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橋既為橋名又為地名,概指鄒姓族人聚居的地方,解放前涵蓋「四江一土」(即流江、大江、鄒江、浪江、土茶),解放後主要包括油榨場、大坪里、張家沖、大茶園、王家沖。
鄒家橋東臨魚水,南接漣源,西至新化,北望梅城。鄒家橋為群山環抱的低山丘陵地貌,冷溪河自東向西穿流而過,南以茅田坳為分水嶺,是鄒家橋南界;北以磨子侖、四包侖為分水嶺,是鄒家橋北界。鄒家民居沿冷溪河兩岸依山伴水而建。冷溪河岸地勢低平,鄒姓歷代先祖在此打造沃土良田千傾,是子孫後代賴以生存的基礎。
土是生命之本,水是生命之源,冷溪河水哺育了鄒姓家族的萬千子孫,可以說冷溪河就是鄒家的母親河。作為母親河的冷溪河,絕大部分時間充滿慈祥和溫和,呈現「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的祥和氣象,人們涉水而過進行耕作和通衢;但冷溪河有時也會耍耍脾氣,每當洪水泛濫時,也「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雄壯氣勢。此時的冷溪河,不但阻隔了兩岸人們的往來和勞作,而且還侵蝕山體、損毀農田。河流既能造福於人,也能給人類帶來自然災害,這就是事物的兩面性。為了方便兩岸人們的往來勞作和通衢,鄒姓族人在冷溪河上修建了一座橋,原名叫做冷溪橋,原址在現在的鄒家廟附近。後來,玉欽公把橋上移至蚌形山通獅子山的河段位置,才正式定名鄒家橋。此橋下游鄒家灣通對門山、塘坳上、大茶園的那座橋,歷史上叫踏水橋,現在叫鄒江橋。過去鄒家橋處在大道上,現在鄒江橋處在大道上,儘管都是冷溪河上的橋,但歷史上是有很大區別的。
鄒家橋建於明末清初,為木質青瓦結構,河床中央建有1個橋墩,採用灰岩方料石砌築,兩岸基礎採用同樣石材砌築,北岸引橋下有小路通行。橋身總長約35米,寬約5米,馬道凈寬約3米,採用木質箱籠式結構,上有挑梁,頂蓋青瓦,雕樑畫棟,氣勢恢宏,不管橋頂日曬雨淋、橋下波濤滾滾,鄒家橋都穩若泰山、巋然不動,玉欽公當年修建這座大橋,應該是一項寵大的宏偉建築工程。鄒家橋建成後,新化、安化、漣源、冷水江四縣市互通的茶馬古道,不再繞經鄒家橋灣中間過冷溪橋,而是從蚌形山過鄒家橋直出獅子山、茅田坳。
鄒家橋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炎炎夏日,酷暑難耐,族人三五成群,走入橋籠,圍坐喝茶敘事,河水叮叮,河風徐徐,把煩心瑣事拋到九天雲霄,頓感心曠神怡。冬日嚴寒,冰凍三尺,騎馬過橋,暢通無阻。
關於鄒家橋題匾,還有一個坊間流傳的故事。
鄒家橋建成後的三百多年間,歷經鄒姓族人多次獨資維修。清光緒年間的那次維修,是距今最近的一次維修,也是最後一次維修。當時,族人鄒以仁先生題寫了橋名,「鄒家橋」三個碩大的字懸掛於橋樑之上。鄒以仁畢業於新化師範,博讀醫書,精通書法,為方圓數十里有名的書法大師,但其作品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中付之一炬,未曾留下隻言片語,此為憾事。
鄒以仁題寫鄒家橋的牌匾後,但凡路過之人都要駐足品評一番。有一天,一位秀才騎著一匹白馬,後面跟著一僕人,恍恍悠悠從遠處走來,當走到鄒家橋牌匾前時,人和馬立刻就怔住了。秀才凝視牌匾足有一袋煙工夫後,小心翼翼下了馬,在牌匾前走過來走過去,左瞧瞧右看看,時而「嘖嘖」稱奇,時而搖頭愰腦,嘴裡念念有詞:「下筆如神」、「行雲流水」、「蒼勁有力」、「書法大家也」……。秀才把「鄒家橋」三字看了足足一個時辰,臨走前把頭搖得像拔朗鼓,嘆惜道:「可惜了,可惜了,題字之人不愧為書法大家,只可惜左眼已經失明了,憾哉!憾哉!」。
正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個秀才僅憑几個字的運行筆勢,就能判斷題字者一隻眼睛失明,也真是神人。可以說,題字者鄒以仁先生堪稱書法大家,閱字者秀才更是曠日奇才。族人見秀才學問高深,便問道:「請問先生姓甚名誰?何方人士?」秀才揮揮手揚長而去,邊走邊吟著打油詩:「扇子扇涼風,騎馬過橋籠。有人來問我,我是梅相公。」
鄒家橋地處偏僻,但地是多縣市交界之地、橋是多縣市互通之橋,其地不乏能人志士,其橋不少軼事趣聞。尤其是鄒家橋這座幾百年的古建築,風格獨特,是珍貴的歷史文物。然而,當時族人不僅沒有文物保護意識,而且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將橋拆除,目前僅剩古橋礅,實乃千秋遺憾!如今,雖然鄒家橋那座物質上的橋已被拆除,但鄒家橋那座精神上的橋永遠都在,永遠都是鄒姓族人生命的源頭、成長的沃土、靈魂的歸宿。
鄒介夫口述,鄒玉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