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船船底能刮下幾十噸的海鮮,都賣到海鮮市場了?這種海鮮能吃嗎

2024-01-12     微兔分享呀

原標題:輪船船底能刮下幾十噸的海鮮,都賣到海鮮市場了?這種海鮮能吃嗎

原創2023-03-27 19:13·腦洞館長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22年9月10日,在紐西蘭一處島嶼附近,發生了船隻遭到鯨魚襲擊的新聞。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這次被襲擊的是一艘觀光船,船上包括駕駛者在內的11人中,有近一半的人遇難。

事情發生後許多的海洋專家和調查人員來到現場取證,不過除了傾覆的船舶以外,並沒有其他更多的線索了。

究竟為什麼會有鯨魚突然的襲擊人類,對於原因的推測也是眾說紛紜。

其中有一種猜測看起來比較「離譜」——可能這隻鯨魚並不是對人類抱有惡意,只是單純的感覺「太癢了」,想借其他物體蹭掉身體上的「海鮮」。

對於很多跟海洋打交道的行業來說,這種特殊的寄生物在船上也經常看到。那麼這種海鮮是否能夠作為佳肴擺上餐桌呢?

連鯨魚也懼怕的藤壺

說到海洋之中最令人驚嘆的動物,恐怕很多人都覺得會是巨大的鯨。每一個第一次看到鯨魚在海上翻騰跳躍的觀光客,都會被那如山一般的尺寸和力量感震撼。

即使是惡名昭著的鯊魚,通常也對比自己大的多的鯨退避三舍。

不僅人類的觀感如此,縱觀整個海洋生物體系中,似乎這種居於生物鏈頂端的動物生來就是沒有天敵的,能威脅到它的恐怕只有這個族群自己了。

不過如果讓海洋學者來談這個問題的話,恐怕他會輕易舉出好幾個例子,羅列出能夠威脅到鯨的生物。其中比較吧普遍的一類正是藤壺。

有時候一些鯨類會在海中作出讓人無法理解的舉動,比如把自己拋出水面高達數米,再重重的落下,濺起滔天巨浪。

甚至還有的船舶在行駛途中,會遭到鯨的碰撞和剮蹭。此時如果仔細觀察鯨的身體表面的話,通常會發現一片片讓人心理不適的寄生物,這就是藤壺。

藤壺在很多人嘴裡有「馬牙」的叫法,其外表好似一個微型火山口,在堅固的外殼裡面有一個小孔依靠截留海水中的有機物而活。

藤壺本身既沒有鋒利的牙齒也沒有游泳速度上的優勢,為了活下去它自然而然的進化出其他的絕活來。

首先由於藤壺的自身特點它必須以寄生的方式存活,為了進食則要求被寄生者表面必須是平整且粗糙的,便於固定的。

同時被寄生物的整體又需要是運動的,這樣才能依靠海水的流動帶來更多的有機物。

而且這個運動的速度也不能過快,否則將不利於藤壺的附著。因為藤壺喜蔭,所以陽光曝曬的地方也看不到它的存在。

正因為藤壺的這個特性,所以也就決定了首先它不能生長在高速運動的動物身體表面,保持靜止的礁石也不是首選,除非石頭附近的海水流向符合要求。

通常體型巨大的鯨類和海龜,包括一些人類的大型船舶底部,將是最適合藤壺生存的繁衍的位置。

一旦找好地方,藤壺通常會先在目的地附近巡遊尋找合適的落腳點。

待到位置選定後藤壺則會分泌出一種特殊的膠質物質,把自己牢牢的粘在生物或物體表面,這樣它就完成了一次寄生。

需要進食的時候,藤壺會從小孔中伸出腕足捕捉有機物和微生物,這些腕足除了捕食工具,也是藤壺的換氣器官。

而藤壺表面的空洞,是可以向中心閉合的。一旦遇到危險或者遭到暴曬,它會暫時關閉小孔遮擋自身,以免脫水過多而死去。

看起來這種默默無聞的生物,似乎對被寄生者本身沒有什麼危害,那為什麼藤壺在如今被譽為「海洋生物污染」的罪魁禍首之一呢?

藤壺的危害

這跟藤壺本身的習性和繁殖方式有關。首先藤壺因為需要緊貼載體而存在,所以它分泌的膠質是永久性的。

相當於一貼強力「膏藥」黏在生物表面,長此以往勢必會引起被寄生者的不適,輕則疼痛瘙癢,重則潰爛發炎。

這也可以解釋鯨類等生物用剮蹭,拍擊,撞擊等方式來祛除藤壺了。

最危險的還不僅如此,由於藤壺自身特性喜歡流速快的位置附近寄居,它們經常會附著在鯨類的換氣口附近,甚至阻塞住換氣孔。

這無疑是堵住了鯨類的呼吸道,不但被寄生者會感到呼吸困難,甚至可能因為小小的藤壺而窒息。

藤壺的繁殖能力超強,一開始的一兩隻藤壺能在短時間內覆蓋滿生物的大部分皮膚。

加上藤壺一旦附著就是永久性的,哪怕它已經死了,但外殼還是會牢牢的黏在生物表面形成一層厚厚的鈣化層。

這樣不但會讓海洋生物不適和生病,而且還會讓無法擺脫藤壺的生物身體變得越來越重,直到再也無力遊動活活餓死或窒息而死為止。

網上有許多相關的視頻,人們通常會遇見海洋生物禮貌的「求助」,而大部分的求助基本上都是因為藤壺這個無奈的負擔。

藤壺的威脅並不僅限於對海洋生物的寄生上,隨著人類海洋運輸產業越來越發達,這些附著在船體上的「不速之客」也成為了同海洋打交道的行業的負擔之一。

這樣說並非危言聳聽,在歷史上就有因為「藤壺」而打了敗仗的例子。

船舶上的藤壺

日俄海戰時期,俄國軍艦曾因船體附著的海洋生物過多,導致船速受到巨大影響,從而無法與日本軍艦抗衡導致了失敗的解決。

無獨有偶,美國的航空母艦雖然世界聞名,但光是每年清除船體藤壺等生物的清潔費用,就高達數億美元。

如果在船體上有太多的藤壺的話,船的航行速度會大受影響,為了保證速度勢必需要花費更多的能源。

據估計每年因為藤壺寄生導致損失的能源總量,全球範圍內一年可能達到百億美元的數額。

無論從經濟效益還是從航行安全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威脅都不可謂不大。

為了減少損失,許多人開始考慮讓這些「添亂」的藤壺,發揮一些作用來平衡成本。

於是有人提出,既然同為「海鮮」,那麼是否可以在藤壺被清除後,把它變成海鮮食材用以售賣呢?

對於很多生長在海邊的人來說,或許有過食用藤壺的經歷,據說敲開外殼後藤壺內里的肉質還很鮮美。

不過附著在船底的藤壺顯然不符合食用的標準,因為船舶自身的燃料污染等原因,從船上清理下來的藤壺很有可能也受到燃油等化學物的污染,貿然食用或許會導致食物中毒等不良後果。

為了更好地進行船舶上海洋寄生物的清理工作,2021年國際航運公會還發布了相關的標準。

這個標準被提交到國際海事組織,成為今後相關活動的參考準則。在這份文件中對於船舶生物污垢的處理,有了比較清晰的規定。

首先在船底生物污垢清洗時需要注意回收,謹防因為系統故障導致的污垢以外排放問題。一切被清理掉的藤壺不能投入海中,而且嚴禁隨意丟棄。

只能用專門的容器運到處理地點焚燒和掩埋,既然丟棄都不可以更別說是售賣和食用了。

這樣規定的原因在於,為了避免生物污垢破壞當地的海洋環境,或者因為廢棄物對港口的安全產生威脅。

至於清理船身的方式,基本上分為物理和化學兩種。所謂的物理方式指使用清理工具洗刷船體,清除藤壺。

不過這樣的方式很可能會造成船體損傷,所以目前使用高壓水槍清理是比較常見的方式;

而化學方式則以預防為主,在船舶出海之前就在藤壺喜歡寄生的位置,刷上不利於寄生的油漆以起到避免藤壺大規模附著的目的。

雖然無論是海洋生物,還是往來船舶都對藤壺深惡痛絕,但其實經過科學家的研究,這種生物也並非一無是處。

比如因為它本身包含特殊的膠質,可以看做是天然的粘合劑。

這種自然物質可以用在人體手術後的傷口癒合方面,從藤壺中提煉出的粘合劑是一種比縫合線更好的輔助癒合的工具。

可見依靠著聰明才智,給海洋環境增添了不少麻煩的藤壺,同樣被人們開發出了極大的使用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f32f77817c17f7fa9ab92f4cf829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