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太難了吧!「雙十一」才是數學考試的最後一道大題

2019-11-08   極客數學幫

快到一年「雙十一」,

各大平台的預售,

你們都參與了嗎?

許多網友表示:

所有買買買的慾望,

在「雙十一」各商家的預售套路面前,

都化為烏有

這是為啥呢?

因為實在是太費腦子了!

有的網友甚至認真地做起了筆記。

那麼,「雙十一」的規則究竟有多複雜呢?

1、滿XXXX減XXX。

2、預付立減。

3、付定金打X折。

4、瘋狂搶X元劵。

5、搶XXX減XXX。(這個和滿XXXX減XXX是不一樣的哦!)

6、付定金不止X折。

7、定金XXX抵XXX元。

8、前XXX名半價、XXX元。(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付了定金,卻被告知沒擠進前XXX名,沒法打折!)

有網友將「雙十一」的規則

總結成了數學公式,

到底好不好用呢?

歡迎各位小夥伴一算究竟

很多網友問:

就不能簡單粗暴地打折嗎?

更有網友犀利指出:

「雙十一」就是收智商稅的。

從「買買買」到「吃土」,
只在一念之間,

快擦亮雙眼,認清「套路」吧!

商家誠意不足 價格明降暗漲

「雙十一」最早源自2009年

某電商平台的一場網絡促銷活動。

經過多年的發展,

已成為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年度盛事。

除了電商平台「原創」的

幾個「購物節」,

其它數得上的各大節日,

也均不會被放過。

然而,

奔著優惠、打折而去的消費者,

慢慢發現商家誠意不足,套路有餘。

先漲後降、明降暗漲,

屬於「套路之首」。

在某論壇分享

購物「薅羊毛」攻略的「拼組」,

網友發帖對比購買過的商品

在「雙十一」前後的價格,

發現許多產品「暗搓搓」漲價了。

比如某品牌衛生巾,

今年「6·18」購買一組的價格

優惠後為60元,

「雙十一」的到手價卻漲到了75元。

某品牌的眼部精華膠囊,

平常的售價為3~4元一顆,

「雙十一」反而漲到了近5元一顆。

大家紛紛「譴責」:

「你有點飄了。」

消費者對於心儀商品,

要將平時的銷售價格與促銷價格對比,

確認是否存在真正的實惠。

玩法多便宜少 搶紅包「費力不討好」

「一頓操作猛如虎,分到紅包兩毛五。」

第二大讓消費者詬病的槽點是:

玩法越來越多,便宜越來越少。

電商給出的優惠政策大致分為隨機紅包、滿減券以及購物津貼等。

其中,獲得紅包的方法除了在品類頁面隨機掉落之外,還可以通過玩小遊戲獲得

這些小遊戲需要打卡、與朋友分享、瀏覽產品信息等,才能升級獲得更多開紅包的機會。而且,經歷了每天「持之以恆」的操作及時不時地「騷擾」家人朋友之後,最終到底能贏多少紅包,還得憑運氣。

「dìng」金、贈品文章多

部分商家刻意混淆

「定金」與「訂金」,

二者的區別在於

定金不退,訂金能退。

「雙十一」的定金原則上是不能退的,

也就是說

如果因消費者個人原因

導致未及時支付產品尾款,

非商家原因導致訂單關閉,

定金不予退還。

不過,在實際購物過程中,

除了一些代購、定製產品,

大部分店鋪在與客服協商後,

還是能夠退還的。

雖然平台有這些

「偏心」消費者的操作,

但最好還是考慮清楚再下單,

避免給自己製造不必要的麻煩。

贈品可能也是商家暗藏「貓膩」之處。

去年「雙十一」期間,

某女裝品牌店首頁顯示:

消費滿2000元即可獲得一個帆布手袋。

李女士為了贈品,

東拼西湊達到了消費數額。

然而收到貨後卻未見手袋蹤影,

諮詢客服後被告知贈品已經全部贈完。

李女士發現「滿贈」的宣傳標語

仍然掛在店鋪首頁,

雖然有一行幾乎看不清的小字

確實顯示「贈品數量有限」,

但她還是向銷售平台進行了投訴。

後來商家給她補寄了贈品。

(所以贈品到底贈完沒有?)


區分「電商專供」 小心「紅包陷阱」

有渠道商透露,

為了增加銷量,

廠商會放出某些型號產品或庫存品,

用於線上降價促銷。

所謂的「電商專供」商品

一般是價格較低而品質稍遜,

特別在服裝、電器、鞋帽、箱包等品類,

這種情況出現較多,

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

還有就是要小心「紅包陷阱」。

需要個人信息的、

拆紅包要求輸密碼的,

都不可相信,

高額紅包也要提高警惕。

還要謹防低價拼團陷阱,

比如「一元拼大獎」實為抽獎;

「低價拼團」可能只是為了獲取用戶隱私信息等。

本來只想省點錢,
最後「燒腦」又「燒錢」!

關於「雙十一」,

你有什麼想說的?

來源:羊城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