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在古時稱為「火灸」,雖然那是指直接在火上燒或烤,但卻開創了中華飲食從生食到熟食,用火烹飪之飲食文明與文化的飛躍。到黃帝時代,燒的概念便已提升到以火為介,水為媒的烹飪方式。至今,「燒」在中華烹飪中都是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烹飪方式。川菜中所謂「燒」,是指利用湯汁作為導熱體,將經煸、炸、煎、蒸、煮、鹵、氽等半熟成品或生料,加調味料和湯水,大火燒沸而後以中、小火燒透入味,達到湯濃汁稠、鮮香軟嫩、滋潤滑爽的效果。這便是一般意義上所說的「燒」。
川菜之「燒」,在烹飪中分得十分清楚而明白,燒法達10餘種,分別有家常燒、紅燒、白燒、生燒、熟燒、醬燒、蔥燒、蒜燒、干燒、軟燒,以及糟燒、鹵燒,以加工方式掛名的煸燒、煎燒、燜燒、煨燒、扒燒等。但在日常烹調中最常用的、最具風味特色的還是家常燒、紅燒、白燒與干燒。
白果燒雞
紅燒,是以成菜色澤區分的,紅燒要求色澤紅亮,質地粑軟。適用於本色較深的原料。紅燒類的菜肴通常多以醬油、糖色為主料,輔以紅酒、料酒或醪糟汁、香料、姜、蔥等,以使菜肴滋汁或芡汁呈棕紅色,故叫紅燒,如紅燒肉、罈子肉、櫻桃肉、紅燒什錦、紅燒魚唇、紅蘿蔔燒海參等。紅燒菜肴在烹制前,原料一般都要經過先煮或煎炸製成半成品。烹制時要先打蔥油,再加鮮湯,下原料,大火燒開,打盡浮沫,然後加調味料、糖色等,改用中小火燒至原料耙軟,最後用旺火勾芡汁或自然收汁起鍋。像紅燒獅子頭、紅燒魚、紅燒鴨卷、神仙鴨子、紅燒肘子等。
紅燒肘子
白燒,基本燒法和紅燒相同,只是燒制中不加醬油、糖色、紅酒類帶色的調料,僅以鮮湯(原湯)、鹽、姜、蔥燒制,以保持原料本色,勾芡宜薄,以既能使原料入味,又不掩蓋原料本色為好。白燒菜肴,色澤素雅、清爽悅目、質地鮮嫩、耙軟柔和、原汁原味的特點。如芙蓉雜燴、白汁魚肚、白果燒雞、乾貝菜心、大蒜肚條、三菌燒雞等。
舒國重教授堂口袋豆腐
家常燒,是指家戶人家之日常燒法,或說是民間烹燒法,突出家常風味。家常燒多以郫縣豆瓣、泡海椒、泡菜及姜蔥蒜、花椒、八角為主要調輔料,通常是先下油燒熱,把姜、蔥、豆瓣炒香,出味亮色,然後摻湯熬煮出味、然後打去料渣後才投放主料,加進炒香的泡菜、泡椒,再放料酒、或紅酒、啤酒,但家戶人家多用醪糟汁,燒出的菜肴更柔嫩香美。像麻婆豆腐、家常豆腐、蘿蔔燒牛肉、芋兒燒雞、魔芋燒鴨、燒肥腸、燒鴨血、泡菜魚、土豆燒甲魚、家常海參等。家常燒中有豆瓣風味、泡椒風味、泡菜風味、魚香風味等家常燒菜。
家常燒菜應該是咸辣酸甜適中,泡椒、泡菜不宜過重。其有個重要環節,就是主輔料的投放。像蘿蔔燒牛肉,應是先把牛肉燒到差不多熟軟了再下蘿蔔塊燒熟。類似的青筍燒肥腸、芋兒燒雞、青豆燒鴨等亦如此法。家常燒中另一種燒法是「軟燒」,民間稱為「篤」,多用於魚類菜肴。原料治凈後不經煎炸直接入湯汁鍋中,加調輔料再燒開,改用小火慢燒至熟、自然收汁。其中有以大蒜為主輔料的,應先把蒜子油炸至皮皺,像最家常經典菜肴軟燒仔鲶、大蒜燒鰱魚、軟燒石爬魚、泡菜黃辣丁等。
土豆燒甲魚
川菜中,除了家常燒為川菜之獨有並具濃郁地方風味特色外,還有一獨創性烹燒之法,這就是「干燒」。所謂干燒,並非無湯無汁,而是利用原料自身的膠質,通過加熱使其分解出來與湯汁溶合,自然收汁亮油。換句話講,即是將鍋中烹燒原料的湯水大火燒沸,除盡浮油泡沫,再改由中小火把其水分燒乾使滋汁濃稠,不勾芡汁而自然收汁亮油。當然也要根據原料的不同特質、品性,在具體實施中又因用火大小,時間長短有相應區別。一些質地厚實、堅韌的原料,如牛筋、蹄筋、魚翅等烹燒的時間就要長些,摻加的湯水量相應要多些,一直要燒到只剩下少量湯汁,味入其間,靠其膠質來收汁。
蘿蔔燒牛肉
以大蒜燒仔鰱(家常燒)為例
原料:仔鰱魚5尾、約750克,溫江獨蒜100克、郫縣豆瓣40克、白糖10克、醋10克、姜米5克、蔥花15克、醬油30克、濕澱粉5克料酒40克、味精0.5克、川鹽2克、肉湯400克、熟菜油100克。
烹制:將仔鰱魚魚背橫劃2至3刀,勿斬斷,抹上川鹽、料酒;郫縣豆瓣剁茸。
炒鍋燒熱,下熟菜油燒至七成熱,放入剝皮獨蒜稍炸下撈出,再放入豆瓣、姜米炒出香味,摻進肉湯,放進仔鲶、料酒、獨蒜、白糖、醬油,改為小火燒制蒜軟魚入味時,將仔鰱魚輕撥入盤內,再將鍋中滋汁放入醋、味精、蔥花,用濕澱粉勾芡,至濃稠時澆在魚身上即成。
特色:此法烹魚,既能使魚肉入味,又滋味鮮美,魚肉細嫩、色澤紅亮、濃香撲鼻、辣甜微酸、蒜香濃郁、口感悠長。
提醒:按此法可燒鲶魚、草魚、鯽魚、鯉魚、黃花魚;若添加泡椒、泡青菜(切碎炒香)即可烹燒黃辣丁、泥鰍、牛蛙等。剩下的滋汁回燒豆腐或米涼粉,亦可作調味料拌麵條,堪稱天下絕味。
大蒜燒仔鰱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19.07.20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