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期待的,是你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嗎?

2019-12-30     父母圈

羅森塔爾效應

心理學界有一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簡稱為「 期待效應 」。簡單的說,我們會被外界的期待激勵成為被期待的樣子,或者說我們會順應外界期待成為它想要的樣子。比如這樣的一個實驗:在一個學校里隨意找出一部分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學生的IQ超出學校其他學生,是一群高智商的孩子。那麼幾年以後我們會發現,這一部分孩子各個方面真的就比其他的孩子優秀。可是他們的IQ真的優於其他學生嗎?其實並沒有,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的實驗。


家庭里的期待效應

我們也會發現,在家庭中很多孩子最終也會朝著父母期待的樣子成長。比如媽媽覺得孩子在嗅覺上很靈敏,那麼孩子未來嗅覺就真的靈敏過其他人; 爸爸媽媽覺得孩子的智商高,學習一定會很好,那麼後期孩子的學習真的就會很好。家長覺得孩子拖拉,無規則性,那麼可能孩子以後就呈現出這種狀態。從某一個層面來講期待效應一部分來源於心理暗示。

積極的心理暗示所散發的磁場對於孩子們會有不同程度的激勵和強化。消極的心理暗示同樣會給孩子們造成負面低沉的影響。在孩子的心理發育成長期,家人和周圍的他人給予的期待效應對孩子的影響會很大。在孩子們還沒有形成自我意識的過程中,更多的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和侵入。


成年後如何面對期待效應

當一個人成年後,開始有了獨立個體的自我意識的時候,也就開始對於外在的期待,有了屬於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們有的可以擺脫外界的期待,清晰自己的目的。而有的已經被內在渴望被肯定的能量牽絆無法擺脫外界的期待。比如仍然活在爸爸媽媽期待他成為的模式里,活在領導期待他成為的模式里,活在周圍的關係期待他成為的模式里。即使後來有所成就,在內心深處仍然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這份失落甚至不知道是什麼。

如果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的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外界的期待,那麼在成年的歲月里,是不是該有更多的時間去面對一下自己。問問內在的那個自己,期待的是什麼?問問自己快不快樂?問問自己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問問自己如果給你一個重新活一次的機會,你還願不願意這樣活?如果不願意,請你去找到自己,找到那個你期待成為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

人生如夢,白駒過隙,不要讓自己的人生都活在被別人安排的歲月里。靜下心來,放飛自己,相信一定有一個你最愛的自己在未來的路上等待著你。給自己一個——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機會。


文/曉斐

~end~


(圖片來自網絡,原創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聯繫刪除。感謝,感謝,再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Ci3Vm8BMH2_cNUgoB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