淡水魚類品質提升及養殖尾水減排技術:提質減排兼得

2019-10-09     海洋與漁業

謝駿 研究員

當下,養殖水產品品質參差不齊,養殖池塘尾水污染重、難處理,已經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影響人類健康的大問題。2019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把7項漁業新技術作為主推技術,其中就有「淡水魚類品質提升及養殖尾水減排關鍵技術」。該技術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廣東省中山食品水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共同完成,於2017年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記者專訪該技術主要負責人——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謝駿博士,請他做全方位的解讀。


包含三大技術要點

《海洋與漁業》:請簡單介紹一下「淡水魚類品質提升及養殖尾水減排關鍵技術」的技術要點。

謝駿:這個技術主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淡水魚類如何提升品質;另一個是如何正確處理養殖尾水,做到養殖尾水少排放甚至零排放。該技術符合十九大以來的政策形勢和供給側改革的要求,有利於調整水產養殖結構、轉變水產養殖方式,推進漁業綠色發展。

技術包含三大要點:第一是通過草粉飼料提升草魚品質,使人工養殖淡水魚具備了自然生長淡水魚的鮮美口味和口感,極大改善淡水魚肌肉品質;第二是養殖尾水減排,結合微生物水環境調控技術、池塘水質設備和凈化技術、池塘底部改良技術以及飼料調控減少蛋白質代謝等核心技術,以載魚量精準控制技術為控制點,建立以主養草魚的集約化養殖零排放技術體系,實現養殖尾水的零排放;第三是水質碳氮比例精準控制,針對水產養殖中經常遇到的養殖水體中氨氮以及亞硝酸鹽過高的問題,精確控制水體中投入碳氮比例,定向培育調控水體中微生物群落,可以高效地將水體中的顆粒有機物、溶解有機物和無機氮轉化為水產養殖對象可以攝食的絮凝體,降低養殖水體中氨氮和亞硝酸鹽濃度,從而改善水質。


四個方面提升草魚品質

《海洋與漁業》:據了解,該技術主要針對「草魚」做品質提升,為什麼專注點集中在「草魚」?

謝駿:草魚是全球、中國、廣東養殖產量最大的魚類,也是國民消費量最大的魚類,我國的草魚年產量已近600萬噸。在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許多問題也不斷湧現,調查顯示,當下草魚養殖出現了四大問題:第一,品質下降嚴重,現有配合飼料養殖的草魚80%以上出現肝脂中度、重度蓄積,脂肪肝病普遍;第二,體型肥胖,味道差;第三,長期、大量的殘餌、糞便積累,導致養殖環境污染加劇;第四,由於草魚肌間刺多,去刺困難,導致深加工不足,未來市場前景堪憂。因此,以草魚作為研究對象,對廣東乃至我國的淡水魚類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與漁業》:主要通過哪幾個方面提升草魚品質?

謝駿:首先,我們採用了低溫烘乾技術,研製出以皇竹草、蠶豆為主要原料的新型飼料。攝食新型飼料的草魚相比普通草魚,脂肪蓄積降低,常見的脂肪肝轉為正常肝臟;肌肉質構品質更高,原先的柴、綿、腥提升為嫩、滑、實、鮮。


其次,應用水環境調控技術,從本土養殖池塘分離、純化出高效好氧反硝化菌,形成製劑產品;應用好氧反硝化菌形成馴化型生物絮團;應用馴化型生物絮團技術降低養殖水體總無機氮水平、總固體懸浮物濃度。這樣一來,確保了養殖水體菌相穩定、藻相均勻,減少草魚因藻類產生的異味。

再次,通過確定草魚養殖池塘載魚量(1500公斤/畝)這個精準調控關鍵點,制定新型的「輪捕輪放」工藝,在每年的3~10月,放養6批次,收穫6批次草魚,平均每畝凈產魚量達5993公斤/年,效益可觀。

最後,由於草魚肉具有魚骨或魚刺,食用不方便,影響到需求和價值,在草魚的加工方面,中山水出公司根據肌間刺的生物學特徵,發明了去刺加工技術。


推廣應用面積逾90萬畝

《海洋與漁業》:目前該技術的推廣落地情況如何?

謝駿:在珠三角及周邊地區推廣該技術,目前應用面積達92萬多畝,新增產值超17億元,新增利潤超 4億元,推動了產業的發展。


《海洋與漁業》:可否舉例談談具體的增產增效情況?

謝駿:比如,2014至2016年間,中山市泰山飼料公司和珠江水產研究所合作,應用了草魚高產養殖工藝、多批次輪捕輪放養殖工藝,養殖全程可追溯體系等,集成池塘水質調控、高品質養殖、投喂策略等實用技術。累計應用面積25萬多畝,飼料係數降低約5%,養殖成活率提高約7%。該公司累計新增銷售額14285萬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獲16項重要發明專利

《海洋與漁業》:這項技術有哪些創新點?

謝駿:第一,該技術闡明了草魚品質提升的分子機制。項目組首次發現脆化草魚品質改變屬肌纖維細胞數量性增殖,首次構建出魚類肌肉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網絡圖譜,發現草魚肌肉改變時,糖和脂質代謝需經熱應激蛋白再導致肌纖維結構變化這一特徵,為草魚品質改變提供直接理論指導。


第二,發明了草魚品質提升的專利飼養技術和加工工藝。採用專用飼料和精準養殖專利技術,極大地改善草魚品質,並通過專利技術進行切割和去刺加工,獲得「綠色食品證書」和「廣東省名牌產品證書」。

第三,創製了草魚養殖過程零排放模式。項目組在經典「輪捕輪放」模式基礎上,利用發明的「馴化型淡水生物絮團」調控技術,創製草魚年平均總產量5993公斤/畝,同時養殖全程連續三年不換水、污染零排放。

《海洋與漁業》:技術獲得了哪些智慧財產權?在國際上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

謝駿: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培養研究生24名,培訓技術骨幹500多人次,漁民10000多人次。

在技術的研究及應用中,我們首次獲得草魚類肌肉蛋白質間相互作用圖譜;在草魚加工工藝方面,我們獲得了去刺加工草魚的2個發明專利;在草魚養殖池塘減排方面,我們獲得了結構功能馴化型生物絮團的發明專利。這幾個方面,專家驗收認為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誌

記者:廖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FuksW0BMH2_cNUgMi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