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輝:從泥瓦工到國家級工藝美術師,獲獎無數

2022-06-15     鄒記福

原標題:鄒輝:從泥瓦工到國家級工藝美術師,獲獎無數

在中國歷史上,陶瓷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具有物質和文化的雙重特性。制陶技術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江蘇省宜興市制陶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宜興紫砂陶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今。紫砂壺一直受到世界各地收藏者的青睞,在拍賣市場上價格不斷水漲船高,不少名家的早期作品拍賣價已達上千萬元。

江蘇宜興陶器以丁蜀鎮所產最為著名。丁蜀鎮境內山水相依,風景秀麗,人文薈萃,是陽羨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江南旅遊勝地之一。其陶藝製作異彩紛呈,紫玉金砂享譽世界。丁蜀陶器以日用陶器為大宗,"蘇缸"、酒罈、砂鍋等陶器質堅耐用、美觀大方,其中紫砂工藝陶的品種有壺、杯、碟、瓶、花盆、雕塑等,質地精密、造型講究、裝飾純樸,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丁蜀鎮區的街道隨處可見壺莊,鎮東北隅的蜀山山麓就是范家壺莊,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宜興丁蜀鎮范家壺莊的特聘副總工藝師鄒輝就在此。

鄒輝是四川南充人,青年時期就愛好紫砂文化。生於六十年代的鄒輝,於1988年師從紫砂大師範偉群(清代制壺大家范大生第三代傳承人),後來,他又得到紫砂大師倪順生(清代制壺大家俞國良第三代傳人)、呂堯臣、范永良、季益順、雕塑大師錢紹武等藝術大師的指點,他的紫砂作品通過學習與實踐後,技藝得到不斷的提高。後來,他的紫砂作品多次在各類陶藝大賽中獲獎,他的作品也多次在國內的報刊與雜誌發表,2008年他接受了中央電視台專題採訪,得到了各地觀眾與收藏愛好者的認可。他用30年的時間,延續著與紫砂壺製作工藝的不解情緣。

1987年,18歲的鄒輝和當時許多的村民一樣,獨自背上簡單的行囊,離開了生他養他的親人,離開了群山環抱、川歌繚繞的家鄉,匯入了浩浩蕩蕩的打工潮。鄒輝打工的第一站便是有"陶都"之稱的江蘇省宜興市,他在這裡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泥瓦工,寄居的第一戶農家是制壺人家。

鄒輝說:"當時的想法是,在建築工地上做小工,1天掙7塊錢,只要堅持幾年,攢夠錢回老家蓋新房娶媳婦。但是有一天,我看到房東在製作壺,好奇心的驅使下,每天傍晚工地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制壺,幫助房東打打下手。後來,建築工地轉移到別處去了,同鄉們也跟著搬走了,但我留了下來,從那時開始,我便學習制壺技術。"

那段時間,鄒輝制壺沒賺一分錢,靠打零工賺生活費。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與紫砂泥為伴。通過努力,很快他就基本掌握了傳統花貨紫砂壺的製作技藝,可以獨立製作造型各異的紫砂壺了。5年的學藝時光悄然過去,老一輩精益求精、鍥而不捨的工匠精神和高超的製作技藝讓鄒輝受益匪淺。鄒輝在宜興的紫砂壺圈子裡,漸漸地聽到了前輩對他手藝的誇獎聲。這時候,人們不再叫他"小鄒"了,一聲聲"鄒工"喊出了尊敬之意。鄒輝過人的技藝在紫砂業界名氣直線躥升。

時光一晃,20多年過去了,有些做壺的人職稱越來越多,壺的價格越來越高。可鄒輝呢?他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他做人做事的底線,即"一絲不苟做好壺,一分價錢一分貨"。鄒輝感慨道:"我真的是非常幸運,能跟著范家後人學習制壺,傳承他們的製作工藝。"

鄒輝30年的壺藝生涯,嘗盡了酸甜苦辣箇中滋味,但他在紫砂壺中找了自己的那一份埋在心底的快樂。正如他自己說的"洗盡鉛華,方得一尊好壺。"他一直用感恩的心踏踏實實地做壺,並續寫著與紫砂壺的情緣。

千年紫砂技藝引有志之士,鄒輝宗親與紫砂壺結緣,又以壺為橋樑,結識了更多同道摯友,實為難得。如今,鄒輝宗親更是致力於紫砂壺的教學和傳承之中,希望更多的人熱愛這門藝術,欣賞我們的中華文化技藝。鄒氏宗親轉發支持起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9dd13d25da2684a7bba132641aa4d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