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俗、結婚、創業,柳智宇現在怎麼樣了

2024-06-16     新周刊

人們對柳智宇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十幾年前「那個出家的北大數學天才」,或者數年前「那個出了家又下山的前數學天才」。實際上,2022年,柳智宇選擇正式還俗。

從脫離社會到回歸社會,從「數學天才」到普通人,下山之後的柳智宇,都做了什麼?

作者 | 趙皖西

編輯丨譚山山

題圖 |由受訪者供圖

下山之後,柳智宇做了很多事。

他結婚、創業、出書、做心理諮詢、參與公益項目,積極推動傳統文化與心理學融合。2023年年底,他出版首部傳記作品《人生每一步都算數》。在書中,他坦誠地回憶起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個重要階段,以及對宗教、心理學乃至人生的思考。

「從前的十幾年,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受的教育只告訴我如何與學習打交道,並沒有告訴我如何面對一個個真實而具體的人。」如今,柳智宇學會了關愛自己,接納生活的平凡、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人生每一步都算數》

柳智宇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 博集天卷,2023-12-8

2010年,柳智宇放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決意上山修佛的消息,在網際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天才的誕生與墜落,總能激起人們最廣泛的情緒反應。世人不明白,一個前途無可限量的天之驕子,為何突然自斷前程,與青燈古佛相伴。

8年後,本以為自己會在山上待一輩子的柳智宇選擇下山。這一消息再次成為新聞熱點,把他推上風口浪尖。

一門之隔,便是兩個天地。脫離社會8年,柳智宇發現自己一無所有,被身上的僧衣和世俗的眼光所禁錮,成了人間的漂泊者。2022年,柳智宇決定脫下僧衣,正式還俗,實現心理意義上的「下山」。

美國作家凱特•米利特曾說:「天才的誕生,是孕育他們的文化具象的表現;他們是各自所在的社會結出的果實。」我們也熟知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的牆上鐫刻的那句箴言——「認識你自己」(或者應該說,認識我自己)。它警示著後世之人,我們需時刻向內觀看,祛除外在表象,抵達靈魂的本真狀態,達到生命的大和諧。

出家11年半,柳智宇一直想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修行之路;如今,他回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找到了真正的「道場」所在。

(圖/《新周刊》)

出家和還俗,哪個更難?

2018年7月,一個稀鬆平常的清晨,柳智宇準時起床,吃完早飯,收拾好行李,乘坐著一輛小轎車,正式下山。

此時,距離他選擇到位於北京鳳凰嶺東麓的龍泉寺修佛,已經8年。俗世和方外之地,都已物是人非。

剛上山的大半年時間,柳智宇並不適應山上的生活。每天勞作、長期受寒,導致他的身體狀態下滑,氣血兩虧。

柳智宇的父母都是唯物主義者,無法接受兒子的突然出家。他們深深地失落、遺憾和不滿,也讓他深感痛苦。因為無人傾訴,情緒鬱結,出家沒多久,柳智宇就病倒了。

北京龍泉寺。(圖/圖蟲創意)

「山上基本留不住閒人。」柳智宇說。和很多寺廟不同,龍泉寺的僧人沒有收入,也不允許使用手機,想打電話得申請,下山更得經過批准。他們與方內之人接觸時也得小心,時刻注意出家人的身份。這與柳智宇渴望接觸人群、結交朋友的心愿相違。

寺院之中,僧眾互幫互助,氛圍溫暖,但在溫暖背後,「無我」「利他」的理念也不斷被強化,所有人都在強調為他人奉獻,不幹活,就是在消耗福報,就有罪過。柳智宇同樣被這樣的集體氛圍裹挾。

「當一個人過度地藉助利他來體現自己的生命意義時,他的內心可能反而是很空虛的。它形成了一條唯一的通道:只有我幫你,我的內心才是滿足的。我跟自己的連接是很少的,一旦沒有人需要我幫,或者像我那樣,身體差到沒辦法幫助很多人,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柳智宇慢慢察覺到,寺廟、道場並不是完全的凈土。

他不懷疑自己出家的決定,但內心總有一份苦楚時不時冒出來。

(圖/Unsplash)

如果師父學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後因性騷擾醜聞落馬)沒有出事,或許柳智宇會一直在山上待下去。然而,事與願違,師父出事後,山上人心惶惶,很多師兄弟陸續下山。

「留下來的人,大部分都覺得師父沒問題,他是被陷害的。跟這些人在一起,很難再去干點什麼。師父在的時候,他們聽師傅的,有些事情不會做得太過分;但師父不在的時候,就是他們的一言堂。」柳智宇意識到,這裡已經沒有他的容身之所,決定下山。

成為僧人需要煩瑣的流程,還俗則僅僅需要一句話。但對於柳智宇來說,成為僧人和還俗同樣困難,它們都涉及身份轉變、自我認同——他是如何認識自己的。

寺廟、道場不是凈土

柳智宇覺得,自己的天性中有兩大特質。其中一個是同情心——尤其是對動物的同情心。

他從小不愛吃肉。因為總想著屠宰場裡殺戮的畫面,每次菜里有肉,他都覺得難以下咽。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慢慢適應了吃肉,但內心還是難受。還俗之後,至今他還保持吃素的習慣。

另一個特質,是他對自己當前生命狀態的感知。柳智宇說,他很清楚自己每個階段想要的是什麼,也很清楚對當下狀態滿意與否,這可能跟他學習數學、受莊子思想影響有關。而且,他也敢於為自己做選擇。

(圖/受訪者提供)

初二時,柳智宇讀了《莊子》,當時就產生了歸隱田園、出家修行的想法。

在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期間,柳智宇感到高等數學以上的發展似乎越來越抽象,且趨向細枝末節,如空中樓閣一般。又因為眼睛和身體不太好,數學對他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他去旁聽了幾門哲學課程。在比較了東西方哲學的不同、目睹象牙塔中學術研究的煩瑣和脫離生活之後,他對佛學的興趣日漸濃厚。

大二那年,他經常去龍泉寺做義工。彼時,他覺得山上的生活沒有競爭,人們都在努力修行、成長,這和他以往在學校所接受到的教育完全不同。

北大校門前的柳智宇。(圖/受訪者提供)

「從前的十幾年,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受的教育中,很少有人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成長。在學校里,老師更在意的可能是好分數,雖然也會講一些人文關懷的內容,但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怎樣讓自己內心更加有力量、更加慈悲、更加強大。真正關乎生命、讓你能夠繼續往前走、讓你成長的地方,當時幾乎只有佛門。」

由此,柳智宇萌生了出家的想法。

後來的故事進展到大家熟悉的部分。2010年7月,完成畢業論文、學校課程基本結束後,柳智宇放棄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正式上山出家。「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已經等了很久——從大二開始,等了兩年。我不想再等了,我想去追尋自己嚮往的那種生活。」柳智宇說。

然而,凈土並不會輕易抵達。柳智宇所期待的另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沒能在山上實現。

病倒之後,柳智宇只能做些輕體力活,於是他承擔起龍泉寺官方博客、微博的運營工作,撰寫關於佛學理論和寺院日常生活的文章。2012年年底至2015年,他主持編纂《南山律典校釋》,一天工作十一二個小時是常態。這項龐大的文化工程,讓他身心俱疲。

《南山律典校釋》出版後,柳智宇覺得自己似乎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和方向,陷入極度耗竭的狀態。他更加清楚地意識到,枯燥的文字及學理研究與現實脫節,並非他的興趣所在。他還是更喜歡和人打交道,探究和人的心靈相關、關乎他人福祉的問題。

(圖/受訪者提供)

下山之後,因為多年與俗世脫節,孤身一人闖蕩,柳智宇再次陷入迷茫與孱弱之中。因為不想辜負大眾的期待,他強迫自己在身體非常疲憊的狀態下,花大量時間在微博上回答網友們的諮詢、提問。每做完一次諮詢,他都要休息很久。

柳智宇沒辦法一個人靜下來,總想給自己找點事情做,不然就會沉迷於網絡小說。就像一個病患慢慢地自我療愈,他花了好幾年時間,練習如何陪伴自己、關愛自己。

俗世沒有給他提供另一條道路,寺廟、道場又不是完全的凈土,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到底在哪裡?

酷暑寒冬都美,南北東西都好

柳智宇和太太相識在2022年春季。當時,他剛剛接觸「正念練習」(禪修),開始修習「慈心」。「慈心是關愛與祝福的心,願他人和自己獲得快樂。這種善緣會給內心帶來柔和、溫暖與潤澤。」藉助慈心,他度過了身體過度消耗的艱難時期。

然而,在太太眼中,當時的柳智宇還不太會照顧自己,飲食不健康,不在意穿著,一認真工作起來就很耗費心神,更沒什麼戀愛經驗,不知道如何跟女朋友相處。

她看著柳智宇的心理實操課一點點地辦起來,有越來越多的學員參與。「微信上向他尋求幫助的人也很多,有存在心理問題需要諮詢的,有問修行問題的,有多年斷聯的老友又加上的,有諮詢孩子的學習問題的。他的微信經常響個不停。」柳智宇的太太說。

下山之後,柳智宇開始創業。(圖/受訪者提供)

還沒還俗時,柳智宇將自己寫文章得到的打賞和一些善士的捐助,都用在免費心理服務熱線上;還俗之後,直播時收到的打賞,他也沒有留著,而是用於部門團建、公益支出,或獎勵工作辛苦、有重要貢獻的同事。

如今,每周二和周四晚上,他都會教授關於慈心的課程。有時候,學員們會在課上感動得落淚,他也會跟著流淚。「幹這一行之後,這種深刻的感動經常有,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每次還是會情不自禁流淚。」柳智宇說。

除此之外,他每周還給自己安排了6個小時左右的心理諮詢。來訪者中,有些是焦慮的中學生,因為學業壓力而厭倦考試、不想上學,甚至出現失眠等症狀。柳智宇會建議他們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成績上,教授他們長遠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

他將自己的學習心得總結為「四季模型」:學習應該遵守自然的過程,正如四季的更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接觸一門學科時,要先培養學習興趣(春天);再以合理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為基礎,穩步前進(夏天);最重要的是調節心態(秋天);隨時放下過去的榮耀,以開放的心態輕裝上陣(冬天)。

在《人生每一步都算數》中,柳智宇如此總結自己的前半生:「我由數學入道,由道入儒,由儒入佛,由佛入心理,最後走向星辰大海。」「我也遇到過許多挫折,同樣也在不斷開啟新的人生階段……每一次生命的轉向,我都需要放下一些,也需要帶走一些。放下的是曾經的光環和榮耀,帶走的是寶貴的人生經驗。」

到底何謂凈土?怎樣才算修行?正如星雲大師所說:「酷暑寒冬都美,南北東西都好,高低上下都妙,人我界限都無……」

校對:鄒蔚昀;運營:小野;排版:甘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fc20ad6b5279161c73d0068d82ced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