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刷屏的2023,中國動畫「崛起」前夜

2023-12-16     新周刊

原標題:動畫電影刷屏的2023,中國動畫「崛起」前夜

從培養用戶到培養人才、完善商業化鏈路,等這些條件全部具備以後,國產動畫自然會有它該有的高度,那時候我們再來談「崛起」。

作者 | 阿瑞

題圖 | 《長安三萬里》

2023年,國產動畫來到了一個關鍵的路口。

動畫劇集《中國奇譚》憑藉中式美學這個口碑「封神」,讓觀眾夢回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20世紀的繁榮。動畫電影方面,春節檔電影《深海》以瑰麗奇幻的風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暑期檔則跑出了《長安三萬里》這匹黑馬,在觀眾面前鋪開一卷熟悉的唐詩「盛世」。

從2015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到2019年票房創紀錄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從更早的《十萬個冷笑話》到如今口碑與播放量雙豐收的《刺客伍六七》《大理寺日誌》《時光代理人》等,無論是電影還是劇集,國產動畫的出圈速度正在肉眼可見地加快。

這些作品表明,動畫已經不再是冷門小眾的亞文化,而成為了有市場號召力的文化產品。據共研產業諮詢數據,2022年,中國動漫產業產值達到2212億元,預計2023年有望突破3000億元,且我國網絡動漫用戶規模已超過3.2億人。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國產動漫,談論「國漫崛起」這件事。

佳作破圈,關鍵在情緒

這些年,國產動畫推出不少佳作,逐漸打破此前「低幼」「低質」的刻板印象。而《中國奇譚》和《長安三萬里》一亮相即成爆款。《中國奇譚》每一集都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篇章,融合水墨、素描、剪紙等美術風格,又有現代動畫技術加持;《長安三萬里》則引經據典,用唐詩串起歷史洪流中的個體,尤其是用《將進酒》鋪開的水墨動畫片段,成為了全片最亮眼的部分。

但只有養眼的畫面,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的觀眾。《中國奇譚》第一集裡,小豬妖的故事引得無數打工人共情;《深海》中絢爛的色彩,暗示了主角小女孩的抑鬱症;《長安三萬里》中,詩人們追求仕途卻往往不被賞識……這些在商業和口碑上雙豐收的作品,都精準踩中了當代人的情緒點。

(圖/《中國奇譚》)

追光動畫成立10年,從最初合家歡卻票房慘澹的《小門神》《阿唐奇遇》,到逐漸破圈的神話新編《白蛇:緣起》《新神榜:楊戩》,再到創下18億元自家最高票房的《長安三萬里》,走過的路一如國產動畫行業的縮影。曾經,不少觀眾批評國產動畫只會改編神話傳說,沒有好的原創,但也有人反駁:「如果不用這些知名傳說改編,就更沒有人會看了。」而如今,國產動畫似乎終於找到了破圈的方向。

在接受《新周刊》採訪時,《長安三萬里》導演之一鄒靖表示:「不論是原創還是改編神話經典,關鍵在於能否與當代觀眾產生關聯。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如果不能找到時代化的表達,就會落於俗套。」

作品的出發點是真實生活

2021年,B站出品的《時光代理人》拿下豆瓣8.1分的高分。動畫中,陸光、程小時二人合作可以穿越回照片中的時光,他們開了一家照相館,用這份能力承接各種任務,為委託人彌補過去的遺憾。其中,程小時在第三集穿越進一位地震倖存者的照片中,幫委託人給離世的家人和好友帶話的故事,觸動了許多人。

B站動畫製作中心總經理、《時光代理人》原作兼導演李豪凌稱:「作品的出發點就是真實生活,回到拍照的那一刻彌補遺憾應該是很多人都想做的,所以《時光代理人》中的每個單元故事都有現實背景。」

(圖/《時光代理人》)

今年,《時光代理人》第二季再度以高口碑和高討論度收官,也同樣聚焦於網絡暴力等現實話題。「現代人生活在網上的時間可能要比在現實中還要多,而網絡的匿名特質又會導致傳謠更加不負責任。我們用動畫的方式反映社會現象,也可以成為一種警示。」值得一提的是,該作被譯製成英、日、韓、泰等多國語言版本,在海外也收穫了好評。儘管有海外團隊參與製作,但觀眾仍然認為這是不折不扣的中國都市故事。對此,李豪凌認為:「其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故事』,因為好的內容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只是文化設定、代入感有些差別。」

隨著國產動畫快速發展,動畫人也在與觀眾一起成長。但接受過世界優秀動畫薰陶的觀眾,欣賞水平可能比動畫製作水平進步得還要更快些。早期,觀眾對《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作品劇情上的薄弱之處是相對包容的,而到了近幾年,國產動畫講故事的能力仍然不夠穩定,不少作品都得到了「畫面絕美,劇情差點意思」的評價。

(圖/《大魚海棠》)

作為2008年入行的從業者,執導過多部IP改編動畫與原創動畫的李豪凌能很明顯地感覺到,隨著國產動畫產能的增加,觀眾也在越來越積極地與作品互動。他們會製作二創視頻,熱情「安利」那些他們認為好的作品,也會毫不留情地批評作品的缺點,希望創作者能做得更好。

「講故事這件事情是挺難的,因為每個人經歷不同,理解他人本就不易,要讓作品跟大部分觀眾同頻共振就更難。就算找對了共鳴方向,先講什麼、後講什麼還需要技巧。決定故事的方向是感性的,完善故事邏輯又特別需要理性,這是一對矛盾。」

由於代入感不同,人們對一部作品的評價也會不同,因此即便是憑藉情緒共鳴出圈的動畫,當劇情邏輯有瑕疵時,也難免遇到口碑分化的情況。李豪凌指出:「海外行業已經找到了可複製的爆款規律——由標準化的影視工業編劇格式來控制不穩定因素。而國內動畫行業還很年輕,還沒有沉澱出適合自己的劇本公式和方法論。」

現在還不是談「崛起」的時候

中國動畫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工業化體系,而這不僅與製作技術有關,也離不開系統的管理流程。

今年《霧山五行2》播出,古典水墨畫風與高燃打戲讓它自成一派,也收穫了大量觀眾,但導演林魂回應觀眾對製作速度的期待時,曾表示幾乎沒有能承接他們風格和製作標準的動畫公司。

李豪凌是國內最早一批與日本製作團隊合作開發中日動畫內容的動畫創作者之一,也向外輸出中國動畫,《狐妖小紅娘》《一人之下》等都因此在日本播出過。身處海外六七年,親眼見證了工業化體系,他更清楚中國動畫的短板在哪兒。

(圖/《狐妖小紅娘》)

在日本時,李豪凌所見到的動畫項目,往往不是由單個公司製作的,而是可以發動十多家公司共同參與。「這說明他們的標準化手冊做得特別好,項目每個環節怎麼完成、怎麼交接都是統一的,才能達成大量人才的高密度合作。」

回國後,他也希望能建立起完善的動畫製作體系。「在『made in China』的內容還沒有被國際認可的情況下,海外團隊只會覺得『你是有錢人,我只要賺你的錢就夠了』,是存在一種不對等的關係的。」因此,2018年以後,李豪凌把重心轉回建設國內團隊上,當海外的製作團隊和投資方看到原來中國人也能創作出好動畫,他們開始願意以平等的態度與之交流合作。「這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想要開拓海外資源,不是光靠錢就可以砸出來的,更多還是要自身強大。」

國產動畫要想完成轉型,做出更加優質的作品,不光需要創作者,也需要資金和平台,形成一個完善而通達的產業鏈。這就是為什麼李豪凌加入B站之後,選擇先從IP改編動畫入手。「如果沒有IP改編,漫畫、網文轉化不出商業價值,就無法形成產業鏈的閉環。我認為先把這個鏈條打通,各個平台自然而然就會看到動畫的價值,願意投資,未來會有更多屬於原創動畫的機會。」

同時,創作者還要面對市場的檢驗,了解觀眾喜歡什麼。做IP改編,也為團隊的經驗積累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很大幫助。「我們跟觀眾交流的頻率會提高很多,更了解他們的口味,對創作起到了指導作用,能夠提高原創內容的成功率。」

(圖/《長安三萬里》)

站在2023年末尾回望,李豪凌覺得情況正在逐漸好轉。在各個視頻平台,動畫產出的成果趨於穩定,二維和三維動畫都已經形成一定的行業標準,通過大量的項目合作,這些標準也在不斷地進行疊代和校準。「有標準就可以推動工業化,隨著時間推移,我相信行業會越來越成熟。」

在他看來,今年很明顯的一個趨勢是,行業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實現盈利的方向。「至於它到底對不對,可能要用很長時間來驗證,也說不準未來會不會改變,但至少大家有了方向,正在投入和深耕。」李豪凌認為,未來兩三年,可能會出現更好的技術疊代,中國動畫的質量會再上一個台階。

在B站,李豪凌也是「尋光計劃」的發起者之一。這個面向中國動畫從業者的扶持項目,通過短片徵集的方式給了創作者展示才華和潛力的機會。「尋光計劃」希望讓創作者不光能長期留在這裡,也能夠賺到錢,「扶持創作者、孵化創作生態也是產業鏈的一環。因為內容本身就是靠人創作的,人是最重要的」。

當被問到國產動畫距離「崛起」還有多遠時,李豪凌回答:「『崛起』是有參照物的,如果全世界只有一座山,不管高一百米還是一千米,都不會有『崛起』這個概念。大家一直在說崛起,其實是有一種跟別人比較的心態,希望中國動畫在世界上達到一定的高度。我個人覺得現在還沒有必要跟海外比,一步步地來,從培養國產動畫用戶到培養人才、完善商業化鏈路,等這些條件全部具備以後,國產動畫自然會有它該有的高度,那時候我們再來談『崛起』。」

李白策馬飛奔,高適緊隨其後。(圖/電影《長安三萬里》劇照)

運營:鹿子芮,排版:楊芳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0a153876a4c51501d0f033d8968ad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