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Les mômes)》系列組畫,孫瑪儂
時間的轉輪已經轉到了 2022,但女性仍處在不容樂觀的環境中。在各方面的爭議里,女性藝術家是難以被忽視的發聲群體,她們用畫作、裝置、音樂、影像等各種形式向世界吶喊。如今年輕一代的女性藝術家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女性身份,在前段時間各美院的畢業展里,你會看到藝術家們的女性視野正高調起來。
匯聚了一系列知名時裝、皮具及珠寶品牌(古馳(Gucci)、聖羅蘭(Saint Laurent)、Bottega Veneta、巴黎世家(Balenciaga)等)的開雲Kering集團,作為全球高端精品集團,不僅重視旗下品牌的設計,也對女性群體傾注人文關懷。2008 年開設的開雲基金會就致力於打擊世界各地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2015 年啟動的「躍動她影(Women In Motion)」項目,則強調文化和藝術領域的不平等問題。
「Kering躍動她影」作為一個關注中國女性藝術家的新興平台,與 9 位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畢業生聊了聊她們對社會的記錄與疑問。
01
水中人遊動在凝視中
《水中人》系列三
《水中人》系列六
並不是每個人都經歷過溺水,但渴望得救又不斷下沉的無助感卻很容易被想像到,「溺水」就像如今女性面臨的困境。把游泳作為多年愛好的馮蕤用水隱喻女性在這個時代的境遇,她的畢業作品《水中人》系列以 9 個正在游泳的女孩為主角。
馮蕤
馮蕤是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的碩士,她從 2021 年的春天就開始創作自己的畢業系列。對社會事件的關注與對自己生活的觀察是《水中人》的靈感來源,出現在社會新聞里的女性無論接近完美還是身負苦衷,都要被 360 度無死角地放大凝視。
而在身邊,同學只是發布穿學士服的照片到社交網絡也會被陌生網友謾罵,馮蕤說:「類似的事,每天都會發生在我們的同伴身上,不管你每天怎樣去打扮自己,哪怕你起初只想傳播快樂,可能無意間會受到冒犯、評論乃至攻擊。」
《水中人》系列組畫上
《水中人》系列組畫下
這種近乎病態的凝視被馮蕤拿來做《水中人》的觀看視角,9 個背對著觀眾的女孩以不同的姿勢游在水中,有的坦然而自信地伸直雙臂雙腿,有的女孩則忐忑地試探著。當我們觀察和好奇她們的時候,也如同在窺探揣測社會事件中站在漩渦里的女孩們。馮蕤如此形容:「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都在起起伏伏,我們的焦慮、不安、沒有安全感的感受都像人在水中會遇到了浪花,讓你感受水的深淺。」
02
脫落的顏料像流逝的童年
孫瑪儂
《童心(Les mômes)》系列組畫
出生在巴黎的孫瑪儂,父母都是畫家,從小接觸藝術的她,這樣闡述自己的創作心路:「許多人在童年時期常常用家裡有的廢品創作,在牆壁上塗鴉,這些有趣而不可控的事情,讓我體會到了創作隨時隨地的一面。」
記憶往往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散,女性藝術家似乎有一種天賦,將久遠的細節打包到今天,從遙遠的年歲里挖掘靈感,畫出浮躁現世之外的東西。
《童心(Les mômes)》系列組畫
去年十月,孫瑪儂開始創作《童心(Les mômes)》系列組畫,色彩斑斕而誇張的兒童肖像都來自她對小朋友的觀察。在她看來,現世藝術家已經很難保持童心,她眼中最有童心的「藝術家」是小朋友。
《童心(Les mômes)》系列組畫
創作中的孫瑪儂
跟一群小孩子一起做手工時,孫瑪儂被他們書包里的塑料膜吸引,油畫系的她開始改用塑料膜為畫布,《童心(Les mômes)》系列的 100 多張畫都誕生在塑料膜上。她說:「我很喜歡用塑料膜作為畫的底子畫框,它有點像柔軟的衣服或畫布,隨時摺疊,隨時都能夠帶走,讓我覺得很方便,在哪兒都可以開始畫畫。」
塑料膜上的丙烯顏料並不能長期保存,會隨著時間脫落,一開始孫瑪儂會將這些畫密封起來,儘管操作不便,也希望畫作的完整性更長久一些。直到某天她領悟到顏料的脫落是「童年的流逝」,自己的作品正因此完成了閉環。
03
給水果做剖腹產
陳昭辰
《困獸》
陳昭辰是央美雕塑系的在讀碩士,在她的作品裡,「傷痛」是難以忽視的主題,本科的畢業作品《困獸》就是疫情時代內心痛苦投射到肉體上的表現,她用具象性的拉扯與撕咬來喻示個體與外界的關係。
《一種傷痛一種警示》手制書
在陳昭辰的觀點裡,「人從一生下來就開始受難了,人的一生就是受難的過程,等到了死才算超脫。」她的作品都鋒利地呈現著傷痛,翻開這本《一種傷痛一種警示》手制書,植物充當著肉體上的傷痕。這件作品創作於疫情爆發初期,她想表現人類逐漸將主體地位拱手還給自然界。
《一場手術》截圖
《一場手術》也以植物為創作材料,陳昭辰在這件視頻作品裡充分展現了一名女性藝術家銳利的視角和想像力,她給植物做了剖腹產,探討女性生育的話題。陳昭辰不愛解釋自己的作品,也不願意否認觀眾的誤解,她認為更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意識。
04
女性藝術家的困境
改變人們的意識,對於年輕的女性藝術家來說,首先需要自己被聽到,被看到。
2017 年,藝術平台 artnet 發布了他們和荷蘭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在 2000—2017 年間,北美與歐洲的畫廊代理的在世藝術家只有 13.7%是女性,只有 14%的展覽展出過女性藝術家的作品。
而新興的女性藝術家想要更知名也絕非易事,她們從一級市場進軍二級市場的比例比男性藝術家低了 15%。在這 17 年的拍賣記錄里,屬於女性藝術家的 91%的作品都來自固定的 143 個人,她們僅僅只占所有拍賣藝術家的 2.6%。這些都意味著年輕女性藝術家急需發聲渠道。
《童心(Les mômes)》系列組畫
從世界範圍回到國內的語境,情況並不會改變多少。今年,《藝術新聞/中文版》採訪了 30 多位女性藝術家、策展人、藝術機構相關人員,她們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國內女性藝術家面臨的困境。
很多女性藝術家的工作「沒有進入美術館視角」;她們「得到的展覽(表達)機會很少」;女性藝術家因為服務家庭而難以專心創作;藝術學校里的女性比例遠高於行業內的職業女性;女性藝術家的展覽很容易被貼上刻板的性別標籤……
問題是層出不窮的,在整個社會生態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進化過程時,先為女性藝術家提供一支發聲的話筒,讓她們的創作想法被更多人聽到,這是非常值得去做的。
05
Kering躍動她影與她們
2015 年,開雲Kering集團與坎城電影節合作發起「躍動她影獎(Women in Motion Award)」,表彰女性在台前幕後對電影行業做出的貢獻,鞏俐、簡·方達(Jane Fonda)、伊莎貝爾·於佩爾(Isabelle Huppert)等多名國際知名女性影人曾被授予這一獎項。
「躍動她影」就成為了專屬於女性藝術家的「擴音器」,2015 年,開雲Kering集團啟動了「躍動她影(Women In Motion)」項目,從電影領域一直擴展到不同的藝術領域,關注女性創作者的表達。
去年五月,「躍動她影」升級為社群平台,專注全球女性藝術家的互動與採訪報道,而「Kering躍動她影」平台就是中國女性藝術家的一片自由空間。
「Kering躍動她影」採訪詩人作家翟永明
「Kering躍動她影」主要以人物訪談的形式將藝術與創意領域的女性藝術家聚集起來,通過介紹她們的作品,探索她們的靈感與創作脈絡,由表及里,展現女性藝術家獨具的情緒、感悟與思維方式。
未來,「Kering躍動她影」被寄予希望成為一個「連接不同國家文化背景,擁有共同興趣和核心價值觀的女性藝術工作者的平台」,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在「Kering躍動她影」的視野里,「藝術」不局限在傳統的繪畫、雕塑等,藝術的多樣性被「Kering躍動她影」充分了解與尊重,影像、音樂、舞蹈、繪畫、建築、新媒體藝術等各類藝術形式都通過「Kering躍動她影」走入更廣的視線中。
譚維維
2020 年發行《3811》這張專輯的譚維維就接受過「Kering躍動她影」的採訪。那是一張為女性而生的專輯,11 首歌講述了 11 個生活中平凡而非凡的女性的故事,3811 是一趟「女性專列」,載著 11 個名字,途徑 11 座站點,「穿越女人生生世世的宿命」。
《玉》公演現場
《但求疼》舞台
採訪譚維維時,她出了新歌《但求疼》,還在參加《乘風破浪》第三季。她說:「我相信所有的姐姐都有自己可以獨自展現的舞台和領域,但這裡是一個群像的舞台,它折射了每個女性的不同面,兩面、兩極,甚至是 360 度的展現,這很有意思。我就像一個採風者,走進她們其實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迎接對手,就是在挑戰自己。」
在這段經歷里,她在舞蹈領域突破了自我,也為音樂領域收集了更多素材,和 30 個女性一起「乘風破浪」是這位女性創作者最好的靈感積累。
「Kering躍動她影」採訪溫綺雯
紙藝藝術家溫綺雯則把紙張作為自己的創作材料,學生時代的「書籍裝幀」課程讓她與紙張開始親近,畢業後哪怕擠業餘時間她也沒有放下紙張與剪刀。溫綺雯已經舉辦了三次個展《驚蟄》《以紙為夢》《逐·流》,在她手中,紙變幻為紙藝服飾、紙藝首飾、紙藝場景、紙藝互動裝置等不同的藝術形式。
《逐流》
溫綺雯還將紙與水融合,打破人們對這兩種事物的刻板印象,大膽探索紙藝的更多可能性。她帶著紙做的水母燈裝置跳入水中,如真實的水母一般搖曳,水流也因而波動。洋流與水母,在溫綺雯眼中就是社會與人類個體,在視覺驚艷之餘,也引發思考。
「Kering躍動她影」採訪陸蓉之
年初,「Kering躍動她影」還採訪了年逾七旬的先鋒藝術家陸蓉之,她自稱「寶藏萌奶奶」,幾十年來,積累了繪畫、策展、藝術評論、電影導演、「元宇宙」數字藝術等各種寶藏。
紀錄片《Re:Promise(答應你)》
古稀之年,陸蓉之沒有停下藝術的腳步,她與年輕導演趙伯祚共同執導推出第一部關於自己的紀錄片《Re:Promise(答應你)》,聚焦老齡化問題。
作為採訪對象,陸蓉之是獨特而有代表性的。她在退隱的十年里,照顧自己高齡的父母、得了阿茲海默症等多項疾病的丈夫,以及只有八歲智商的小姑。一個 60 多歲的女性,每天還要照顧四個老人,這其中的痛苦不言而喻。陸蓉之也曾痛苦到想要一了百了,但天生的創造性讓她選擇把這些通通變成一部紀錄片,把痛苦加工成藝術。
這樣一位高齡女性藝術家的經歷,能給年輕人提供太多思考。在採訪的最後,陸蓉之說:「我覺得能讓別人笑是功德無量的,如果可以讓一個悲傷的人笑起來,那就是一種魔力。我希望我的一生,能夠笑到最後。」
「躍動她影在西岸」當代舞蹈節開幕式現場
去年 10 月,開雲Kering集團還攜手「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共同發起了第一屆「躍動她影在西岸」當代舞蹈節,這是一個為期三天的聚焦女性編舞的舞蹈節。段妮、瑪蒂爾·莫尼耶(Mathilde Monnier)與史晶歆三位編舞家在開幕式現場帶來重磅演出,展示了女性藝術家的創造力與勇氣。
從去年 5 月正式成立到現在,「Kering躍動她影」已經採訪了不下幾十位中國女性藝術家,讓大家聽到、看到、感受到女性的藝術影響力。在「Kering躍動她影」看來,「看似靜默的閱讀與聆聽,或許在藝術心靈中能湧現全新靈感與撼動。」
未來,「Kering躍動她影」還會呈現更多國內外女性藝術家的採訪、展覽、活動等項目,帶給我們更多獨特的視角和女性藝術家的多元魅力,不妨點擊下方卡片關注「Kering躍動她影」平台,一起期待看看。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列儂與洋子的和平燈塔再度點亮,藝術如何想像和平》
《極端高溫之後也許是一場全球氣候災難,國外的藝術家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