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宋朝積弱積貧,那《清明上河圖》為何還能展現如此繁華景象?

2022-06-14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都說宋朝積弱積貧,那《清明上河圖》為何還能展現如此繁華景象?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藏有一幅北宋的傳世名畫,這幅畫便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該畫作是絹本設色,用長卷形式記錄了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

從《清明上河圖》來看,汴梁城內有各種商鋪。小商小販穿梭其中,絡繹不絕,也見證了汴梁的繁華以及北宋城市經濟的真實寫照。

可是真實歷史上,北宋與南宋皆是滅於外族人手中。大家都說,宋朝積貧積弱,各種內憂外患與民生問題凸顯。但為何張擇端所著的《清明上河圖》,卻顯示出了北宋如此繁華的景象呢?

首先,兩宋朝廷「積弱」的觀點是毋庸置疑,但是無論北宋還是南宋,其中央政府並不差錢。因此,宋朝只是「積弱」但不「積貧」。

宋代經濟發展的特點是,趙家皇帝們鼓勵私人多從事商業活動。同時,宋朝民間手工業以及科技極其發達,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皆是於宋朝轉向民用。

由此可見,兩宋已經完成從農業社會向手工業社會的轉變。並且,宋朝以如此孱弱的軍事實力,卻能與西夏、蒙古、契丹、金國等強敵周旋300多年之久,足見宋朝經濟的實力雄厚。

因為宋代經濟發展勢頭非常猛,宋朝每年的財政稅收約6000萬緡(一緡等於一貫)左右,遠遠超過漢、唐、元、明、清等封建朝代的平均稅收。

此外,北宋都城汴梁又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不夜城」,雖然人口與面積皆達不到「龍興之地」的長安和洛陽。

而且汴梁擁有十分便利的水運系統,城內汴河、金水河、五丈河貫穿南北。其中的金水河更是穿過北宋皇宮,一直延續到城區,接著穿城而過,連接大運河的水道。

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將都城置於汴梁,主要還是因為其水路運輸方便。

再結合宋朝文化發達,社會自由,鼓勵私人經商,也讓運輸極其方便的汴梁,通過大運河連接揚州、杭州等地,形成了四通八達的貿易網。

從《清明上河圖》便能看出,汴河兩岸各種商鋪、酒坊、茶肆、瓦舍勾欄不勝枚舉。也因為汴梁城內各條主幹道依水而建,景色優美,交通方便。

小商小販依託繁榮的商業區,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吸引顧客。

《喻世明言》:「城中酒樓 高入天,烹龍煮鳳味肥鮮。公孫下馬聞香醉,一飲不惜費萬錢。招貴客,引高賢,樓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羞味,四面欄杆彩畫檐。」

由此向後人展現出了,汴梁城內人群川流不息,繁華景象遠超漢唐的盛景。

然而,汴梁城的繁華景象,卻與宋廷積貧積弱並無任何關係。北宋為了維持政權穩定,每年不斷增加禁軍的數量。

宋仁宗時期,光是北宋禁軍總人數達到125萬之多,單單每年軍費就高達4000-5000萬貫。

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其餘三兵種皆為地方軍,人數與戰鬥力無法與禁軍相比。

橫向比較下,兩宋每年財政稅收也只不過6000萬-6500萬貫。宋廷每年需要將總財政稅收的80%,用來豢養數量龐大的禁軍。因此,宋廷的日子過得還是緊巴巴。

可是宋朝開國之初,便奠定了地緣劣勢,讓這個中原政權被挾裹於西夏、金、蒙古等強敵的壓迫之下。

趙家皇帝們不得不抵禦這些強敵,因而每年便會擴大禁軍的錄取人數,這就形成了死循環,也使得宋朝每年的軍費不斷攀升。

在此情況下,宋氏朝廷只得依靠經濟上的創新,比如對商業,還有海外貿易的扶持。再加上宋朝民間手工業發達,利用這些額外的經濟手段,迫使自身完成從農業向手工業社會的過渡。

只有獲得大量財政收入,才能抵禦周邊強敵,以財換平安。所以說,北宋都城汴梁呈現出如此一派繁華景象,只能代表宋朝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其實宋廷每年的財政稅收,有很大一部分都被用作軍費。

這還不包括,宋真宗與契丹人簽訂「澶淵之盟」後,北宋每年還要向契丹人交納數額龐大的歲幣以換取和平。

更何況,北宋內部還有「三冗」問題(冗員、冗費、冗兵)。北宋除了每年軍費占總財政稅收大頭,自趙匡胤時期,為了分化武將權力,還特地開闢出了「樞密院」、「中書門下」等機構。

更通俗點來說,由於北宋為了稀釋武將兵權,把原本一個人乾的活,分成3-4個人來完成,期間還有各種隱形支出,這也極大地增加了宋廷財政負擔。

文天祥:「既有宣閫,又有制司;既有制置副使,又有安撫副使。事權俱重,體統未明。

另外一點,趙家皇帝們都有些好大喜功。比如,宋真宗興致沖沖地跑去泰山封禪,這可是一筆巨大的支出。宋徽宗趙佶執政時期,整日不理朝政,還美其名曰弄出了「花石綱」制度,這下又鬧的北宋內部爆發多起民間起義。

說這些只是想告訴大家,北宋汴梁的繁華景象,和國家積貧積弱關係不大。

考評一個政權綜合實力,是要從多方面角度來進行剖析,而不是簡簡單單地看某一點,或者是某個城市的發展狀況。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盛產石油的阿聯,其gdp遠高於其他大型國家。7個酋長國首府之一的杜拜,也被稱為沙漠中的奇蹟,更是世界上最具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可是有錢不代表綜合實力強,諸如阿聯、伊朗等等石油國的綜合實力,放眼國際上排名並不高。(綜合實力包括全民醫療,社會福利制度,軍事實力,外貿與進口占比等方面)

反觀宋朝每年將大量的財政稅收拿去供養禁軍,還有一堆整天嚷嚷著變法的文官。

陸遊:「諸郡賴以給用度者,不過酒稅。」

殊不知,這種畸形的國家制度,只會加劇內部民生問題。誰讓北宋開國之初,便沒有了幽雲十六州,弄得每一任宋朝皇帝,無不膽戰心驚地提防北方部族的入侵。

所以說,宋朝的經濟雖然很發達,但是國家綜合實力並不強,這也具體反映出宋朝「三冗」的尷尬局面,從而導致宋朝軍事的積弱,只能靠賠款割地,來獲取短暫的相安無事。

總的來說,宋朝獨特的市民經濟激發了百業興旺。汴梁靠著漕運發達,從各地運來大量物資。

官僚集團、皇親貴胄、小商小販、普通百姓共同生活在汴梁,激發出這個城市的巨大經濟潛力。

這也是北宋舉傾國之力供應一座城市,促成了汴梁的繁華。

然而,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這篇巨作的同時,山東、河北一帶,饑寒交迫的農民們正紛紛揭竿起義。

《續資治通鑑》卷九十五:「時河北、山東轉糧以給燕山,民力疲睏,重以監額科斂,加之連歲凶荒,於是飢兵並起為盜。」

因此,我們看到的《清明上河圖》,並不代表著宋朝普通百姓的真正生活水平。這與宋朝獨特的經濟制度,還有地理環境是有密切聯繫的。

大宋富有的只是那些王公貴族,朝堂上的軍機大臣,普通百姓還是要為一日三餐奔波而活。

司馬光《訓儉示康》: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朱熹:古來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而《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出汴梁城繁華的背後,乃是無數宋朝百姓的血與淚。正是因為宋朝如此「重商抑農」,讓整個社會經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

若是能過上安穩的生活,那這些人還會冒著掉腦袋的風險,選擇起義造反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f18f958c363b88fb86b8caa5ee7da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