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如何養育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

2023-04-08     樊村聊教育

原標題:深度分析:如何養育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

文|崔慶龍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為什麼很多孩子,明明有個看似溫暖的家庭,父母關係和睦恩愛,但在他的人際生活中卻表現的疏離、退縮甚至敵對?

我想,每一個父母都知道應該給予孩子愛,但是愛的指涉性太廣,它神聖又魯莽,常常遮蔽那些不可察覺的錯誤。

那些錯誤孤立去看從來都不是問題,但在時間的積累下,就是一個人心理創傷的起源,臨床上也叫發展性創傷。

如果把「愛」解構為那些日復一日的發生在親子間的互動方式,那麼它就更具覺察性和可操作性,而一個人的安全感,恰恰就是建立在這些恰當或不恰當的重要人際互動中。

圖片來源:電影《房間》

安全感首先是人際間的安全感,幼孩以此作為心理能夠依託的安全基地,又發展出了探索意義上的應對冒險和未知的安全感。

在這裡,我們必須明白安全並不是孤膽英雄式的悍勇無畏,安全在心理意義上首先肯定著人類的聯結性。

一個人的一切心理品質都是源自,和重要撫養者持久互動所內化的內在心理特質。

包括內部關係模式,內在體驗世界的方式,而這些內容往往是多重而又複雜的。

所有深度參與過孩子情感世界的人,都會在他們的心靈上烙印下模板化的關係模式和解釋方式,這裡面包含了對方是什麼樣的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預期會被如何回應。

圖片來源:電影《步履不停》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一個人,面對不同人時會出現多重關係策略,但最深層的內核又是恆定一致的。

而決定這一切的是:什麼樣的撫養者,提供了什麼樣的養育方式,這些互動又在孩子的內在心理世界中如何被體驗和解釋。

從最早的嬰兒期開始,他們作為一個毫不壓抑的,受情緒驅動的能自由表達的小生命,如同一個擁有巨大形塑潛力的胚模,決定他們是誰的,是回應他們情感需求的是什麼樣的人。

孩子始終需要的是能在情感上呼應自己的撫養者。

就像溫尼科特說的:嬰兒需要在母親臉上看見自己。

圖片來源:電影《迷失:消失的女人》

這句話在一個可操作層面上可以理解為:

養育者以內隱和外顯的方式,在情感一致性,情緒喚起水平,言語使用方式,非言語姿態等方面與孩子發出的情感信號形成了足夠的匹配性和調諧性。

而在這個過程里,母親既需要讓嬰兒感覺到彼此的相似性(也叫隨因反應),又需要體驗到差別感(也叫標記性)。

如何理解呢?比如孩子呈現出一張歡快的笑臉時,母親在鏡像神經元的作用下必然會自動化地浮現出笑臉與之呼應,並在心理內部加工出與孩子共鳴的情感體驗。

但是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又會發現母親的笑臉上往往又包含著自己的部分演繹色彩。比如高高上揚的眉毛,圓圓瞪大的眼睛,大大張合的嘴巴,拖長的聲調,親昵疊詞的重複,軀體的晃動等。

圖片來源:電視劇《我們這一天》

這些回應方式在同頻孩子的同時,又浮現了母親獨立的主體性,而這種主體間的互動方式讓孩子在體驗上分化了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母親的,什麼是雙方共享的。

所以溫尼科特所說的鏡映在一個可操作性層面上並不是母嬰間保持完全的一致,如果完全一致,孩子將無法區分這份情感體驗到底是自己的還是母親的,這時候自我的主體性會被淹沒,陷入到心理等價模式中——外部即心理。

同樣在孩子哭泣時,能快速安撫他的並不是一張溫柔的笑臉,而是母親那看似悲傷,又流露出詼諧的「愁容」。

孩子憤怒時,媽媽最好的鏡映就是假裝惱怒的溫柔。

在這個過程里,始終體現著我在上面講到的相似性和差別性。

當相似性和差異性同時存在時,就會讓孩子經歷一個安全而又複雜的內在體驗過程——既感覺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被滿足了,又能識別出母親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是安全的,這種雙方同存又共享的體驗,讓孩子相信人際是可能的,分享是可能的。

持續的主體間體驗讓孩子越來越願意對身邊同類去表達自己,也願意去接受他人差異性的存在,這是建立起對等人際關係的重要前提。

這也是為什麼發展心理學家兼精神分析學家斯特恩說,只有被撫養者調諧的經驗,才會成為自我的,成為安全的,可分享的,成為可以自由表達和預期能被回應的。

圖片來源:電影《亨利之書》

不被調諧的經驗會變成非我的、異我的,最後體驗成羞恥的、恐懼的、毀滅的,不可分享的。導致孩子的精神主體為了維持基本一致性,不得不分裂否認自己的部分真實情感經驗。這也是創傷性投射和移情的緣由。

除此之外,撫養者還需要將孩子視作一個心理性的存在。

撫養者對孩子心理需求的敏感性,直接決定了孩子心智化能力和同理心的發展。

只有當孩子能確認自己的心靈能夠放置在另一個心靈中時,他才能確定自己是真正重要的,被這個世界所保留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5ee5b4fe4be476da05412aadb9b48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