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夢華錄》播放量破15億,豆瓣評分飆升至8.8。
作為今年的一匹黑馬,
我們想說的卻不是劉亦菲。
不得不說,
孫三娘做的江南果子,每一集都充滿了誘惑。
豆兒果、桃花果子、越梅蜜餞、安姜鹽、梨條桃圈、蜜餞雕花、碧澗豆兒膏……
讓人好想立刻下江南。
去撐舟、品茶,還有吃果子。
蘇州,點心跟著季節走
「四季茶食」,
是蘇州「不時不食」飲食文化里的特別篇章。
春餅、夏糕、秋酥、冬糖,組成蘇州人的品茗圖景。
這個傳統,自明清而來。
富庶江南,讓蘇州自古有了「吳俗習尚奢華」的說法。
春天主要是酒釀餅、雪餅;夏天主要是清涼一點的薄荷糕、綠豆糕等等;
秋天呢,以如意酥、菊花酥、巧酥為主;冬天則是芝麻酥糖等。
老蘇州人都有過在黃天源排隊買糕的經歷。
到蘇州,不吃蘇州糕團,是不完整的。
青團
圓墩墩的青糰子,是蘇州春天的第一種味道。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清代美食家袁枚,寥寥幾筆,就將青團的做法道盡。
蘇州人做青團,用的是漿麥草擠出來的汁,糯米粉染成碧綠色,淡淡清香撲鼻。
糯米粉成團,包入豆沙、芝麻、肉鬆蛋等各種餡料。
十一二分鐘蒸煮過後,如碧玉般的青團,便是蘇州的限定江南春。
在過去的傳統習俗里,青團得涼了再吃。
因為寒食節,人們不生火做飯,一顆青團便是最好的點心。
猜猜看,這是什麼餡兒的?
酒釀餅
蘇州春天的第二種味道,就是它了。
當你熟悉的老字號,開始陸續擺上酒釀餅,江南的春天開始倒數。
形如蘇式月餅,卻多了一絲沉醉的味道。
麵糰用酒糟進行發酵,然後豆沙和玫瑰為餡兒,經過烤焙而成。
過了清明節,酒釀餅就得再約來年了。
海棠糕
海棠糕,又名梅花糕。
做法清奇。先將麵粉,酵粉用冷水調成漿狀,在特製模具里刷上少許水油,注入麵漿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等餡心。
再用麵漿蓋面,加上糖豬油丁和紅、綠瓜絲、瓜子仁、芝麻等。
蓋上撒白糖的鐵板放在煤爐上烤熟即成。
剛出爐的梅花與海棠糕,表面裹著飴糖,灑滿果絲、瓜仁、芝麻等五色點綴,烤焦的飴糖呈咖啡色,香甜可口。
看店裡的師傅巧手反動,煎制海棠糕又是別有番趣味。
撐腰糕
二月初二,除了剃頭,蘇州人還會來上一塊撐腰糕。
如其名,撐腰撐腰,為求腰板硬朗,耐得勞作。
詩中《吳中竹枝詞》里寫道:「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撐得風難擺,怪道吳娘少細腰。」
古代為了不耽誤農食,農作人常常腰間放一塊糕,想吃的時候酒拿出來充一充飢。
傳承如今,一塊小小撐腰糕撐起了蘇州人的精氣神,寓意新的一年,健健康康。
黃天源糕團製作技藝「非遺」傳承大師,製作撐腰糕 。
百果蜜糕
甜蜜似糖的百果蜜糕,過去是蘇州人過年走親訪友時的禮品。
今天的百果蜜糕,是蘇州版的切糕,用料更加豐富。
包裹著核桃仁、松子仁、青梅干、玫瑰醬等果料,口味豐富。
定勝糕
定勝糕源自蘇州人一個搬家的習俗。
每搬到新家,都會用舊鄰居幫著購買的肉饅頭或定勝糕,贈送給新的鄰居。
寓意著未來的生活,和和美美,步步登高。
定勝糕其實就是米糕的一種。
由粗米粉製作,紅曲粉天然著色,呈淡紅色。
入口不黏不甜。
棗泥拉糕
蘇州名點,棗泥拉糕,是「拉糕」家族裡最出名的。
不同季節,配以不同輔料。
所以拉糕種類繁多,譬如瓜子仁玫瑰拉糕,松仁南瓜拉糕,薄荷拉糕等等。
此外,蘇州糕點,還講究精緻細膩。
典型江南水鄉特色,韻味十足。
就拿最為特別的豬油年糕來說,四味四色,配以不同花入味。
除了玫瑰豬油年糕、桂花豬油年糕,
還有薄荷、棗泥豬油年糕,以及梅花糕、神仙糕、雲片糕、重陽糕等等。
杭州,生活沒點甜頭怎麼過
蘇杭蘇杭,夢裡天堂。
在杭州的生活里,必須帶點甜。
江南水鄉,米是生活的本源。
江南人,最是擅長於將米製作成百種形態的食物。
糕團,是日常里最重要的存在,也是生活的調味劑。
一屜糕點,一壺熱茶,勾勒出江南水鄉獨有韻味的閒情愜意。
縱然網紅甜品店是當下時代的潮流,但不變的味道,依舊是傳統的、手作的、流傳了千年的經典。
從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到明清文化;
從江河湖海、田間地頭、閭巷草野到巍巍古都;
豐厚的文化積澱,讓杭州在糕點上,也成就了一番絕技。
在185項省級非遺文化代表名錄中,知味觀占了一席。
這家創建於1913年的百年老店,其杭派點心,很好的繼承了千百年來南宋傳統點心的製作記技藝。
代表點心包括知味小籠、貓耳朵、幸福雙、酒釀圓子、西施舌、糯米素燒鵝、吳山酥油餅等。
一道「幸福雙」,用到十幾種原料,包括了豬板油、紅小豆、核桃肉、蜜棗、松仁、葡萄乾、青梅、金桔脯、佛手蘿蔔、蜜餞紅瓜、白糖和桂花糖等。
光是配料,就足以看出杭州點心的精細。
蘇杭天下一家,糕點上,也有著一脈相承。
好比,蘇州人用作搬家之禮的定勝糕,在杭州,生出了五彩斑斕的生活論調。
粉色的豆沙餡兒,是甜甜的,糯嘰嘰的;
綠色的抹茶味兒,散發著獨特的茶清香。
黃色的是鹹蛋黃肉鬆,咸甜味適中,頗受年輕人的喜愛。
還有老杭州的傳統茶點小吃,龍井茶糕。
以及糯米控的最愛,大興糕點。
人潮擁擠的江南春,單單列一個清單,彷佛吃下了整個江南。
這家1958年誕生的糕點大戶,半個世紀,用糕點成就了杭州人記憶里的老味道。
每每店家阿姨推出「季節限定」,就知道,不管到什麼時代,總有慢性子的杭州人,在按照時節過日子。
正月的八寶飯,元宵的擂沙湯糰,清明的糰子,端午的粽子,立夏的烏飯糕,重陽的栗糕……
夏天要吃的烏飯糕
除了傳統的本土糕點,外來的糕點,在這與水鄉氣韻慢慢融合。
譬如杭州第一家吉林延邊朝鮮族的打糕店,鄉佳米糕。
其中一款紅豆卷卷糕,紅豆搭配糯米,打造出了綿綿密密,糯嘰嘰的絕妙口感。
淮揚點心,南北融合
淮河與揚子江的下游地區,處於長江南北,緊挨京杭大運河。
囊括了淮安、泰州、鎮江、鹽城、高郵、揚州等地區。
揚州廋西湖
以揚州做代表。
位於江淮之間的揚州,在糕點上,融和了南北特色。
過去,揚州人走親訪友,是要拎著幾樣點心的。
在南北的打磨下,點心在揚州是風味各異的餅、糕、酥、片等。
翡翠燒賣與千層油糕並稱為淮揚點心雙絕。
燒賣南北都有,但翡翠燒賣只在揚州。
翡翠,是用青菜葉剁成的菜茸。
皮薄餡綠,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潤清香。
千層油糕的製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式點心傳統技藝的精華。
糕層分明細膩,質地軟綿松嫩,味道清新雋永。
就連朱自清回到了揚州,也忍不住作文詠之。
「若高興時,也可以向茶館中要一壺茶,或一兩種小籠點心,在河中喝著,吃著,談著。回來時再將茶壺和所謂小籠,連價款一併交給茶館中人。撐船的都與茶館相熟,他們不怕你白吃。」
他也直球表白揚州:
「揚州的小籠點心實在不錯:我離開揚州,也走過七八處大大小小的地方,還沒有吃過那樣好的點心;這其實是值得惦記的。茶館的地方大致總好,名字也頗有好的。」
此外,和蘇州一樣,揚州的點心,同樣講究「四時茶食」。
春天是素棗糕、喬片;
夏天是薄荷丁、水發糕;
秋天有五穀糕、巧果;
冬天有寸金糖、董糖等等。
水鄉孕育稻穀,稻作文化的遺留和記憶在時令糕點中得到傳承。
歷經百年風雨,有如創建於1901年的大麒麟閣。
賣了幾十年的桂花糕、榴槤酥、核桃酥、雪絨芝士蛋黃酥、荷花酥、日式蘋果燒、鮮肉月餅、粽子酥、銅鑼燒以及各種和菓子,早已是揚州人的愛不釋手。
湖州,點心代表生活方方面
傳統糕點全面參與了湖州的民俗生活,
不論是供佛祭祖、歲時節令、婚喪嫁娶,還是探親訪友,建房搬家、拜師升學。
不同糕點,有著不同生活本意。
姑嫂餅、子孫糕充滿著親情觀念;
小雲糕、雪餃,又彷佛湖州美景的剪影;
代表性特產橘紅糕、烏麻團,色彩繽紛;
橘紅糕
江浙經典的龍頭糕、定勝糕,又都大有來頭。
在湖州,點心有「三珍」:玫瑰酥糖、椒鹽桃片、牛皮糖。
玫瑰酥糖,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部分。
玫瑰酥糖
它由「屑子、酥心、骨子」製作而成,極富江南傳統風味。
形如同心圓,外圈是白色的麥芽糖漿裹上了米麵粉,中間是黑芝麻粉,中心是玫瑰加粉。
口感「香、細、甜、酥」,色澤乳白,嵌以粉色玫瑰酥心,香甜酥沙,香味醇郁。
椒鹽桃片,是一種黑芝麻粉+鹽+糖混合成的薄片,每一片中間還有三四丁胡桃肉,入口滿嘴生香,甜咸相間。
牛皮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韌且晶亮的糖塊裹著芝麻,放嘴裡能嚼個半天。這股嚼勁兒配上當地的安吉白茶,最是清爽。
後來,出現了一種合桃糕,加入「三珍」,組成現在著名的「茶食四珍」。
-
江南的味道,依水而生。
一杯茶,一碟茶食,一首琵琶曲。
曲盡人終散。
古人的生活美學在一杯茶中,也在這精緻的點心裡。
正如三娘說的,有飲無果,方是人生憾事。
去江南,吃點心。
夢裡的水鄉,從此多了一味甜,回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