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項目推行失敗,離不開這5個原因

2023-12-30     精益爭霸

原標題:精益項目推行失敗,離不開這5個原因

前言:相信大家一定讀到過很多分析精益生產失敗原因的文章,一下羅列出來十幾條,說的都正確,你也不得不承認,但是卻是隔靴搔癢,根本沒有多少指導意義,讀完之後,你還是雲里霧裡不知道到底該怎麼進行。筆者先列一下你看到過的那些原因:

領導執行力問題

決心不夠,難以堅持

各級別人員觀念沒改變

急功近利

沒有找到好的切入點

現場的「5S」作業沒做好

實施過程遇到困難就停滯不前

投入資金太多

表面實施,成效不大

依賴諮詢公司外力,改善不夠

精益推行辦公室的作用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

對員工的尊重只停留在口號上

推行精益沒有跟績效管理結合

······

接下來要總結的,讀完之後也許心情有點沉重,因為要成功推行精益生產對工廠的各方面要求是很高的,如果以下五點有哪一點做的不到位,都沒法成功推行精益生產。

我不會盲目的鼓勵你去開展精益生產,如果沒有那個金剛鑽,千萬別攬那個瓷器活,不然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反而會讓管理更糟。有些問題我能給你個建議,但是有些時候是沒有靈丹妙藥的,找不到那個對的人,沒有那麼高的覺悟,你就是辦不到。

—1—

死因一之「拖延」

誰都知道,精益管理也屬於項目管理的一部分,項目管理最重要的三要素:時間節點、負責人和跟蹤反饋。任何一個精益項目肯定都有「里程碑」管理。但是,計劃總是完美的,意外情況卻總是接連不斷,你會眼看著原來的計劃被一個個的「拖延」,很多項目就是這麼拖死的,最後人心渙散,不了了之。

也許你會說這是執行力不行的表現,這是團隊管理能力不行的體現,但是我告訴你,即使你解決了所有的執行力和管理制度問題,還是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我能告訴你的,解決項目「拖延」的方法和克服個人「拖延症」的方法類似,

三個方法:

1、儘量提前

如果你是8個月的周期,那計劃的節點必須按照6個月或者更少來設計、跟蹤管理。不是說縮短計劃周期就會讓意外不發生,而是讓意外情況提前發生,這樣給你有時間去處理這些意外情況。

2、發揮團隊效應

當一個人的狀態不好的時候,效率不高的時候,你可以去找別人討論或者召集大家開個短會,當一個人放在團隊中的時候,機會激發你的表現慾望,並且集體的智慧會讓你用更加寬廣的思路去處理問題。一個團隊也是這樣,儘量合理的月總結會、周例會、班前會等可以讓每個人都時刻繃緊那根弦。

3、獎罰分明

如果一個人全身心的做這件事,按時完成的機率是90%,但是如果他沒有盡全力,結果就會將至30%以下。這是項目最致命的,在所有人都全力以赴的時候我們都不能確保按時完成,更何況還有人不夠努力的情況下呢。所以,團隊必須有明確的考核及獎懲制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團隊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全力付出。

—2—

死因二之「缺乏『人性』領導力」

什麼才是「領導力」?

一聲號令,所有人都擼起胳膊上陣,這就是領導力嗎?也許前方就是敵人的包圍圈,那就是讓所有人去送死。你也許會說,那這個領導如果是個英明的領導呢?那也只是臨時的,很多領導或者管理層最愛說的就是「你別多問,告訴你這麼做就這麼做,肯定是對的」。這就是為什麼精益生產無法在現場徹底執行的原因。

員工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無論什麼工種,都渴望得到尊重,也渴望能夠體現自己的價值。但是很多領導卻把他們看成機器設備,如果這種方式和觀念不變,現場永遠改變不了,你根本無法推行持續改進。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那就是要求領導者具備「人性領導力」,那什麼是人性領導力?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重視一線員工,先生產員工,再生產產品。任何一個一線的操作者,他是他那個區域的專家,如果他現在不是,那你要把他變成專家,「沖孔專家」、「打磨專家」「車床專家」、「檢驗專家」、「焊接專家」...

有了現場的「專家」,下一步就是要發揮他們的作用。讓每一位專家來理解什麼是「浪費」、標準化生產,他們最了解生產過程及現場,他們的參與改進,是持續改進能夠實現的前提條件。

立體式、職責清晰的生產組織。每個工廠都有生產廠長、工段長,但是領班卻不是那麼多,一般每5-7人就需要一個領班,這個領班不是管理者,可以是那個工位最有經驗的人,他就負責「5S」的執行,觀察標準化的執行情況,發現異常,甚至在異常時能夠上手解決。

工段長和廠長,要負責零件的轉運、設備長期維護、解決各工位解決不了的問題,必須是從上至下的傳遞要求,從下向上的反饋結果和問題。

—3—

死因三之「脫離現場」

精益生產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卻有著高明的方法和思想:尋找價值-理解流程-發現浪費-解決問題,然後重複這個過程,就是不斷追求更好。然而此流程的根本在於「現場發現問題」。

很多精益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特別喜歡紙上談兵,喜歡在系統里拉點數據,分析一下,就能做出一個漂亮的報告。但是結果就是對生產管理的提高起不到任何作用。

任何脫離生產現場的精益項目註定會失敗。豐田的大野耐一在設備旁畫的那個圈,為什麼?就是要讓所有人去重視現場,具備現場的態度,用自己的觀察去發現問題,找出不合理和浪費。

我有一位朋友,他帶領團隊做精益項目時,其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就是拿幾把椅子放到車間,然後項目團隊成員坐在椅子上持續觀察生產現場,然後依次說出你看到的問題,剛開始大家都覺得沒有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增加,他們開始發問,為什麼他要走那麼遠去取工具?為什麼他蹲在那裡操作?為什麼那麼多的返工?...

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只有發現問題,才能夠想辦法解決問題,不同的產品類型和車間,問題可以歸類,但卻不盡相同,當然,解決方法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一套完全通用的精益方法。我們必須著眼於「現場」,每天必須要有2/3的時間在現場去發現問題,否則,精益項目無法成功。

—4—

死因四之「瞻前顧後、優柔寡斷」

你以為即使你發現了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所有問題都會被自然而然的解決掉嗎?當然不是,這裡面我們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人」,我們所有的改善,歸根結底還是要改變人,他們能夠接受並持續按照你的改進方案執行,決定著項目的成果。

根據以往的經驗,絕大多數人通過溝通和講解是能夠理解的,但是總會有一些人極度的排斥改變,他們誓死捍衛自己的「經驗主義」,拒絕改變,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我見到過很多領導,他們選擇了向這些人妥協,或者是選擇了折中的辦法,結果是精益的阻力越來越大,把原本站在支持一方的人也推向了反對方。可想而知,精益項目當然無疾而終。

作為領導或者負責人,必須拿出決心和行動來「殺雞儆猴」,該處罰就處罰,有時候需要開除一些「老頑固」,只有這樣,才能為改進的推進清除障礙。絕對不能優柔寡斷,前怕狼後怕虎。你也許失去了一個很有經驗的焊工,但是你卻收穫了很多個能給你提供更多的改進意見,並且會持續改進的其他員工。絕對值得!

—5—

死因五之「沒有持續改善」

精益改進的核心是解決問題,而精益文化的核心是「持續改進」。一般一個精益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之後,很多無法做到持續改進。為什麼?一是方法不對,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改進,另外一種就是驕傲自滿,自以為是。

我們主要說如何持續改進?你應該聽過海水和冰山的故事吧,海水減少了,才能看到冰山的更多部分,這個比喻中,海水代表著庫存,冰川就代表著問題。

如果你覺得很難發現新的問題,那是因為你現在的批量和庫存掩蓋了很多問題,那就嘗試著繼續減少批量,追求更快速的流動,這樣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持續改進!

總之,以上五點任何一點做不到位,精益項目都會失敗,所以,一個成功的精益項目要求是非常高的,沒有完全失敗的精益生產項目,即使結果不如人意,但是你的過程會影響很多人,請用你的實際行動來為中國的製造業進步做貢獻,孤獨的時候,就看看天上的繁星,你會發現你離他們越來越近!

-END-

文章來源:網絡(如侵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c0a6494f77cb978b774834b7307fb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