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奇普·威爾遜(Chip Wilson)在爭議聲中離開他所創立的瑜伽時尚品牌露露樂檬(Lululemon)已經過去了十年。這位億萬富豪多年前拋售了自己在Lululemon的大部分股權,但目前他仍憑藉Lululemon剩餘的8%股份攬獲70億美元身家。
近期奇普·威爾遜接受了福布斯的獨家專訪,他仍然對Lululemon目前「不務正業」的經營方式嗤之以鼻。他再次強調,不喜歡Lululemon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以及廣告中人物的形象。他在採訪中表示,那些人物看起來「不健康」、「病態」、「不鼓舞人心」。威爾遜說:「他們正努力(把Lululemon打造)成為Gap那樣的品牌,為所有人提供各種服裝。
但好消息是,除Lululemon以外,奇普在其他方面都乾得不錯。他成立了一家罕見病組織、與中國運動裝備巨頭安踏一起合作收購了總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 Amer Sports,並且擁有一系列成功的房地產投資。
原標題:《露露樂檬的品牌創始人離開公司後在做什麼》
文| Jemima McEvoy
輪椅上的創始人
紐約西村一個潮濕的周日上午,不到10點,一個高大的身影從一個街角跑上了第五大道。這個穿著寬鬆運動短褲和白色網球Polo衫的人是運動休閒服裝巨頭露露樂檬(Lululemon)的創始人奇普·威爾遜(Chip Wilson),而他正慢跑著去接受《福布斯》的採訪。這一幕著實令人印象深刻。由於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這位身高近1米9的億萬富豪走路吃力,步態僵硬,而且很容易摔倒。但此時此刻,他仍在奔跑——並且準時趕到了採訪現場。67歲的威爾遜強調說:「我每走一步,都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的腳要邁向哪裡。」《福布斯》評估他的身家為70億美元,主要是來自他在Lululemon剩餘的8%股份。
威爾遜於1998年創立了這個以瑜伽為靈感的時尚品牌,但在2013年,他因將透視打底褲的問題歸咎於「一些女性的身體」,特別是那些大腿較粗的女性,從而陷入了一場輿論漩渦,隨後退出了這個品牌。在過去一年裡,他花了大量時間公開自己的病情,這是一種被稱為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FSHD)的罕見肌肉萎縮症,會慢慢侵蝕上半身和肩部的肌肉力量。雖然他在30多年前就被診斷出患有此症,比他創立Lululemon還早了十多年,但他直到去年才公布了自己的診斷結果,並對這種影響了全球約87萬人的疾病發起了全面的反攻。2022年3月,這位居住在溫哥華的億萬富豪表示,他向自己成立的一個新慈善組織認捐了相當於7500萬美元的資金,該組織的目標是到2027年根除FSHD,否則的話,未來幾年他可能需要坐輪椅。
到目前為止,這個名為Solve FSHD的組織迄今已向那些對如何延緩該疾病進展或徹底治癒該病有創造性想法的學者和企業家提供了近 3100 萬美元,為這個長期以來因一些更嚴重的肌肉疾病而被忽視的群體帶來了希望。更嚴重的肌肉疾病包括杜氏肌營養不良症(DMD,電影明星傑里·劉易斯(Jerry Lewis)40多年來每年都會舉辦一場電視馬拉松,以提高人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以及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即漸凍症,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因2014年興起的冰桶挑戰獲得了國際關注。) 「FSHD進展緩慢。它會使人衰弱,但不會危及生命。我認為這是尚沒有人對它進行大量研究的另一個原因,」威爾遜於2022年6月聘請的Solve FSHD執行董事Eva Chin博士說,她此前曾幫助開發ALS的候選藥物。
這是威爾遜努力擺脫Lululemon,開創新事業的最新例證。這對他來說並非易事。作為Lululemon最大的個人股東,儘管威爾遜多年來出售了自己四分之三的持股,但即使是現在,但沒有人比威爾遜從該公司驚人的財務成功中受益更多。由於疫情的爆發,Lululemon的營收從40億美元增加到80多億美元,市值超過600億美元,如今已成為全球第7大服裝公司。自2020年以來,威爾遜的身家增加了近40億美元,這幾乎都是拜Lululemon的股票升值所賜。雖然這個結果已經很不錯了,但如果他沒有賣掉自己的持股,他的身家將超過 200 億美元,幾乎是目前的三倍。
作為在Lululemon的黃金時代到來之際黯然離去的領導,沒有人比他更為 Lululemon 的發展而備受煎熬。自離職以來,威爾遜對該公司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討伐,他在自費出版的書、博客文章和無數採訪(包括本文)中,都對公司後來的領導層進行了直言不諱的批評。在他看來,該領導層忽視了公司的核心產品和市場,而該公司對此的回應是,在2019年剝奪了他任命董事會代表的權利,理由是他違反了2014年簽署的一項協議。今天,隨著這家瑜伽巨頭繼續蓬勃發展,威爾遜的批評似乎越來越被置若罔聞。晨星公司(Morningstar)關注Lululemon的分析師戴維•斯沃茨(David Swartz)表示:「他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數據表明,公司並不需要他。」
聯手安踏收購Amer
他的公司已經往前走了,威爾遜也在努力這樣做。《福布斯》採訪了這位服裝企業家,了解了他離開公司後的心路歷程。這是一段充滿失敗、新的開始和另一種成功的旅程。雖然他投資的另一個新服裝品牌失敗了,但幸運的是,他與中國投資者一起押注了一個歐洲運動服裝品牌,並涉足了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此外,他最近還發起了一項運動,以減緩FSHD病程的發展。
2013年,威爾遜在眾怒之下辭去了Lululemon董事會主席一職,不到兩年,他又開始大肆宣揚自己的新家族企業 Kit & Ace,這是一個 "技術服裝 "品牌(威爾遜喜歡這個詞,指為特定用途專門設計、通常採用先進技術的服裝),銷售可機洗的羊絨羊毛服裝。據《紐約時報》報道,該公司由威爾遜出資,但由他的妻子香農(Shannon)和兒子J.J.領導,原本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10億美元的銷售額,但那並沒有發生。截至2016年底,該品牌在5個國家開設了61家門店,但一年後就關閉了其中一半。一年後,威爾遜夫婦將這家陷入困境的公司賣給了Lululemon的前高管喬治·托加斯(George Tsogas)。如今,最近被加拿大零售集團Unity Brands收購的Kit & Ace只有6家門店。
在那以後,這位曾在 1979 年就賣掉了自己第一家公司 Westbeach Snowboarding 的連續創業者沒有再創立另一個品牌,而是嘗試了另一種玩法,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功。2019年,他與中國體育巨頭安踏體育用品公司(Fila 的所有者和世界第三大體育用品製造商,僅次於耐克和阿迪達斯)合作,以 52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總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 Amer Sports,後者是 Arc'teryx 和網球拍製造商 Wilson 的母公司。在這場交易中, 威爾遜斥資近 10 億美元購買了 Amer 公司約 21% 的股份,幾個月後又出資 1 億美元購買了安踏公司 0.6% 的股份。
儘管威爾遜在安踏或Amer沒有任何正式頭銜(他也不在這兩家公司的董事會任職),但這位億萬富豪將Amer描述為他的主要關注點:「我90%的時間和心思可能都花在那裡。」他還表示,過去幾年裡,他一直是Amer 旗下9個戶外品牌的幕後顧問,其中包括滑雪品牌Atomic和製鞋品牌Salomon。他的工作重點是將它們從「非常男性化、非常工程化、非常批發化」的形象轉變為更吸引日常用戶,尤其是女性用戶。換句話說,也就是借鑑Lululemon最初的做法。他說,他一直專注於為這些通常以冬季為重點的品牌建立零售足跡,包括擴展到春夏系列,「這樣一家商店就可以全年360度營業。」
目前看來,他的舉措已見成效。Amer的凈銷售額從2021年的29億美元躍升至2022年的37億美元,增幅超過30%,而且未來很可能還會增長更多。據彭博社報道,9月,Amer Sports秘密提交了在美國IPO的申請文件,目標估值100億美元——如果這個數字能夠實現,威爾森的投資價值將在四年內翻一番,達到27億美元。晨星公司(Morningstar)駐中國分析師Ivan Su對Amer Sports的上市進行了追蹤,他認為,基於Amer Sports的財務狀況和其他上市競爭對手的市盈率,Amer Sports的IPO估值目標是「合理的」。然而,他指出,Amer上市也是必要的,因為收購合同規定,如果公司在收購後五年內沒有上市並獲得至少 200% 的溢價,那麼少數股權投資者、香港私募股權基金方源資本 (Fountain Vest)有權進行交易出售。該合同稱,在這種情況下,安踏將有權優先收購方源資本的所有已發行股本。
"我們不對市場傳言置評," Amer發言人Johanna Pasonen在被問及可能的美國IPO時表示。該公司拒絕了《福布斯》的採訪請求。與此同時,安踏的代表也沒有回應記者的置評請求。
Ivan Su說:「Amer試圖出售的是增長機會。」他強調,特別是在亞洲,儘管Amer旗下許多品牌的零售業務一直在增長,但目前「滲透率非常低」。
玩轉房地產投資
另一個威爾遜運氣頗佳的領域是加拿大房地產。他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擁有最昂貴的住宅,這是一棟占地1.5萬平方英尺、價值5500萬美元的海濱建築群,有七間臥室、九間浴室和一個網球場,位於溫哥華豪宅林立的灰角路(Point Grey Road)。但這只是他的房地產帝國的一角。
在某種程度上,威爾遜從小就對房地產充滿熱情(「我玩了大約10年的『大富翁』遊戲」),他在2010年與朋友兼房地產高管大衛·弗格森(David Ferguson)成立了Low Tide Properties公司,並開始在溫哥華各地購買商業房地產。威爾遜表示,他不參與Low Tide Properties的日常管理。他曾一度設定目標,要在2030年之前將65%的財富投入房地產,但後來又表示這一目標不太可能實現。(今年早些時候,他在「加拿大房地產投資者」(Canadian Real Estate Investor)播客上表示:「如果幸運的話,我們對房地產的投資比例將達到20%,這幾乎已經是我們最快的購買速度了。」)據Low Tide Properties總裁Andrew Chang透露,該公司迄今已斥資逾20億美元購買和翻新了64處房產,但對一些更加深入的問題沒有作答,包括這筆錢有多少屬於威爾遜,以及他說Low Tide擁有但並未出現在公司網站上的數十處房產的細節。據《福布斯》保守估計,威爾遜在Low Tide網站上列出的36處房產(其中一些是與其他房地產公司共同擁有的)以及他的豪宅中的股份價值約為5億美元。威爾遜和Low Tide的代表沒有回應關於《福布斯》估計的後續問題。
即使在今天動盪的房地產市場,威爾遜的投資似乎也可以算是表現不俗。商業地產公司Avison Young收集的歷史銷售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里,溫哥華的寫字樓和零售物業的價值都增長了一倍以上,而Low Tide在該地區的投資組合中,寫字樓和零售物業占了大部分。2023年,溫哥華寫字樓的平均售價為每平方英尺800美元,而2013年為350美元;同時期的零售地產價格也從每平方英尺503美元升至1,075美元。Avison Young的當地市場負責人羅賓·邦頓(Robin Buntain)表示,寫字樓物業的目前價格仍低於2020年891美元的峰值,但由於溫哥華供應不足,該板塊在新冠疫情後反彈得比其他許多市場都好。
「我們已經看到,疫情過後的返工潮顯然對北美的寫字樓市場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不過在溫哥華,寫字樓市場的韌性相對較強,我認為這可能與我們多樣化的經濟有關。」
Low Tide對溫哥華蓬勃發展的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也讓其業務受益良多。據Chang說,Low Tide目前擁有50萬平方英尺的生命科學空間,14個租戶分布在四棟樓里。據Chang介紹,該公司最終計劃在未來十年在該地區建造超過200萬平方英尺的空間,其願景是在溫哥華新興的福溪平地(False Creek Flats)社區打造一個 "全天候社區,以交通和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擁有"一流的設施",類似於倫敦的國王十字街街區(King's Cross)。「我認為我們將繼續看到這個生態系統的蓬勃發展,」在談到溫哥華的生命科學領域時,邦頓如是說。
雖然溫哥華仍然是其核心市場,但 Low Tide又於 2018 年進入了西雅圖房地產市場,主要專注於該市及其郊區的住宅物業。如今,該公司在這裡擁有四棟公寓樓,包括與大陸地產公司(Continental Properties)共同所有的有366套公寓的大都會大廈(Met Tower),並在去年年底獲得了1.1億美元的再融資。
威爾遜說,房地產投資很「有趣」,但他承認這不是他的激情所在。威爾遜說:「經營一家偉大的企業有10億個細微差別,我對技術服裝行業了如指掌,但對房地產卻一無所知。」
真正讓威爾遜來勁的還是運動服。採訪快結束時,話題又回到了Lululemon。與他同行的兩名代表暗示採訪是時候結束了——威爾遜還要奔赴另一個約會。但這位億萬富豪的話匣子打開了就很難再關上。
當談到Lululemon現在的操作時,威爾遜仍然有一連串的不滿。還有他的個人偏好(你猜對了,這是有爭議的),比如他不喜歡Lululemon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以及Lululemon廣告中人物的形象,因為他在採訪中表示,那些人物看起來「不健康」、「病態」、「不鼓舞人心」。威爾遜說:「他們正努力(把Lululemon打造)成為Gap那樣的品牌,為所有人提供各種服裝。但我認為,品牌的定義就是,你不是面向所有人的所有品類……你必須清楚,你不希望某些客戶進來。」
雖然他對包容性營銷的怒斥說明了為什麼威爾遜不是經營21世紀零售商的合適人選,但他並不總是錯的。在Lululemon於2020年6月以5億美元收購家庭健身設備初創公司Mirror時,威爾遜對這一舉動持強烈批評態度。而去年10月初,就在與《福布斯》會面後,Lululemon宣布關閉Mirror,與家用健身器材公司Peloton建立新的「獨家數字內容」合作關係。公司解僱了Mirror的120名員工,並關閉了全部5億美元的投資。
威爾遜還對該公司向男式禮服襯衫等更注重時尚的服裝領域的擴張表示懷疑,他認為這種擴張「令人震驚」,違背了該公司生產高質量運動服裝的初衷。"他說:"(這些服裝)之所以能賣出高價,只是因為 Lululemon 的技術產品。其結果就是我所說的不良利潤。」但無論如何,Lululemon 的股價在過去一年裡上漲了近 60%。
不過,雖然這對威爾遜這位Lululemon最大的個人股東來說是個好消息,但很明顯,他對這家公司在沒有他的情況下取得的成功感到矛盾。無論他在離開Lululemon 之後又做了什麼,顯然他還是沒有放下這家公司。無論是好的,壞的還是丑的,這家公司將永遠是他留給後世的遺產。
本文譯自
https://www.forbes.com/sites/jemimamcevoy/2024/01/02/Lululemons-founder-made-a-fortune-but-lost-out-on-billions-inside-his-struggle-to-move-on/?sh=50e95de03398
福布斯中國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頭圖來源:Forbes
精彩資訊永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