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達真相:清東陵為何選址遵化?

2019-10-10     樂途旅遊網

清東陵是現存歷代皇家陵園中規模和面積最大的一座,根據清廷留下的檔案《東陵全圖》說明的記載,當時東陵風水青樁界石的官山交界,有1055里。這麼大的一片陵園,從1663年葬入清世祖順治皇帝起,至1935年葬入同治皇帝的最後一位皇貴妃止,歷時272年,共葬入161人。有關清東陵的選址說法歷來不一,大致有「順治皇帝親選」、「皇帝與王公大臣、風水師共同選定」等說法。其中以「順治皇帝扔扳指選址」說流傳甚廣。還有的說,此地是明朝皇帝讓出來的。那麼,清東陵為何選址建在遵化?

明朝皇帝讓出來的?此說道出了一段歷史的真相。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即位之後,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毅然將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以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決心。有一天,明成祖朱棣起駕來到遵化境內的豐臺嶺(即鳳台山),也就是今天的昌瑞山,他要親自確定大臣們為他選中的作為修建陵寢的這塊風水寶地。他站在山上向南望去,只見平川似毯,山巒起伏,萬綠無際。如此渾然天成,不禁龍顏大悅。然而當他環顧四周,回首一望,正好看到了不遠處山勢蜿蜒的長城,看到長城就意味著這裡地處邊關,難免北方游牧民族來犯。他只好忍痛割愛了。這就是民間傳說的明朝皇帝讓東陵的第一讓。

那麼還有第二讓。據明末清初史學家查繼佐所著明代史事紀傳體史書《罪惟錄》(又名《明書》)記載,「崇禎初年,遍求天壽無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劉誠意孔昭(劉伯溫後裔)及張真人甲,協視地,得薊州鳳台山,雲地善而難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以後,不及事。」這段史料表明,現清東陵所在地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命人為自己選定的陵址。但尚未開建,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占領了北京,崇禎帝弔死在煤山上,不但江山易主,這塊由明朝兩位皇帝挑選過的風水寶地,最終拱手讓給清王朝做了皇家陵園。

對於兩讓之說,清朝的史料從不提及這段歷史,而是津津樂道於他們清朝的皇帝選址清東陵的傳奇故事。根據清朝祖制,皇帝登基的同—天,就要派出大臣,會同欽天監官員,外出尋找「萬年吉壤」。但是順治帝大約不會在他6歲登基時就選陵址,估計可能是他大婚親政時開始選陵址的。當時派出的是江西術士陳壁珍等,找了二年多,卻沒有找到中意的地方。清順治八年,14歲的少年天子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策馬來到昌瑞山下,他向北極目遠眺,群山蜿蜒起伏,林蔭繁茂,生氣盎然。轉身南望,群山環抱著一塊坦蕩肥沃之地。東西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清世祖福臨心中大喜,脫口而出:「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說完取出扳指拋向遠方,並說扳指落處即為吉穴。

《清史稿·禮志五》有這件事的記載:「康熙二年,相度遵化鳳台山建世祖陵,曰孝陵。先是世祖校獵於此,停轡四顧曰:『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因自取佩擲之,諭侍臣曰:『落處定為穴。』至是陵成,皆驚為吉壤。」此外,順治帝主張以孝治天下,他的奶媽朴氏的丈夫,他稱為乳父,死後於順治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在馬蘭峪河東立碑,順治還賜乳父葬地,地點就在豐臺嶺迤東。這塊葬地想必不是臨時決定的,是順治精心選擇的,很有可能是選擇萬年吉地的同時,順便為乳父相度了陵園。順治最寵愛董鄂妃,但董鄂妃生的小皇子只活了三個月就夭折了。順治十五年(1658)在薊縣黃花山下還為小皇子修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陵墓。在墓室內,還沿襲前朝喪葬制度,為死者立了壙志。兩合漢白玉石上,刻有滿、漢兩體文字,表達了順治對小皇子的思念。所有這一切表明,順治對這一帶特別愛戀,他用心良苦地預留了豐臺嶺這塊吉壤,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

《滿文國史院檔案譯編》也記錄下了順治帝這次行蹤:「順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駐蹕遵化。」說明順治帝在這一年確實來到了遵化。乾隆帝在《恭謁孝陵》詩中這樣寫道:「橋山親指顧,秘殿永精虔」,很明顯,乾隆帝說孝陵風水為世祖親選。皇家秘籍《昌瑞山萬年統志》記載了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三年寫了一首謁陵詩,詩中有兩句話很關鍵,他這樣寫道:「鼎湖親卜吉,昌瑞萬年吉基」,說的是昌瑞山這塊風水寶地是順治帝親自選中的。乾隆在這首詩的注釋中進一步解釋道:「昌瑞山乃我世祖行圍至此親定者,初未用堪輿家也。」選擇的時間就是順治八年。乾隆帝在其《御製隆福寺碑文》中進一步強調:「夫此山陵乃我世祖行狩于田,親臨所相度也。非若前代陵寢委之將作,聽之堪輿者比。」進一步指出孝陵風水是順治皇帝親自選中的,根本沒有使用風水先生。

中國古代重要建築的營造,往往離不開堪輿家相察風水,帝王陵寢尤其如此。選擇孝陵,實際上也是堪輿的結果。儘管目前留存下來的史書沒有很明確的說法,但還是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康熙二年六月初六日,順治帝後寶宮已安葬在地宮裡,孝陵工程還沒有全部結束。康熙四年三月十六日,朝廷里發生了一件有關堪輿的重大案件。當時徽州府新安衛官生楊光先向朝廷進了一篇《摘謬論》,摘錄了來華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的《新法十謬》,指出湯若望選擇和碩榮親王安葬日期是誤用了「洪範五行」。於是康熙將這件案子讓議政王大會討論,逐條鞫問所摘十謬的事情,楊光先、湯若望各言自己是正確的。由於曆法深微,五行玄妙,難以分辨是非,議政王等最後作出結論,認為湯若望所進200年歷,都和實際情況不太符合,選擇榮親王葬期不用正五行,僅用洪範五行,山向和年月俱犯忌殺。

因為事情重大,湯若望以及刻漏科杜如預、五品挈壺正楊宏量等官員八人,皆凌遲處死。但康熙下旨說,湯若望是掌印之官,做事情不加詳慎,本當處死,但「念專司天文,選擇非其所習,且效力多年,又復衰老,著免死。杜如預、楊宏量本當依擬處死,但念永陵、福陵、昭陵、孝陵風水,皆伊等看定,曾經效力,亦著免死」。杜如預、楊宏量等因看風水有功,不僅是孝陵的堪輿人,就連關外三陵的改建興工,也與他們有關係。他們選擇的陵址必然使康熙很滿意,才免遭殺身之禍。在這起案件中,孝陵顯然是有堪輿人的。

至此,困擾人們很長時間的清東陵的選址真相逐漸顯露真相。選址要考慮風水,有堪輿人是不爭的事實,至於清東陵是明朝皇帝讓出來的說法,雖然聽起來有點荒謬,但也不無道理。清東陵選址由順治帝首先相中,欽天監參與意見,最終確認還是順治帝本人。支持順治帝選定東陵風水的,不僅有《清史稿》等史料,還有眾多權威檔案和重要人物的支持。《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六年(1667)七月,康熙帝親政不久,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提出看守孝陵的要求。對此,康熙帝很是奇怪,就派人去詢問,蘇克薩哈解釋說:世祖皇帝卜地時,蒙諭:「朕萬歲後,爾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寢近地為善。」我即叩謝:「若得如此,幸甚!」……卜閱陵地,非我一人侍從,曾有索尼、遏必隆,我等三人,一起叩謝。

清朝的祖陵本在關外,就是人們常說的「清初關東三陵」,或叫「盛京三陵」,再加上「東京陵」,清初在關東共有四陵。這四陵是:永陵:位於遼寧省新賓縣北啟運山南麓,陵內葬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遠祖蓋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等清皇室的祖先。福陵:在瀋陽市區之東,所以又名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寢。昭陵:坐落在瀋陽市區北部,所以又名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東京陵:位於遼寧遼陽市太子河東的陽魯山上,內葬努爾哈赤的景祖、顯祖、皇弟、皇子諸人。後來清朝入主中原,當然不會把靈寢再運回關東去安葬了。順治皇帝的扳指一扔,結束了清初陵墓的歷史,開闢了清陵新的歷史。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家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圖片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唐山遵化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萌萌她爸 發布:2019.10.0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mBOtG0BMH2_cNUges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