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無聞,但功勞不容忽視,聊聊二戰蘇軍築壘地域

2022-05-05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默默無聞,但功勞不容忽視,聊聊二戰蘇軍築壘地域

引子

每當人們談起二戰的蘇德戰場,總是津津樂道幾大城市保衛戰和戰爭中後期蘇軍的戰略進攻,而這場戰爭中默默無聞的功臣之一-築壘地域卻基本淡出人們視線。

УР(Укреплённый райо́н)築壘地域:蘇軍定義是為構築有永備和野戰工事以及其他築城工事,並與各種工程障礙物相結合構成築壘配系的地域或地帶。能有專門指定的部隊獨立或者與野戰部隊協同進行持久而頑強的防禦。

希望這篇短文可以將其發展的歷史與在戰爭中的作用呈現給讀者。

第一章 最初的發展

蘇軍最早的築壘地域是在國內戰爭年代建立的,比如莫斯科、彼得格勒、薩馬拉等,構築的主要是野戰築城工事。

阿斯特拉罕州地圖

蘇軍的第一個築壘地域-阿斯特拉罕築壘地域建於1918年12月,當時隸屬於裏海-高加索方面軍。

註:阿斯特拉罕市

阿斯特拉罕州首府(州在伏爾加河下游,東南臨裏海。面積4.41萬平方公里)。該市東南距裏海約100公里,建於十三世紀,1460-1556年為阿斯特拉罕汗國都城。城市是重要海港和鐵路樞紐,為食鹽、木材、石油、棉花的轉運地及裏海漁業重要基地。工業以魚類加工、船舶修造、內燃機車修理為主,次為造紙、化工,附近開採天然氣。有裏海漁業和海洋地理研究所和數所高等學校。古蹟以建於十六、十七世紀的內城(有8座塔樓)和教堂著名。它是伏爾加河流經的最後一座大城市。

阿斯塔拉罕州標誌性建築-鐘樓

1919年4月29日,東方面軍第238號命令中為了抵禦高爾察克白衛軍的進攻,開始構築維亞特卡築壘地域、卡贊(之後是薩拉普爾斯基、車爾雅賓斯克、科克切塔夫斯基、阿克莫拉)、辛比爾斯克(之後是烏法、Троицкий特羅伊茨基)、薩馬拉和薩拉托夫。隨後,為了增強紅軍在東線的力量,又構築了奧倫堡(1919年7月)、斯捷里塔馬斯基(之後是上烏拉爾斯克、茲維琳諾格洛夫斯基)、片津斯基(1919年7月)、葉卡特琳堡和烏拉爾斯克(1919年8月)。

當紅軍解放西伯利亞後,原先隸屬於東方面軍的大部分築壘地域都廢棄不用,只有少數幾個(阿克莫拉、阿克托貝、奧倫堡、特羅伊茨基、烏拉爾斯克)進行維護工作,一直維持到1921年春天。

時任東方面軍司令加米涅夫

在南方面軍,1919年夏天在烏克蘭,開始建立葉卡特琳諾斯拉夫(1919年6月)和基輔築壘地域(1919年8月)。在伏爾加流域,1919年6-7月建立了卡梅希納和阿斯特拉罕築壘地域。同時,為了保衛莫斯科方向,修建了庫爾斯克、圖拉(都在1919年6月)、沃羅涅日、坦波夫(都在1919年7月)、布良斯克、利格夫斯基、奧洛夫斯基(都在1919年8月)、葉列茨基、 科茲洛夫斯基等(都在1919年9月)。1919年9月24日的工農紅軍國防會議上,鑒於鄧尼金白衛軍在秋季向莫斯科方向發動了進攻,決定在建立莫斯科築壘地域。由於當年12月紅軍的反攻消除了這個威脅,所以計劃取消。

1919年5月托洛茨基和葉戈羅夫在哈爾科夫檢閱紅軍,最左是葉

築壘地域在西方向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為了保衛彼得格勒和考慮到當時土耳其斯坦方面軍的局勢。為了與弗蘭格爾白衛軍作戰,修建了葉伊斯基、葉卡特琳諾達爾(1920年6-9月)、基輔(1920年10月-1921年3月)以及敖德薩築壘地域(1920年10-12月)。

築壘地域同樣用來防禦海上的威脅,保衛重要海軍基地,例如在俄羅斯北部的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在黑海的刻赤以及其他。

守衛邊境的紅軍戰士

第二章 構築新防線

內戰結束後的最初幾年,紅軍主要進行了軍事改革。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1928年1月11日,在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的會議中,伏羅希洛夫做了「我們需要建立築壘地域」的報告,報告認為根據當前的國際形勢需要建築下述築壘地域以保衛國境的安全

1. 卡累利阿築壘地域用於保護芬蘭對於列寧格勒的威脅

2.波洛茨克和莫孜里用來保護軍隊的縱深

3.基輔和莫扎爾斯克築壘地域用來保護基輔方向以及構建第聶伯河防禦縱深

蘇聯1935年第一批元帥,中間為伏羅希洛夫

之後,軍事委員會採取了後續措施:

1) 重新調整1927-1928年關於構築卡累利阿築壘地域的預算,所有工程應在2年內完成

2) 就波洛茨克、莫孜里和基輔築壘地域的構建工程由紅軍軍事委員會制定及調整並提交最高蘇維埃通過

3) 卡累利阿築壘地域的構建工作必須馬上進行,責成當地政府配合工作

4) 紅軍編制委員會將就工程情況制定出合理預算

5) 詳細的卡累利阿築壘地域修築計劃最晚於1928年3月25日通過後實施

文字註解:伏羅希洛夫是紅軍戰前建設一個很重要的人物,築壘地域的建設有其功勞。不過對於蘇聯歷史上來說,他更是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即克格勃К Г Б)的創建者。1954年3月13日,他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身份簽署了命令。

伏羅希洛夫簽署的組建克格勃命令

連結-蘇聯在不同時期對於永備工事(ДОТ-Долговременная огневая точка)混凝土厚度的要求

1931年設計的M-3火炮永備工事(配備122毫米榴彈炮或者76毫米加農炮):頂部0.6米,正面0.9米,後壁0.5米,基礎層0.5米

1931年設計的M-2火炮永備工事(配備152毫米或者122毫米榴彈炮):頂部0.9米,正面1.4米,後壁0.6米,基礎層0.6米

1940年標號250水泥的永備工事-可以抗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正面轟擊與50公斤炸彈攻擊:頂部1.25米,正面1.75米,保護層1.5米,後壁0.8米,基礎層0.7米

標號400號水泥的永備工事-可以抗203和155毫米榴彈炮正面轟擊與114公斤炸彈攻擊:頂部1.4米,正面2.5米,保護層2米,基礎層0.6米

紅軍野戰手冊ПУ-39對於築壘地域的定義

在手冊的第二章紅軍作戰組織第一節作戰武器與作戰使用中認為築壘地域是配備專門的守備部隊擁有永備工事做為長時間防禦的地域或地帶。主要作用是抵抗正面敵軍的攻擊,為在其他方向殲滅敵軍重兵集團創造機會。守備部隊在保衛戰中需要極大的毅力、體力和耐力。

火炮工事示意圖

此後,蘇軍在1928年度開始了卡累利阿和波洛茨克築壘地域的建設。隨後在20世紀30年代,蘇軍著手加強在西部邊境建設築壘地域,第一批都在1938年以前完成,主要有金吉謝普、普斯科夫、波洛茨克、明斯克、莫濟里、科羅斯堅、沃倫斯基新城、列季切夫、莫吉廖夫-楊波爾、基輔、雷勃尼察、蒂拉斯波爾Т、普羅斯庫羅夫等。這些築壘地域共有3196個防禦工事,駐守總兵力有25個獨立機槍炮,18000人。

與此同時,蘇軍在1932年開始建設的部分築壘地域一直未有完工,主要有格羅捷科夫、烏斯季-蘇恩加里、布拉戈維申斯克、外貝加爾、下阿穆爾、巴拉巴什 、波爾塔瓦 、德-卡斯特里等。

1938-1939年,蘇軍又開始了新的8個築壘地域的建設,即:奧斯特羅夫斯基(筆者註:1940年10月,普斯科夫築壘地域和奧斯特羅夫斯基築壘地域合併成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斯基築壘地域)、謝別日、斯盧茨克、舍佩托夫卡、伊賈斯拉夫、舊康斯坦丁諾夫、奧斯特羅波爾和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克。雖然在這些地域已經建成1028個水泥工事,但由於西部邊界的改變,這批工程停止了。不僅如此,列寧格勒軍區、西部軍區和基輔軍區的築壘地域除了保留3個外(築壘地域在指揮機關撤銷後即歸步兵師管轄),都撤銷了。撤銷的這些地域加以封閉並組織好警衛。

蘇軍在封閉築壘地域時,其永備工事和內部設備仍然保持適於戰鬥使用的狀態(可以在短時間做好戰鬥準備)。彈藥、潛望鏡、電話機和各種物資都存入倉庫,使之保持能迅速投入戰鬥使用。封閉分成完全封閉和部分封閉兩種,而且只有「完全失去戰役戰術價值」的設施才會採取完全封閉的方法。

基輔築壘地域一角

連結-蘇聯西部邊界的改變:主要是以下事件

1939年9月,出兵波蘭東部,獲得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上述兩地區20萬平方公里、1300萬人。

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2日,蘇芬戰爭獲得卡累利阿地峽以及維堡、拉多加湖西北等地,面積4萬平方公里,以及漢科半島30年租借權。

1940年6月15-21日,波羅的海三國重新歸入蘇聯版圖,共有土地17.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86.5萬人。

1940年6月28-30日,與羅馬尼亞恢復了以普魯特河和多瑙河為界河的國境線,獲得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克維納。兩個地區面積5.1萬平方公里,人口400萬人。

蘇聯上述行動,使得己方西部邊界分別向西北、西面和西南推進了150-300公里,擴大了自己的戰略縱深。

1940年7月在基希納烏遊行的А-19型122毫米榴彈炮

附:1939年時的基輔築壘地域

1939年,烏克蘭內務副委員科布洛夫在報告中指出,基輔築壘地域目前只有橋頭堡的一個框架,現有257個工事中只有5個做好戰鬥準備,175個工事由於受到地形限制(岡巒、山丘、灌木林等)沒有射界視野。

指出主要缺點有:

左翼與右翼沒有設防

中央地帶別爾哥羅德樞紐部呈口袋狀,間隙7米,敵軍可自由進入築壘地域縱深

永備工事據基輔市中心只有15公里,使得敵軍不進入該範圍也可對基輔進行炮擊

現有284個機槍射擊孔與67個火炮射擊孔沒有密封保障

火炮工事

1940年,從未來戰爭角度出發,築壘地域的建設沿整個國境線重新鋪開,計劃建設11個;隨後的1941年又計劃建設9個。這其中包括摩爾曼斯克、索爾塔瓦、凱克斯霍爾姆、維堡、漢科、季托夫、希奧利艾、考納斯、阿利圖斯、格羅德諾、奧索維茨、扎姆勃羅夫、布列斯特、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斯特魯米洛夫、俄羅斯拉瓦、佩列梅什利、上普魯特、下普魯特等(筆者註:背景是1941年5月,工農紅軍總軍事委員會得出結論,認為舊的築壘地域對於國防十分重要,並通過決議從1941年9月到年底為這些築壘地域組建守備部隊)。此外,多瑙河、敖德薩、切爾諾維策等的建設準備也在進行。當時,蘇軍還考慮到了邊境軍區縱深內建立第二線築壘地域,不過計劃是安排在3-5年後。

根據規定,每個築壘地域應該包括前沿陣地、戰鬥警戒陣地和兩道防禦地帶,總縱深20公里,即包括了防禦的整個戰術地幅。建立前沿陣地的目的是,以自身最小損失迫使敵主力展開,並使敵在接近我築壘地域第一防禦地帶前沿不斷受到消耗和削弱。

為此,紅軍總參謀部1940年7月17日的訓令中指出:「在前沿陣地應根據其縱深大小建立若干築壘地帶」。築壘地帶:又稱國境築壘線,指設有築城工事和障礙物的防禦陣地、抵抗樞紐部和支撐點的配系,主要用於掩護國境線重要方向或者戰役重地等。

影片中的基輔築壘地域

除了在前沿陣地設置築壘地帶外,蘇軍還在全縱深設置了各種障礙物,包括不顯著障礙物、防坦克障礙物、鹿砦、地雷場和應用雷場。而且,如果前沿陣地的前沿緊靠國境線,那麼它的第一道地帶(縱深4-6公里)除了設置雷場和障礙物外,還必須進行全面的工事構築。

在主防禦地帶首先構築了有各種壕溝、崖壁、椿砦和永備工事的支撐點和抵抗樞紐部。築壘地域的土木、土石和其他野戰築城工事都是按照能夠抗住一發152毫米炮彈轟擊標準構築,而永久性防坦克障礙物應當是50噸以內坦克不能通過的。

作為築壘地域的基礎防禦樞紐部則更高要求嚴標準了。它包括3-5個呈棋盤形配置的支撐點。防禦樞紐部正面4-8公里,縱深為4-6公里,每個支撐點可以掩護1.5×1.5公里的地域。機槍和防坦克火炮、暗堡炮兵以及預設陣地上的重野戰炮兵的綿密火力是每個支撐點火力防護的基礎。

各種式樣的鐵絲網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築壘地域在蘇聯國境線的防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蘇軍賦予它們的戰役戰術使命如下:

――可靠地掩護最重要的邊境方向或地域,為野戰部隊在攻防戰役作戰中提供有準備的地區

――敵在主要戰役方向發動進攻時作為我軍機動兵力的可靠依託。

在築壘地域的正面、兩翼和縱深建立了不間斷的炮兵和機槍火力,以便敵軍一旦楔入我方主要防禦地帶的前沿,就用火力和野戰部隊的反衝擊將其殲滅。築壘地域的防禦計劃都有兩個方案,一是沒有野戰部隊加強而進行的防禦,二是與野戰部隊一起進行防禦。

反坦克障礙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7c08d9ef3adc2292e99f1cea61523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