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魏晉,發展於南北朝,興於唐朝,佛教音樂有過怎樣沉浮的歷史

2019-12-23     煙雨清風客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音樂創作者越來越多的創作,已經成為了多種音樂文化並存的繁榮局面。人類自古以來,就對音樂有著一種執念。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追求藝術和精神享受這一方面,古人有他們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樂舞,發展到奴隸時代,人們從圖騰崇拜發展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於是出現了許多歌頌當權者的音樂和舞蹈。如歌頌夏禹的《大夏》、歌頌商湯的《大濩》等。

在殷商時期,七聲就已出現,發展到西周,出現了完備的禮樂制度,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湖北出土的編鐘就是周朝音樂發展完備的有力證明。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對於音樂的喜愛程度可以遠溯至原始社會。

在大一統王朝時期,音樂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最為典型的是秦漢時期的樂府、魏晉時期的清商署、唐宋時期的戲曲等。但是以上所述的音樂,都是受眾面積較廣的音樂類型,哪怕有部分不是普通民眾能夠享受的音樂級別,但大部分都是統治階級和百姓們喜聞樂見的音樂方式。可是在古代的眾多音樂流派中,還有一種音樂是專門為特定的人群設計、傳唱的,其演奏方式和演奏地點也十分受限,那就是佛教音樂。佛教音樂顧名思義,就是專為僧侶、寺院等集團或組織設計的一種音樂了。

那麼,佛教音樂經歷過哪些發展歷程?具有怎樣的特點?在歷史上的地位如何?又對當時及後世產生過怎樣的影響呢?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首先來了解何為佛教音樂?

現在普遍認為,信奉佛教的寺院或信眾們在舉行大型宗教儀式時所採用的音樂,為佛教音樂。佛教音樂採取的形式眾多,但大體上以聲樂和器樂為主,其中,聲樂是指僧眾及其領導者採取齊唱、輪唱或者獨唱等形式進行,而器樂則主要是採用笛、嗩吶、簫或其他絲弦樂器來進行演奏。這一音樂的發展歷史也很長,並且對於音樂的選擇和定義也經歷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把佛教徒在佛祖或菩薩面前歌頌、吟詠或讚嘆的頌歌稱為梵唄。但是關於中國佛教音樂的起源,還要追溯到佛教的傳入。

佛教源於印度,在公元前後,也就是印度的吠陀時期,產生了佛教音樂,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佛教音樂也被帶到了中原地區。據慧皎所著《高僧傳》記載,「天竺方俗,凡歌詠法言,皆稱為唄」可知在佛教的故鄉天竺,伴隨著佛教的發展壯大,就已經有了吟詠和歌頌佛祖與菩薩的讚歌,而這種讚歌在一開始被稱為「唄」。

而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就一直得到較大發展,三國時期,由於百姓們長期處於離亂的狀態,所以急需尋找精神的寄託,而佛教以死後能夠得以永生的信條吸引了一大批信眾。佛教勢力由此不斷壯大,再加上由於政局和百姓生活的混亂,很多印度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播佛教思想,這個時候有了中國的「梵唄」。

曹操之子曹植在其著作《魚山唄》中曾始創「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的「梵唄」佛教音樂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在曹植之後,南北朝時期佛教的信眾開始紛紛將佛教音樂發展起來,並且開始有了用中國傳統的民間曲目和佛教義理結合在一起,使得原產於印度的佛教音樂和中國本土特色相結合,梵唄也開始逐漸適應了中國的信眾特點,開始了繁榮和興盛的歷程。

梵唄的演變離不開一眾僧人的努力,在當時的名僧慧皎所著的《高僧傳》眾,就記載了很多南北朝時期湧現的既具有民族文化,又有著深厚藝術修養的高僧,他們「尤善唱導,出語成章」。除了普通僧眾外,一些統治者也對佛教有著極高的造詣,如梁武帝蕭衍就是佛教的積極倡導者,對於佛教音樂,他也是不遺餘力地支持創作,並且還專門設立了各種場所,安排僧眾教習佛教音樂,甚至還首創了童聲演唱佛曲的先例。梁武帝對佛教音樂所做的貢獻,《隋書·音樂志》就曾記載:「帝既篤敬佛法,制……等十篇,名為正樂」,可見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也能大力地促進佛教音樂的發展。

由於南北朝時期有帝王對佛教音樂的大力倡導,並為其發展提供了眾多有利條件和場所,再加上出現了許多信仰佛教之人,而名僧輩出,這些條件都為佛教音樂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唐朝,就迎來了佛教音樂的全盛時期。

在唐朝,由於國家長期安定,社會環境開放多元,並且對各種外來文化也有著很強的吸納能力。所以在西域的音樂傳入中國時,唐太宗還吸收了西域音樂的特點,結合本國傳統曲目,豐富了佛教音樂的內涵。《舊唐書·音樂志》曾記載:「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可見佛教音樂也吸納了西涼所傳樂器的元素。

唐統治者崇佛教,所以佛教在唐朝達到鼎盛時期,民間也多建寺廟,經常性開展廟會等集會性活動。而廟會中的表演也大多以佛教音樂為主流,出現了很多具有高水平演唱、演奏佛教音樂的僧人,佛教音樂的曲目也在不斷地更新和豐富,一度出現全民觀賞佛教音樂的盛況。《續高僧傳》曾記載:「案幾顧望,未及吐言,擲物雲崩,須臾坐沒」,可見當時百姓們對佛教音樂的推崇。

在經歷了唐朝的輝煌燦爛之後,宋元時期的佛教音樂大體沿襲唐朝不變,雖有少量的創作曲目出現,但是整體上呈現出整理和搜集的特點。發展到明朝,明成祖下令搜集歷朝以來所有關於佛教音樂的曲目,編成了《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刊行於世,甚至還遠傳至越南及緬甸一帶。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佛教音樂發展的大致脈絡,即產生於魏晉,發展與南北朝時期,在唐朝時達到全盛,最後在宋元明清時期沿襲前朝舊制,體現出穩中求變的發展特點。

那麼說起特點,佛教音樂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首先從音樂本身來看,佛教音樂的最大特點是渾厚雄壯,低沉有力。內容以佛教中佛學義理和讚頌佛祖菩薩為主,旨在凈化心靈,使得蒼生在音樂中得到感悟,教導聽者愛惜生命、積德行善。從形式上來說,佛教音樂的唱法大多採取的是說唱形式,在演奏方式上,藉助的也都是中國傳統的樂器。總體來說,佛教音樂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不管時代如何發展,它都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創造出適應要求的曲目。

從內涵來看,佛教音樂具有包容性的特點。自從佛教音樂傳入中國,作為外來宗教,就一直在和中國本土文化發生融合或者是碰撞。在漢末到魏晉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著手翻譯大量佛經,到了隋唐時期,就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融合了本土特色,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佛教文化。

而宋至清,佛教音樂也在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很多僧眾和統治者,都將佛教音樂與傳統戲曲中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並且由於基礎風格的大眾化,所以很多民歌都可以用來演奏佛教音樂。可見佛教音樂以其開放性、包容性的特點,在中國大地上廣為傳播。

從功能上看,佛教音樂具有功能性極強的特點。在種類上可以將佛教音樂分為三類:讚嘆教化類、供養修行類、佛事活動類。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它們各自的作用,讚嘆教化類是用於佛教僧眾或普通信眾在參加大型的宗教儀式時讚頌佛祖功德和菩薩善心的,供養修行類是專供給佛教弟子在清修或日常修行時所用,最後一種佛教活動類的覆蓋面就比較廣泛了,大多用於大型的廟會或佛教僧眾受邀去進行某些功德活動時所用。可見佛教音樂不僅曲目眾多、類型繁多,還可以用於不同的場合之下,因此功能性極強。

佛教音樂正是因為具備了以上特點,所以在不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才沒有被淘汰,並且隨著佛教在我國的發展起落而不斷地得以發展壯大,在社會上也取得了較高的地位。

佛教音樂在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因為承載了佛教的內涵,能夠起到凈化人的心靈的作用,所以在宗教意義和政治意義與社會生活意義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首先要如何理解佛教音樂的政治地位呢?這要從它的發源地——印度說起,在佛教未誕生以前,印度處在統治階級的剝削之下,並且由於濃厚的種族意識,那些身在下層的民眾們一出生就帶有種族低劣的烙印,不可以和其他種族的人通婚,在就業和接受教育方面也受到嚴重的歧視。

在這樣的政治大背景下,釋迦牟尼深感百姓的苦痛,因為在政治上沒有話語權,只能任人宰割。那麼就一定要爭取在思想和學術上的話語權,這樣才能有為普通人發聲的機會。所以佛教產生,其意義就是懲惡揚善、反抗種族之間的傾軋和統治階級的壓迫。而由於當時大部分的下層民眾都沒有接受教育,所以他們看不懂文字,那麼在這個時候。佛教音樂就成為了他們接觸佛教的重要媒介。由此可以看出,佛教音樂在創立之初,就已經自帶了崇高的政治地位。

其次,是從宗教界的地位來說,佛教音樂的宗教地位較高。如前所述,由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正值政局動盪、百姓流離失所,所以人們迫切需要精神和信仰上的寄託,佛教恰好滿足這一需求,因此信眾蜂起。由於佛教主張行善積德才能普渡眾生,因此具有較高的實踐性,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具有較為良好的性質,所以取得了較高的宗教地位

其三,是佛教音樂的藝術地位。音樂本就是藝術的一種,而佛教音樂更是以其受眾群體的特殊性、音樂本身的渾厚、在聽完音樂後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洗禮和人生的思考等方面,比其他普通音樂更加具有藝術價值。由於帶有宗教性質,並且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又能夠融合中國本土特色,所以佛教音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表演和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和其他音樂相比,更能夠得到佛教徒的信賴。

最後從作用和影響方面來說,佛教音樂最主要的作用在於為佛教弟子的修行和供養提供單獨思考的空間,創造良好的修行氛圍。但是除了這一最主要作用外,佛教音樂還能夠有力地促進社會和諧。由於信徒眾多,所以佛教所提倡的積德行善、修德行善等行為就有了眾多的踐行者,很多信仰佛教之人為了達到死後早登極樂的信仰目標,在生前會做很多善事,這在無形之中就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在佛教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少不了創作更新,而創作過程也就是文化相互交流的過程,因此佛教音樂還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佛教音樂作為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見證過歷代王朝的幾度興衰,也因為歷史的悠久,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較大的宗教團體之一。佛教講究清修,如果有佛教的信徒,在清修打坐的時候,點一柱檀香,在裊裊升起的煙氣中,耳畔聆聽著悠長、低沉的佛教音樂,仿佛能夠聽到來自千年前佛祖與眾佛爭辯義理的呢喃。在這一整個過程中,人的精神能夠得以升華,靈魂中的困惑也能夠被蕩滌乾淨,這就是佛教音樂的精髓所在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2OOW8BMH2_cNUg30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