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輻合帶的基本原理

2022-10-10   夜雨風

原標題:熱帶輻合帶的基本原理

在赤道附近,從大約5度北和南5度,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匯聚在一個稱為熱帶輻合帶(ITCZ)的低壓區。

該地區的太陽能加熱迫使空氣通過對流上升,導致大雷暴和大量降水的積累,全年在赤道周圍蔓延降雨;因此,結合其在全球的中心位置,ITCZ是全球空氣和水循環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

ITCZ的位置全年都在變化,以及它離赤道有多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空氣和水分流下面的陸地或海洋溫度 - 水獺海洋產生的揮發性變化較小,而不同的土地在ITCZ的位置上會產生不同的程度。

由於缺乏水平空氣運動(空氣隨對流上升),熱帶輻合帶被水手稱為低迷,它也被稱為赤道匯合帶或熱帶間鋒。

國際貿易中心沒有旱季

赤道地區的氣象站每年記錄多達200天的降水量,使赤道和ITC地區成為地球上最潮濕的地區。此外,赤道地區缺乏旱季,持續炎熱潮濕,導致空氣和水分對流形成的大雷暴。

ITCZ陸地上的降水具有所謂的晝夜周期,其中雲層在清晨和傍晚時分形成,到一天中最熱的時間下午3點或4點,對流雷暴形成並開始降水,但是在海洋上空,這些雲通常在夜間形成以產生清晨的暴雨。

這些風暴通常是短暫的,但它們使飛行變得相當困難,特別是在陸地上,雲層可以在高達55,000英尺的高度積聚。出於這個原因,大多數商業航空公司在穿越各大洲旅行時都會避開ITCZ,雖然海上的ITCZ通常在白天和晚上更平靜,只在早上活躍,但許多船隻因突然的風暴而在海上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