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復盤,再努力都是低水平重複!

2023-12-25     精益爭霸

原標題:不懂復盤,再努力都是低水平重複!

成功需要復盤,失敗更需要復盤。如果能從失敗中找到原因和改善措施,失敗就有價值。相反,如果成功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會成功,那麼這種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

如何做一場有效率、有效果的復盤?希望本文能給你思路。

01 .

如何做一場有效率、有效果的復盤?

做好一場有效率、有效果的復盤,其實有很多技巧。

1. 復盤始於回顧

復盤的第一步就是回顧目標,從當初制定的目標出發,對照如今的結果,列出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到位。

這裡要注意,一般我們以為回顧目標輕而易舉,但是在後續復盤中會發現,往往問題在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這些伏筆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沒有目標或目標不清晰;

復盤中常見的問題是目標制定得比較籠統。比如說「帶好團隊」、「完成銷售任務」,這樣將很難精確評價實際結果,也很難充分復盤。

所以,在目標制定方面,一定要符合SMART原則:

明確具體

可衡量

有挑戰但可實現

相關可控

有時限

如果無法量化目標,也要儘量細緻地進行分解,或制定出一些關鍵里程碑。

否則在復盤時,容易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各執一詞,僵持不下。

第二,目標缺乏共識;

針對目標,另一個常見問題是團隊成員對目標的理解不一致,導致大家對同一件事的理解、評價不一致,繼而發生分歧或衝突。

這通常是事先未充分溝通或目標不清所致。

如果在復盤中發現大家對目標缺乏共識,要麼終止復盤,要麼組織必要的研討。否則在後續的復盤中,往往會進入各自的理解範圍,而導致交流難以繼續。

這裡也反過來提醒我們,事前應確保團隊成員對任務目標與成功標準的準確理解,否則,就失去了評價和甄別差異的基礎。

同時,在日常工作中,團隊可以將目標與計劃明確地展示出來,讓每一個參與行動的人都能看到。

第三,報喜不報憂;

很多人參與復盤時,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

原因包括但不限於:

對復盤的結果是否牽涉到自身利益,心存疑慮;

坦誠自己不足,影響到自身權威;

或者自我感覺良好。

解決方案也要對症下藥,明確復盤的目的在於學習,讓大家樹立開放心態,坦誠表達;

尤其領導者要以身作則,主動反思自我,不遮掩,不護短,為大家樹立榜樣。

第四,報流水帳,或糾纏於細節。

在回顧工作過程中,很多人容易分不清輕重,報流水帳,或者糾纏於細節,引發不必要的討論。

一方面會讓討論變得冗長、拖沓,另一方面也可能沒有抓住重點,無法產生有價值的學習。

那麼,如何應對這一誤區?

首先,需要復盤主持人根據復盤目的、主題來設計復盤會議程。

要麼讓大家提前準備、事先同步信息,要麼在會議開場,提醒大家聚焦目標,簡明扼要。

其次,如果在復盤過程中有人長篇大論,主持人要善意插入,提示重點。

綜上,我們看到,復盤一定是針對明確且可衡量的目標進行的,很多人目標定得模糊,工作開始得匆忙,這樣的復盤不僅難度很高,而且很難達成共識,失去有效學習的價值。

2.分析原因

有了清晰的目標和步驟,找到了亮點與不足,就可以分析導致成功或失敗的關鍵要素。

找到那些團隊做得最好或最不好的具體點之後,回答這幾個問題:

亮點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觀原因有哪些?客觀原因有哪些?真正起作用的關鍵成功因素是什麼?

造成不足的原因有哪些?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是哪些?最重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分析原因是復盤最主要的環節之一,直接影響到我們能夠從中學到什麼,學到多少。

但是在分析原因時,也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分析時浮於表面,顯得一團亂麻;

很多問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彼此之間相互干擾,使得分析原因時顯得一團亂麻、莫衷一是。

這時可以運用一些復盤時常用的工具,來幫助我們進行結構化思考。

比如,豐田常用的 「5個為什麼」法。

豐田的精益生產使得它屢奪新車銷售冠軍,但豐田創始人豐田佐吉、大野耐一更願意提及豐田的「五個為什麼」法。

「五個為什麼」指的是面對生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通過連續追問五個(或者更多)為什麼,找到其背後的真正原因。

一個最有名的例子是:有一次,生產線上的機器總是停轉,雖然修過多次但仍不見好轉。於是,大野耐一與工人進行了以下的問答:

一問「為什麼機器停了?」

答「因為超過了負荷,保險絲就斷了。」

二問「為什麼超負荷呢?」

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三問「為什麼潤滑不夠?」

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來。」

四問「為什麼吸不上油來?」

答「因為油泵軸磨損、鬆動了。」

五問「為什麼磨損了呢?」

再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鐵屑等雜質。」

所謂連續追問,其實針對的是做事情「差不多就行」、淺嘗輒止、糊弄一時的態度。只有真正逼近問題的根源,邏輯才會清晰浮現。

這也是工作中精益求精態度的體現。

第二,歸罪於外,相互指責;

在討論問題時,很多人會將原因歸咎於外部,對自己的責任避而不談。這樣既失去了客觀公正,也是防衛性心態。

同時,由於聚焦於失敗,也會讓復盤會成為批鬥會,加劇大家的防備心理。

這時,就需要領導者首先站出來,以身作則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作為表率,影響他人。

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復盤會不是批鬥會,要以學習為導向,堅持「對事不對人」。

主持人要及時打斷針鋒相對,將焦點引回具體的事件中,維護客觀、平等、開放的氛圍。

第三,面面俱到,拖沓冗長。

有時候,復盤時暴露出的問題很多,領導者容易揪住每個問題,什麼都要進行分析,從而導致會議冗長,同時難以駕馭。

這時就要注意:貪大求全,不如講透一點。

必要時,復盤會的主持人要進行控場,打斷無休止的拖沓,聚焦主題,抓住重點問題進行分析。

3. 提煉經驗

輸贏都要進行復盤。

贏的人要反思,我們僥倖在哪裡;輸的人要反思,我們輸在哪裡,是哪些事情我們做好了,我們就會贏。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煉出經驗,鞏固優勢,改善劣勢,這樣才有接下來的勝利。

這一點上,軍隊的做法也值得借鑑。

美軍在海地執行維和任務時,由於複雜多變的環境,遭遇很多不熟悉的挑戰。對此,他們對每一件事都進行AAR(行動後反思)。

關鍵是,他們在復盤後,將本次事件中所獲得的經驗教訓上報,並將這項經驗列入以後執行這類任務的標準作業程序。

比如,在遭遇當地武裝分子襲擊後,他們在一次復盤中發現,那個地區沒有狗,當地人對軍用德牧非常恐懼。他們建議應該配備更多的警犬,從而達到更大的震懾作用。

一開始,士兵們發現很多領域需要加以改進,但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迅速普及,問題越來越少,各部門都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指引」,將自己的最佳實踐記錄下來,很多最佳實踐被寫入軍隊紀律,同時被美軍經驗學習中心用來為新任務做準備。

學習型組織的標準之一就是不要犯過去曾經犯過的錯誤,避免「重複交學費」。

那些沒辦法將經驗轉變為能力的人,則是在這三個方面出了問題:

第一,過快得出結論;

復盤時我們喜歡總結規律,但我們也很容易輕易得出「規律」,對於只出現過一次的偶然因果,誤以為是規律。

這時,我們就要問自己:

復盤的結論是否排除了偶發性因素?能否適用於大多數情況?

復盤結論是否涉及了一些關鍵要素及其內在關係?他人是否可以準確理解並執行?

復盤的結論,是否經得住連續追問「為什麼」?涉及的是根本問題,還是停留於具體時間?

是否有類似的事件可以進行交叉驗證?

第二,過於抽象、空洞;

有時候大家又容易總結出一些高度概括的原則。

比如「項目成功的關鍵在於準確把握用戶需求」、「這件事必須是一把手工程」……

這些結論可能並不錯,確實容易將一些乾貨不經意地忽略掉。

而且,由於經驗教訓只存在於個人的頭腦中,未被清晰識別、梳理出來,可能模糊不清,難以被傳播和共享。

為此,需要復盤主持人在參與者總結出一些經驗和教訓時,引導參與者將其「具象化」。

也就是補充這一經驗使用的場景、達到的目的、具體的動作、以及相關注意事項(比如,做到什麼程度,關鍵要素或風險是什麼)。

第三,不切實際,超出可控範圍。

在總結經驗教訓環節,一些人也會把焦點指向上級、外部或不切實際的期望。

例如,「下次,要是某位領導能夠如何如何就好了」。

這也是一種受害者心態,寄希望於自己不可控等因素,並不利於自身能力的提升。

對此,復盤參與者應該關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想一想,在有限條件下,我們如何能夠做得更好?

如果確實有組織層面改善的必要,可以將這個發現作為專門的《管理改進建議書》,進行留存與提交。

不要讓受害者心態拖累自己的發展。

4. 實踐應用

只有將學到的經驗教訓付諸實施,轉化為未來的行動改進,才算完整的學習。因此,在復盤時,要制定學習轉化與後續應用計劃,落實到行動中。

保持優勢,補上劣勢,將今天的峰值變成明天的常量,這就是復盤帶來的巨大價值。

考慮後續行動時,需要兼顧以下三個方面:

開始做什麼?基於復盤中學到的經驗教訓,可以開始做哪些事情。

繼續做什麼?找到團隊表現良好,需要保持下去的領域,讓成功可以復現或強化。

停止做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在後續實踐中,要明確負責人和時限,並列出明確時間表,防止復盤會後出現虎頭蛇尾,缺乏行動,從而讓大家的時間和精力都白白浪費。

因此,復盤的主持人需要重視會前的策劃準備、會議過程中的引導,以及會後的推進。其次,是引起領導者重視,將復盤及後續計劃納入工作任務與考核中。

02 .

不是只有年底和大事需要復盤

成功需要復盤,失敗更需要復盤,復盤應該像我們吃飯一樣,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如果能夠從失敗中找到原因和改善措施,這種失敗值得寬容。相反,如果成功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會成功,那麼這種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

芒格喜歡復盤別人的失敗,他認為「只有知道自己將在哪裡摔倒,你才能知道避開哪些坑。」

任正非重視復盤,華為的復盤提倡「對事不對人」。

很多公司一復盤就是找誰的責任,但華為認為,復盤是為了發現深層次的原因,而不是追究個人責任。

復盤最主要的任務是找出問題的應對方法,以便在制定新戰略的時候拿出措施,不要再重蹈覆轍。

阿里也認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及時復盤。

因為公司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追求完美。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快速試錯,快速試錯的成立條件就是及時復盤。

更多人認為,復盤應該像吃飯一樣日常。並不是只有大事才需要復盤,復盤可能只需要5分鐘,也可能需要一個晚上,它是一個時時刻刻都需要進行的動作。

03 .

復盤中的重要角色

在一場好的復盤中,除了目標清晰,各方坦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復盤的主持人。

因為復盤是一個微妙的團隊對話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一些敏感話題,如誰應該對「未達預期目標」承擔責任,是否存在決策失誤等,因此,主持人要有熟練的團隊引導技巧,可以提高對話和復盤的質量。

一個好主持人的工作並不輕鬆,需要做到:

第一,設計團隊復盤會議,並進行相應的組織和準備;

第二,使團隊成員以適宜學習的心態參與復盤的研討;

第三,採取恰當的干預措施,讓所有人員全心投入;

第四,通過提問,激發與會者思考的熱情,為團隊提供必要的反饋;

第五,將衝突、不一致的意見轉化為建設性的創造;

第六,及時澄清,總結、提煉並記錄形成共識的觀點;

第七,提高對話質量,兼顧主張與探尋,引發深入思考;

第八,為團隊研討提供必要而合適的工具與方法,以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團隊工作效率;

第九,負責或協助團隊領導做好復盤的記錄及後續推進

復盤時看起來一團和氣,則沒有人願意揭示問題;而相互指責、歸罪於外,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所以,一個合格的主持人就像催化劑一樣,有助於促進團隊研討中發生化學反應。

04 .

結 語

一個組織的能力,從來都體現在自身的不斷疊代與不斷成長中。

任正非認為:將軍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為此,在華為的戰略預備隊中,復盤做到了100%全覆蓋。

每一個成功都源自各方面都做到位,而每一個失敗,則各自踩了各自的坑。

應對任何不確定性,不僅要快速採取行動,也需要及時復盤;不僅要復盤自己,還要復盤別人。

復盤,不僅是組織的高效學習方法,也是組織的高效免疫系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5d6b6f729d8fcd2a37961590a715e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