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中國新聞周刊
(ID:chinanewsweekly)
作者:劉珊珊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宣布,計劃從今年7月開始,擬在目前10%的關稅基礎上,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加征17.4%至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
加征關稅後,比亞迪電動汽車出口至歐洲所要繳納的關稅將達27.4%,吉利汽車達30%,上汽集團更是高達48.1%。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不僅對中國汽車品牌產生影響,也將影響到包括特斯拉、寶馬等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出口到歐盟等地的企業。
(圖/unsplash)
隨即,上汽集團、吉利控股、蔚來等企業先後發布聲明,對歐盟擬向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徵收臨時反補貼稅表示失望與不滿。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強調,這起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行為,無視客觀事實,罔顧世貿規則,違背歷史潮流,只會損人害己。
中國電動汽車引起歐美警惕
中國生產的質優價廉的電動汽車,受到越來越多國家消費者的歡迎。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首次躍居全球第一。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尤其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出口增幅迅猛。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近7萬輛,僅占汽車出口總量的7.0%,但在2023年,這一比例躍升至22%。
中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在開放市場環境下,中國汽車產業抓住綠色發展機遇,加快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目前,中國汽車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競爭力日益增強。
中國電動汽車的飛速發展引起了歐美等國的警惕。今年5月14日,美國宣布對中國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計算機晶片和醫療產品等一系列商品加征關稅。其中,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從25%提升至100%,動力電池關稅從7.5%提升至25%,電池零部件關稅從7.5%提升至25%。
(圖/unsplash)
而早在2023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von der Leyen)在歐洲議會發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時表示,歐盟委員會將啟動一項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如今,靴子落地。歐盟宣布對中國進口汽車在目前10%的關稅基礎上,徵收17.4%至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其中,比亞迪、吉利汽車、上汽集團將分別加征17.4%、20.0%和38.1%的關稅,對參加調查但未被抽樣的中國汽車製造商將徵收21%的關稅,未配合調查的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將加征38.1%的關稅。
若中歐無法通過談判達成解決方案,臨時關稅舉措將從今年7月4號起生效。而在臨時關稅生效之後四個月,歐盟將決定是否針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永久性關稅。
目前,中國品牌的電動汽車幾乎未在美國開展實質性的銷售。但中國向歐洲出口的電動汽車數量,卻不在少數。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了48.2萬輛純電動乘用車,占中國電動汽車總出口量的45.1%。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24年1—4月,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反補貼調查的背景下,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在歐洲註冊量仍同比增長32%,反映出歐盟消費者對中國高質量電動車的青睞。
多家車企表達抗議
對於歐盟對中國的進口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一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應:歐委會罔顧中國電動汽車優勢來自開放競爭的客觀事實,罔顧世貿組織規則,罔顧中國相關企業對有關調查的全面配合,人為構造並誇大所謂的「補貼」項目,濫用「可獲得事實」規則,裁出畸高的補貼幅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是製造並升級貿易摩擦,是以「維護公平競爭」為名行「破壞公平競爭」之實,是最大的「不公平」。歐方此舉不僅損害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合法權益,也將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
此次被歐盟委員會點名加征關稅的上汽集團、吉利汽車、比亞迪三家企業,也是過去一年出口歐洲電動汽車數量最多的中國汽車企業。2023年,上汽集團在歐洲十三國的出口量為242861輛,吉利集團為22486輛,比亞迪為15976輛。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團因公開拒絕向歐盟調查機構提供電芯關鍵成分配方,成為了「不配合企業」的代表,被課以重稅。而在2023年8月,歐盟《新電池法案》開始生效。
(圖/unsplash)
6月13日,上汽集團發布《關於歐盟委員會反補貼稅決定的公開聲明》稱:「作為全球領先的汽車製造商之一,上汽集團一直致力於通過創新和高質量的產品服務全球消費者。我們堅信,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是促進全球經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們對歐盟委員會的決定深感失望,相關措施不僅違背了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甚至可能對全球汽車產業鏈的穩定和中歐經貿合作產生較大不利影響。」
吉利控股也發表聲明稱,對於歐盟擬向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徵收臨時反補貼稅表示非常失望。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錯誤的決策,加征關稅將損害歐洲自身利益,同時也會阻礙中歐經貿的發展。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對歐盟此番加稅措施表示:「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錯誤的決策。加征關稅將會阻礙歐洲車企的發展,同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貿易保護主義勢必引發連鎖反應:以關稅回應關稅,以孤立取代合作。對寶馬集團來說,類似增加進口關稅這樣的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寶馬集團堅定不移地擁護自由貿易。」
梅賽德斯-奔馳方面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我們關注到歐盟發布的相關臨時措施。梅賽德斯-奔馳始終支持基於世貿組織規則的自由貿易,包括所有市場參與者應享有同等待遇的原則。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將給各方帶來繁榮、增長和創新。如果任由保護主義趨勢抬頭,將對各利益相關方造成消極的後果。」
特斯拉則宣布從7月1日起,對在中國製造並在歐盟銷售的Model 3 汽車價格進行上調,具體上調幅度尚未確定。目前,特斯拉是歐洲銷量最大的電動車品牌。特斯拉德國官網在售的Model 3售價在40990歐元(約32.1萬元人民幣)至56990歐元(約44.7萬元人民幣)之間。中國市場在售的特斯拉Model 3價格為23.19萬元至33.59萬元。相比之下,Model 3在德國的售價比在中國的售價高33%—38%。
「全價值鏈出海」將是長遠之策
嵐圖汽車CEO盧放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製造的汽車目前在歐洲是具備競爭力的。「剛剛發布漲稅,當地的用戶、經銷商還是毅然決然地下單買我們的產品,也就證明對我們的產品有信心。」
但是,想要在歐洲取得長遠的發展,還需要全價值鏈的出海。「在歐洲的問題還是要解決,要在當地構建一個全價值鏈的嵐圖,當然,這可能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挑戰,需要去摸索,就像當年大眾、豐田進入中國一樣,未來,中國企業會反向進入海外的很多區域市場,可能也會像當年的大眾、豐田進入中國一樣需要一個過程,這是重大的戰略問題,需要仔細去思考,如何把全價值鏈輸出到當地。」盧放直言。
盧放表示,嵐圖的出海不僅是歐洲市場,到2026年,嵐圖將基本實現歐洲國家全覆蓋,完成在中亞、中東、中南美等市場的戰略布局。「未來嵐圖要變成一家全球化的公司,經營會變成全球的思考,不能因為歐洲市場的變化放緩全球化進程。」盧放說。
上汽集團在6月13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正計劃將中國的新能源技術和綠色工廠引入歐洲,但沒有詳細說明該計劃。數據顯示,2024年前五個月,該公司在歐洲市場交付了超過10萬輛(含電動汽車在內)名爵汽車。
歐洲寧波總商會會長、義大利中央政府中國事務特別工作小組成員李永平也表示,未來,中國汽車走出去不僅僅是產品走向海外,還要在海外建廠。「核心原材料、核心零部件還在中國,至少可以把組裝工廠也開到東歐去,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