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之後,藝術如何紀念

2022-03-27   一夜美學

原標題:災難之後,藝術如何紀念

《White Deer (Oshika)》名和晃平

突如其來的倒春寒,突發的災難事件,疫情的突然反撲,都讓這個春天有些難熬。在多災多難的 2020 年代,時間不斷地稀釋痛苦,帶著人類的希望向前翻滾,又總是再陷入困境。悲痛時,憤慨時,無助時,藝術都可以是一種寄託。當三年、五年、十年過去後,揪心的災難淡化成為「事件」,藝術創作會不斷地加深紀念。

01

災難與藝術的力量

-

2018 年,東京森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名為「災難與藝術的力量」的展覽,作為 15 周年紀念展。這場大型展覽里,有一些藝術家重現了災難場景,還有一些藝術家創作了災難後的希望。

《誕生》, 2013-2016

藝術家池田學(IKEDA Manabu)的大型畫作《誕生》在展覽現場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池田學擅長用細膩的筆觸去講述豐富的故事,這幅 3 x 4 米的畫他用了三年時間完成。

一顆巨大的樹從呼嘯的海水中站穩腳跟,整個樹冠開滿了粉色、白色、藍綠色的花朵,周圍生長重疊著各種故事,樹冠燦爛,樹根有力。池田學在《誕生》中探索人類如何與自然災害共存,更是帶來了災後新生的希望。

整場展覽的核心作品是小野洋子的《Add Color Painting (Refugee Boat)》,這是一件邀請觀眾參與的藝術裝置,初始狀態是白色空間和白色「難民船」。牆面、地板和船都是畫布,觀眾可以拿起藍色、黑色、白色的筆任意寫字、作畫塗鴉,所有人的思考和表達共同組成這件作品。

2020 年,《時間之海—東北》在森美術館展覽現場,攝影師:表恆匡

2017 年,《時間之海—東北》在石卷「重生藝術節」現場

裝置藝術家宮島達男很關注時間和空間的意義,數字 LED 計數器是他作品裡的標誌元素之一,森美術館現場展出的作品《時間之海—東北》就在深色的「海面」布置了大量的數字 LED 計時器

這是一個從 2017 年開始的長期項目(目前也還在進行中,計劃進行 10 年),宮島達男邀請受 3.11 東日本大地震影響的日本東北地區的 3000 人參與這個項目,到展覽現場設置 LED 的運行速度,他的出發點是「重回過去,見所愛之人」。

有一位曾參與這一項目的男性就把 LED 計時器設置成「25」,代表自己在受災的故鄉度過的 25 年,他說:「石卷市的雄勝地區已經沒有了故鄉的影子,但大海的味道還和那時一樣。我想閉著眼睛慢慢回顧這 25 年。」

02

You could be hugged

-

《White Deer (Oshika)》名和晃平

2017 年,Reborn-Art Festival(重生藝術節)開始在日本宮城縣的石卷/牡鹿地區舉辦,因地震等災害誕生的重生藝術節用藝術的力量對抗遺忘,想像未來,探索「心的重建」,雕塑藝術家名和晃平的這隻白鹿就漸漸成為重生藝術節的標誌符號。

去年,第三屆重生藝術節的夏季展期舉辦。在離白鹿雕塑不遠的一處洞穴里,有年輕藝術家布施琳太郎(Rintaro Fuse)的一件作品《あなたと同じ形をしていたかった海を抱きしめて(我想擁有和你一樣的形狀,擁抱大海)》,英文標題是「You could (be) hugged.」。

藝術家在氣球上繪製了藍色紋路與一雙大手,球體被放進一個人工開鑿的洞穴里,像是自然的眼睛。

03

那年的櫻花格外不同

-

《Sakura(櫻)》系列

3.11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沒多久很快迎來了櫻花季,自然界帶來嚴重的災害,也帶來不變的生命規律,著名攝影師蜷川實花在那個春天拍下大量櫻花,櫻花依然很美,卻美得驚心和焦慮。蜷川實花在後來接受採訪時說:「會覺得美得有點讓人害怕,那樣的時期櫻花居然還在盛開。」

2011 年 3 月,在一周的時間裡,蜷川實花拍了 2500 張春日之花(包含染井吉野櫻、八重櫻、垂櫻,也有桃花、木瓜花等)的照片,命名為《Sakura(櫻)》系列,她也在同年出版了同名的攝影集。

「蜷川實花展 MIKA NINAGAWA」現場,2016,台北當代藝術館

她形容這部作品「是為直面眼前的現實做的準備,也是僅限於一瞬間的逃避」,她把至美的春景作為一個起點,從此開始「在我們新的日常中認真地生活」。

04

168 把沒有人坐的椅子

-

1995 年 4 月 19 日,美國俄克拉何馬城的默拉大樓遭到恐怖主義襲擊爆炸,168 條生命消逝,僅二樓的日托中心裡就有 15 個孩子喪生。俄克拉何馬城紀念館的草坪上,在默拉大樓的原址,168 把空椅子默默佇立著,紀念這場災難。

椅子由玻璃、青銅、石頭製成,每一把椅子上都雕刻著逝者的名字,有些椅子明顯小一些,代表了孩子,還有三個嬰兒的名字和母親的一起刻在同一把椅子上。

所有的椅子排成 9 排,象徵默拉大樓的 9 層。椅子靠得集中的地方是爆炸最嚴重的地方,最西側的 5 把椅子代表了在大樓外喪生的 5 名受害者。

紀念館北側還有一棵榆樹是「倖存者之樹」,它也遭襲擊卻倖存下來。每年它的種子會被培育成樹苗,在紀念日分發到國內各地,帶著希望新生。

2000 年 4 月 19 日,襲擊 5 周年紀念日時,紀念館建成。此後每年平均都有 35 萬遊客來到這裡參觀紀念,當其他恐怖襲擊發生後,也會有市民來到這裡默哀。

05

英雄來了又去

但是傳奇永恆

-

2020 年 1 月 26 日,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之一科比·布萊恩特(Kobe Bean Bryant)和二女兒吉安娜等 9 人因意外墜機遇難逝世,這種傷痛瀰漫在世界範圍內,直到今天還難以撫平。今年的 1 月 26 日,在科比逝世兩周年的紀念日,來自洛杉磯的雕塑家 Dan Medina 將一座科比與吉安娜的雕像樹立在墜機現場,表達深切的懷念。

這是一座 72 公斤的銅像,科比穿著湖人球衣,吉安娜抱著球,兩個人溫暖對視,一如往昔。雕像底座刻有 9 位遇難者的名字,和一句耳熟能詳的話「Heroes come and go,but legends are forever.(英雄來了又去,但是傳奇永恆。)」。Dan Medina 還有意向在今後塑造真人大小的科比雕像,並希望能永久樹立在遇難現場。

06

10分鐘內寫一封遺書

-

在台北市忠泰美術館正在進行的 5 周年特展《生生 LIVES:生命、生存、生活》里,有一件特別的展品——《遺書/輸入的痕跡》。藝術團體 dividual inc.(遠藤拓己、多明尼克‧陳)通過一種可以錄製和播放書寫過程的軟體,在網上向大眾徵集 10 分鐘內完成的遺書。

在寫作遺書前,我們需要思考出遺書遞與的對象,想傳達的內容,然後在 10 分鐘的倒計時內寫完一封遺書。大部分災難突發時,人們都會遺憾沒能留下隻言片語給最珍視的人,《遺書/輸入的痕跡》這個藝術項目更相當於一次「遺書擬寫練習」,用 10 分鐘的限定時間迫使我們正視平日裡忽視的或難以開口的感情,愛意需要及時回溯與表達。

展覽現場會滾動播放收集來的 10 分鐘遺書,並在鍵盤上和螢幕上模擬打字效果,重現書寫者的書寫經過,觀眾會和寫下遺書的人共同經歷回顧、思考、道別的過程。

2019 年愛知三年展曾展出過《遺書/輸入的痕跡》,目前在忠泰美術館正一邊展出,一邊徵集,如果你也想通過 10 分鐘的遺書寫作整理情感,調節情緒,可以在項目的徵集網站試一試:

10分鐘遺書書寫網站https://typetrace.jp/lives/

圖片來源:藝術家官網&社交平台、Mizuma Art Gallery、森美術館、表恆匡、俄克拉何馬城紀念館、NPS、SURFASPORT、忠泰美術館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保持距離老話重提,10個奇趣設計讓疫情生活苦中作樂

列儂與洋子的和平燈塔再度點亮,藝術如何想像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