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學家多湖輝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至今依然記憶尤新。說的是一個小學生從外面拿回教室一棵無名的小草,問他的老師這是什麼草?他的老師仔細的看了看卻不認識。於是微笑著跟孩子說「 老師不知道答案。你的爸爸是植物學家,你可以拿回家問問他,他一定會告訴你答案的 」。於是小學生把無名的小草帶回家問他的植物學家爸爸。他爸爸看看這株小草,微笑著跟孩子說「 你的老師一定認識這株小草,只是她一時忘記了。你還是去問老師吧!她會告訴你答案的。」
第二天,小學生把小草帶給老師並告訴老師,爸爸說老師知道答案,只是一時忘記了。並同時帶來一封爸爸寫給老師的信。信中寫出來小草的名稱和詳細資料,並附著植物學家爸爸真誠地表達:尊敬的老師您好,有關這個答案,我覺得應該由您回答更合適。
身為植物學家的父親,不僅解答了孩子的疑問,並且完全尊重了老師的權威,讓老師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進一步提升。未來孩子對老師的尊重,一定會促進孩子完成學業課程的能力和更加敬畏傳授知識的老師。為形成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的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是家長與老師之間形成的尊重,最終影響孩子對老師的尊重。在爸爸對老師默默的尊重里孩子體驗著尊重與被尊重的真誠互動。
所有的關係中尊重是相互傳遞的。因為一方對另一方造成的不尊重的態度和行為,會直接影響正處在價值觀建立期的孩子們。如果剛才那位爸爸直接告訴了孩子答案。那麼在孩子的認知里:我的爸爸比老師厲害,老師不會的我爸爸都會。那麼一旦這種內在認知形成。後期在聽從老師指令或老師傳遞的各種信息時,孩子內在會有無意識的不信任,不認同或質疑。這些認知一旦有機會,就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而外在的表現上會以排斥,牴觸,懷疑等方式表達。直接行為就會有對老師指令或指導的不配合,或者感覺自己爸爸了不起而老師很多都不懂的盲目自大。不利於孩子學業能力的形成。要知道孩子進入小學期,正是通過完成學業的過程,規範和完善自己的人際交往,融入團隊,個人認知,綜合素質等等的能力的。
沒有基礎的相互尊重,信任的關係,又怎麼能攜手六年完成接下來知識任務艱巨的學業目標呢!所以,尊重是形成良好關係的基礎啊。
剛才說的是家長和老師的關係。現在說一下夫妻之間的尊重。有一句話說的好:結婚前想要了解以後你們的關係,直接看一下他爸爸和媽媽的關係。如果他的爸爸尊重媽媽,那未來他就一定是一個懂得尊重女性的人。講到這兒又想到一句話:爸爸不尊重媽媽的家庭,教育不出好的孩子,首先這個孩子的互動關係一定不是和諧的。比如:一個家庭里,爸爸一直是以權威的形象出現,對媽媽毫不尊重,頤指氣使。那媽媽就會承擔這個家庭中保姆的角色。這時候孩子是很怕爸爸,很同情媽媽的。可是等他長大後他同樣希望能夠像爸爸那樣有權威感,有控制權。於是他會不由自主的學會了爸爸的樣子,愛發號施令,愛發脾氣,愛責備另一半而不懂尊重。
很多時候,我們想擺脫那個曾經很討厭的親人的樣子,可是到後來,卻成了那個我最討厭的人的樣子。
丈夫對妻子的尊重還體現在,他是否明白在家庭關係中最重要的關係是什麼?如果他明白夫妻關係才是第一位的話,就不會發生當婆媳有矛盾時丈夫讓妻子單方面忍讓的不理解,不尊重。就不會出現,夫妻關係一直處於丈夫媽媽的掌控中,婆婆的一番挑撥就能引起夫妻關係破裂的結局。
尊重,是人與人之間最穩固的橋樑。是夫妻之間相互理解、交融的紐帶。是家長和老師間共同輔助孩子順利走向每一步的基礎。
文/曉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OKXB3EBfwtFQPkdKzi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