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風雲|3年虧損16億,友寶能否用IPO「止血」?

2023-11-03     觀潮新消費

原標題:國潮風雲|3年虧損16億,友寶能否用IPO「止血」?

起起伏伏間,友寶經歷了太多的迎來送往,儘管熬上了市,但3年虧損16億的表現很難被當作友寶成為行業贏家的證據。

作者 | 青翎

編輯 | 杜仲

來源 | 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

三戰IPO後,友寶終於如願以償登陸港交所,拿下「港股無人零售第一股」的名頭。

2023年11月3日,友寶正式登陸港交所,開盤價12.50港元/股,較發行價10.35港元/股上漲20.77%;開盤後繼續高歌猛進,截至上午10:30,友寶股價漲38.94%至14.38港元/股,市值達112.14億港元。

只不過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甚至是傷痕累累。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友寶在線分別產生凈虧損11.84億元、1.88億元和2.83億元,三年累計凈虧損超16億元。

招股書中,友寶先後105次提及疫情,試圖將其歸結為業績下滑的元兇。但這一說法很難站住腳,2023年上半年,在失去疫情這個藉口後,友寶再度虧損1.47億元,甚至超過去年同期。

曾幾何時,無人零售的風潮高歌猛進,在彼時流行的商業推演中,作為零售生意,無人零售可以降本增效;作為流量生意,它又是線下的流量入口。

橫看豎看,都是值得試水的商業模式,於是無人貨架、自動售貨機、無人便利店等業態在那些年多點開花。巨頭下場,新銳頻現,風頭甚至一度直追共享單車。

作為中國無人零售行業龍頭的友寶,也曾頗受青睞,在一級市場先後拿下海爾資本、中金公司、銀泰集團等多家機構的投資,背後甚至有螞蟻集團的保駕護航。

但好景不長,無人零售模式很快成為燒錢的無底洞,大批公司倒在融資的路上,而後遇上疫情,無接觸的生存模式又讓無人零售死而復生。

起起伏伏間,友寶也經歷了太多的迎來送往,儘管熬上了市,但3年虧損16億的表現很難被當作友寶成為行業贏家的證據。

又或許,這個行業本就沒有贏家。

資本催生的「無人零售神話」

2022年的友寶過得極為分裂,一面要承受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撤鋪」之殤,一面又鍥而不捨地衝擊IPO,以殘軀給市場講美夢。

很難想像這是友寶會面臨的現狀,曾經的它是一級市場熱捧的香餑餑,成立12年拿下15輪融資,背後的投資機構可謂群英薈萃。

也沒人擔心過它的盈利能力,和後來流行的「燒錢換規模,盈利靠邊站」的網際網路敘事不同,友寶成立第5年就開始盈利,在新三板退市前一直都是盈利狀態,且利潤年年增長。

儘管現在略顯落魄,但無論是按點位數還是按銷售額,友寶都是無人零售行業的龍頭。

友寶的創始人王濱算得上是老網際網路人,2001年,下海經商多年的王濱成立了深圳網興科技有限公司,主營簡訊和彩鈴下載等移動增值服務。

後來,王濱將公司以1.2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新浪,並在新浪擔任高級副總裁兼無線事業部總經理。除此之外,王濱還是獨立天使投資人,其投資創立的線上兒童娛樂社區淘米網於2011年在紐交所上市。

2011年,一個自動售貨機的項目被遞到王濱面前,彼時網際網路已發展數十年,自動售貨機開始擺脫賣貨工具的角色,披上線下流量入口的外衣。

「網際網路+售貨機」的模式打開了王濱的想像空間,他投資了500萬,並拉上兩位好友——銀泰投資的沈國軍和華住集團創始人季琦,至此,友寶的創業班底正式組建起來。

在友寶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支付寶推出國內首個二維碼支付,緊接著在2013年,微信5.0版本中首次上線了微信支付功能,在那之後,京東支付、百度錢包、平安壹錢包、蘇寧金融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紛紛問世,中國移動支付的浪潮由此開啟。

僅有功能還不足以培養用戶的支付習慣,比功能更重要的是場景,讓用戶在支付場景中第一時間打開自家的APP進而爭奪線下流量入口,才是未來幾年移動支付大戰的真諦。

在此邏輯下,無人售貨機作為線下支付場景的價值被前所未有地重視。畢竟,相比起挨家挨戶死磕個體商戶,押注一家無人零售公司可以迅速擁有上千個線下點位,覆蓋更廣泛的用戶。

趕上移動支付浪潮的友寶爆發出驚人的奔跑速度。2013年下半年,全國約有4萬餘台自動售賣機,友寶擁有1.2萬台,占據著行業最大份額。

那些年裡,友寶也是資本方手中的香餑餑。2015年—2019年,友寶5年內連續拿下10輪融資,其幕後投資方包括螞蟻集團、青島海爾、春華資本、中金資本、雲峰基金、凱雷投資等。

「天時地利人和」的加持下,友寶在2015年營收突破10億元大關,2016年成功在新三板掛牌,市值一度超過60億元。

財報顯示,2015年—2017年,友寶營收分別為12.19億元、15.76億元、21.03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2352萬元、8138萬元、1.16億元。

但新三板不是王濱理想中的終點。他曾表示,公司上新三板,不知道怎麼去定義,如果按零售行業算,公司估值肯定不會高;如果按網際網路企業算的話,市場又說公司不像。

2019年,友寶從新三板退市,並在3年後試圖在港交所上市,只是這次,友寶的上市征程不再順利,交出來的業績也不如往日亮眼。

一年半載,點位縮水2萬家

由於在新三板退市,友寶並未發布2018年財報,但從已有的三季報來看,2018年的友寶業績尚可,前三季度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05億元和1.01億元,同比增長10.50%和12.31%。

友寶真正的業績大跳水發生在2019年,也就是摘牌新三板的當年。這一年,友寶實現營收27.27億元,但凈利潤卻下滑到3964.9萬元。

2020年後,持續三年的疫情讓友寶的業績更加入不敷出。2020年—2022年,友寶營收分別為19.02億元、26.76億元、25.19億元,但3年虧損共計16億元。

從業務來看,友寶在線業務主要分為無人零售業務、廣告與系統支援服務業務、商品批發業務、無人零售機銷售與租賃、其他業務五部分。

(來源:友寶招股書)

其中無人零售業務是友寶營收的核心來源,2023年上半年無人零售業務實現營收9.86億元,占比達到78.8%,且近三年來,該業務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無人零售業務即通過友寶點位的自動售貨機進行商品零售,2020年以前友寶的無人零售業務以直營為主,但直營模式成本過高,且擴張過慢,難以實現規模化效益,因而2020年後,友寶大刀闊斧地開啟了合伙人模式。

合伙人模式與加盟相似,在該模式下,合伙人主要負責尋覓並建立點位,承擔點位開發、場地使用以及水電費等成本,友寶則需承擔採購、補貨、維修等日常運作成本以及自動售貨機相關的資本開支。合伙人的收入為銷售分成,比例一般在20%—30%。

隨著合伙人模式的開啟,友寶無人零售業務的營收比例開始大幅變動。2019年—2023年上半年,合伙人模式的點位分別占總點位數的17.2%、68.5%、84.0%、81.2%及81.9%;來自合伙人模式的收益占總營收的9.2%、40.1%、55.3%、64.0%、66.0%及64.1%。

但隨著疫情的反覆,友寶的合伙人點位開始大批量「撤鋪」,2022年友寶合伙人模式的點位數量凈減少16921家,2023年上半年再減少2600家,一年半時間內,合伙人點位撤鋪近2萬家。

即便是友寶自己的點位也出現了大量關停,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直營模式下的友寶點位凈減少2044家。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友寶共計有50699個合伙人點位和11189個直營點位,其點位總量距2021年巔峰期的85139家已減少超2萬家。

(來源:友寶招股書)

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友寶的點位合伙人凈增加191名,餐廳模式點位合伙人凈減少14043名,但餐廳模式合伙人貢獻的營收只占總營收的2.1%,因此即便2022年有1.4萬名合伙人「跑路」,但整體營收只微降4%。

不過受制於合伙人模式帶來的營收體量,友寶在招股書中依然表達了隱憂:倘若無法挽留現有的合伙人點位或吸引新點位合伙人,未來的擴張可能會受阻,收入將會減少。

線下出行受限,影響的不只是無人零售業務,沒人看廣告,廣告投放自然變少,2019年—2022年,廣告業務營收從5.4億元下降至1.94億元。

線下買東西的人變少,商品批發業務和自動售貨機販賣與租賃業務營收也受到干擾,2019年—2022年,兩項營收分別從2.97億元、0.91億元下降至1.3億元、0.38億元。

其他業務主要是迷你KTV,還是脫不開線下流量的影響,2019年—2022年,其營收從2.57億元下降至1.84億元。

營收在波動,但諸如點位運維、開發、物流等剛性成本卻難以壓縮。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2年,友寶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10.24億元、10.84億元、10.77億元、11.56億元,呈增長態勢,其中點位運營及開發開支占比均在50%以上。

(來源:友寶招股書)

毛利率方面,2019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友寶毛利率分別為48.7%、29.4%、41.1%、42.7%、41.3%。除2020年毛利率均在40%以上,但整體略有下滑。

業績下滑,老股東們的態度也逐漸變得曖昧不清,創始班底中的季琦曾以華住投資持有友寶3.73%股權,後來幾次增資,華住投資的持股比例被進一步稀釋,目前華住已退出友寶的股東行列,另外青島海爾也早已撤出了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友寶此前的融資基本集中於2019年以前,彼時新零售概念火熱,友寶的市場價值自然水漲船高,而疫情之後,新零售概念逐漸降溫,友寶在一級市場也不再吃香。

從2022年到2023年,友寶三度衝刺港交所,如今得償所願成功上市,然而上市能作「止血」的金瘡藥,卻不是挽救業績頹勢的「救命草」,無人零售的故事能否用實打實的業績兌現才是友寶面臨的真正考驗。

無人零售,尚有春天?

網際網路出身的王濱是無人零售行業的先行者,當他將友寶推向新三板,摘下2017年「新三板最具投資價值企業獎」的榮譽時,無人零售的風潮才開始席捲零售行業。

彼時,純線上電商紅利觸頂,消費體驗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於是,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基於線上大數據重塑消費者線下體驗成為零售行業的新命題。

新零售的概念一經問世便在行業掀起了滔天波瀾。網際網路巨頭、傳統零售企業以及新興創業企業紛紛探索新業態,創新型跨界超市、生鮮社區店、雜貨店B2B、體驗式專業連鎖、無人零售等新物種迅速興起。

無人零售本身不算新物種,街頭巷尾各類投硬幣、收紙幣的無人販賣機早已問世多年,但在新零售概念的催化下,這套舊有體系披上新外衣,成為資本眼中的寵兒。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新零售領域投資事件共507起,無人零售投資事件以126起位居第一,投資金額達43億元。友寶2017年財報也提到,「據統計,目前為止無人零售領域的累積融資額已經超過500億元,創業企業在資本的助推下快速燒錢圈地占領市場。」

但這場無人零售浪潮掀起來不到一年便中道崩殂。

受衝擊最明顯的是無人便利店項目,彼時風頭無兩的繽果盒子在開出第一家店一個月後就拿到了1億元融資,創始人陳林放下豪言:「一年內要完成5000個網點的鋪設。」

但9月品牌戰略發布會上,陳林卻透露目前只鋪出158個盒子,之後關店、裁員、高管出走等負面新聞接踵而至,天眼查上,繽果盒子最後一輪融資停在了2018年1月。

無人貨架的項目也夭折了不少。2017年誕生的果小美、猩便利,折騰不到一年便紛紛爆雷:裁員、撤點位、現金流斷裂、債務纏身甚至人去樓空。果小美從天使輪到最後一輪融資前後剛好一年,猩便利甚至一年不到。

而他們無一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明星企業,果小美閻利珉曾是阿里聚划算的總經理,猩便利CEO司江華也曾供職於美團和阿里,其天使投資人中王興和王慧文赫然在列。

爆雷的原因無非是成本過高,擴張過快,諷刺的是,無人零售模式橫空出世時主打的標籤恰恰是「降本增效」。

以無人便利店為例,除了不需要收銀和保安,剩下的補貨和清潔仍然必不可少,除此之外,為了實現無人化管理,店內的智能設備成本也高於普通零售店。

同時,無人便利店空間有限,SKU豐富度不足,相比於普通的夫妻店、便利店以及商超缺乏產品端的優勢。

另外,技術端的創新在實際應用中也可能造成消費不便,僅開門就可能難倒一批躍躍欲試的消費者,說到底,無人便利店的目的是「便利」,而非用「炫技」招攬顧客。

無人貨架設備成本夠低,點位費更便宜,SKU也足夠精簡。但其貨損率過高,猩便利內部成員曾做過計算,每個貨架的平均貨損約為33%,個別點位達50%。圍繞點位爭奪掀起的惡性競爭也惡化了商品的盜損率,這點可類比隔壁的共享單車。

更重要的是,無人零售作為線下生意,只是「台前無人」,實際上運營成本並不低,物流配送和商品補貨都做不到「無人」,一旦點位分布密度過低,配送和補貨就是入不敷出的賠本生意。

但真正決定生死的仍是點位,線下生意不是無限戰爭,點位尤其是優質點位的有限性決定了市占率的高低,反過來,點位的賺錢效益也決定著點位的去留。

點位賺錢了才能拿到更多點位,進而放大規模效益,而擴張過快勢必稀釋點位的盈利能力,賺不到錢的點位依然要承受點位費、設備乃至運營等剛性成本,從而導致虧損不休。更糟糕的是,一旦點位之爭陷入白熱化,燒錢大戰在所難免。

結語

就在前幾日,元氣森林披露了智能櫃業務進展:2年鋪設2.2萬台,9月份已實現盈利。

對行業來說,2年即實現盈利無疑釋放了利好;但對友寶而言,奔涌的後浪正來勢洶洶。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友寶招股書提到的信息,無人零售行業第五大品牌應該就是元氣森林。

回到行業本身,最初無人零售以傳統零售行業的改造者身份登場,賦能千萬夫妻老婆店的口號一時甚囂塵上,王濱曾斷言:「未來友寶的盈利中,只有20%來自零售,30%來自廣告,50%來自電子商務。」

時過境遷,才不得不承認,無人零售的本質依然是零售,它無法改造傳統行業,卻是零售行業不可或缺的補充,滿足了隱藏在街頭巷尾的購買慾。

說到底,地大物博的中國給多種零售業態提供了兼容並包的土壤,大水大魚的競爭環境下,新舊疊代不是主流,共生共存才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ff03f95a33236b7c3aac1cd3919b1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