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撤檔:跑路,國產電影最新時尚單品

2024-05-08     高能E蓓子

原標題:《火鍋》撤檔:跑路,國產電影最新時尚單品

《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撤檔了。

今年五一檔競爭不算過分激烈,但對於《火鍋》來說,不僅票房沒有向好發展的苗頭,甚至罵的人都不怎麼多。

就連主演楊冪,討論度都不算太高。

選擇止損撤檔,不算什麼意外。只是相比《搖太陽》撤檔前還有強口碑做底氣,《火鍋》更像是狼狽不堪「逃離戰場」,何時歸來遙遙無期。

細心的朋友肯定發現了,這兩年「電影撤檔」已經成了一種戰略。

撤檔,消失還是重生?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撤檔,其實是那部蓋世霸屏,上映5天即撤檔,爛成形容詞的畢導名作:

之後,又出現了一部籌劃六年,歸來全是差評,演員陣容還不算太爛的大爛片。

這部片我有幸參加了首映,工傷了一周。電影投資7.5億,票房不到5000萬,真真是「連個零頭都不夠」。

上映3天之後,7億巨製便宣布撤檔,並且之後再也沒有回歸到院線,只融入了各個影評吐槽的素材庫里。

打這開始,撤檔一詞就極易和「爛片」搭上關係。往常,撤檔便意味著永久下線,後來才漸漸出現了二輪上線的策略。

今年的春節檔,更是出現了極端現象——8撤4。

在《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第二十條》、《熊出沒·逆轉時空》面前,《我們一起搖太陽》、《黃貔:天降財神貓》、《紅毯先生》、《八戒之天蓬下界》先後宣布撤檔。

這幾部片子,各有各的難題和問題。

《我們一起搖太陽》質量很好,導演韓延是個很擅長做生死題材的電影人,《人生大事》、《給你一朵小紅花》、《滾蛋吧腫瘤君》都是他的作品。

但對於「大過節的」的華語區觀眾來說,在喜氣洋洋的氛圍里,跑到烏漆嘛黑的電影院抹淚,並不是什麼好選擇。

《紅毯先生》,則屬於另一種「不適合歡樂氣氛」的嚴肅喜劇。喜歡並非常了解電影中隱藏梗的觀眾,會覺得是高級作品。

但對於只是打算過年樂呵放鬆一下的觀眾來說,「中國電影走向國際要拍大棉襖」這種純行業的諷刺和戲謔,完全沒功夫占用春節時間思考。

與其花時間考慮大明星視角上的職業難題,還不如考慮一下,用哪個app買票打折力度更大。

兩部動畫電影,在《熊出沒》這種自帶底盤的老牌戰將面前,本就沒什麼勝算,質量也確實不太符合合家歡電影的期待值。

當撤檔成為常態,撤檔的原因也不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不外乎是:檔期扎堆競爭大,要麼排片撕不過,要麼自身質量一般口碑崩盤導致票房疲軟,種種原因造成上映前期票房不好,上座率不高,於是又導致排片斷崖下降陷入死循環。

資深電影從業者小明也向E姐表示,「歸根到底,之所以會撤檔,大部分是因為前幾日普通觀眾進場以後,發現影片不如預期,導致場均人次越來越少,電影院自然會降低排片,把廳留給更火爆的電影。這種情況下,撤檔還能搏一搏生機,不撤就真的埋了。」

那麼,更核心的問題來了:

撤檔這條路,到底通往「消失的它」,還是「黑暗騎士崛起」?

撤檔轉生,能成活嗎?

要討論撤檔轉生的性價比,必須要先釐清撤檔帶來的花銷帳單

製片人丁丁認為,「撤檔是很危險的舉動,宣發全部重做,物料、預告片都要重來,如果主創還要跑路演,那整個花銷會有成倍增長!」

確實,跑路再回來,不可能是0成本吧?如果撤檔花的錢,不夠二輪票房的收益,撤檔便弊大於利。

要算清這筆帳,首先有一個很基礎的邏輯,是電影「票房多少,才叫賺錢」。

電影上映後,本土營收票房占收入大頭。小明告訴E姐,「除了本土票房,信息網絡傳播(視頻平台)、電視播映、音像製品、藝術院線長期放映、航空酒店輪船版權等,都是電影收入的一部分。」

作為最主要收入來源的本土票房,也涉及到一個分成的問題。

做電影、賣電影和很多其他商品一樣,是需要交稅的,有營業稅、電影發展專項金。營業稅一般是3.3%,專項金是5%,所以票房的實際可支配收入並不是百分百。

絕大部分電影,都是走院線(與之不同的是影展電影、獨立放映室)渠道,而院線與影院的模式類似於「連鎖店」,靠高流量的商業區吸引線下觀眾,所以拿到的比例往往接近50~60%。

《九龍城寨之圍城》在貓眼上的分帳比例

剩下的這不到40%左右的票房,才是片方可以拿到的數目。

這裡面還要剔除給發行、宣傳(合稱宣發)的回款,所以就有了通俗來講的「票房要賺到投資的3倍以上才不虧」。

但事實上,製片人丁丁告訴E姐,算上宣發成本的話,「三倍」這個數字過於保守。

發行公司會收代理費,而且在發行環節里,還可能有一種「灰色支出」,叫排片費

小明表示,「院線在影片上映前一般會安排業務看片,院線也會根據影片的陣容、網絡指數來判斷是否給高排片。」丁丁則告訴E姐:「排片費就像是大家不會公開說的,但大家都知道的一種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發行公司為了多一點排片或者好的時段排片,給院線支付的費用。」

前幾年行業亂象時,為了讓院線和影院能保證一定的排期優先權與排片比例,排片費成為心照不宣的一筆支出。一旦撤檔,這筆費用基本要不回來——

好在,排片費的問題,這幾年在相關部門的督導、傳媒行業知名人士的倡議下,漸漸沒有之前那麼瘋狂,但撕檔期大戰仍然存在於院線和片方之間。

接下來是宣傳費

宣傳費大致是兩部分,一種是物料成本,另一種是線上線下各種渠道、路演成本。

一旦撤檔,已經吆喝出去的錢基本都會變成「白吆喝」,除非片方還有新的物料可以激發觀眾的興趣:

丁丁表示:「尤其是前期宣傳鋪開的主創路演,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一旦撤檔,這些基本打了水漂。

所以,電影撤檔轉生,本質仍是一種「預期賭博」,至少目前的例子裡,賭贏的電影是少數。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成功撤檔轉生的電影例子極少,為什麼《火鍋》還是走上了撤檔之路?

《火鍋》撤檔,怪誰?

很多人把《火鍋》的撤檔歸咎於楊冪,這肯定是有失偏頗的。

片方選擇楊冪必然是考慮到「流量效應」,楊冪的知名度和粉絲基礎給電影提供了「絕對轉化率的大盤」。

這種思路有錯嗎?沒錯,但問題在於,演員知名度和票房號召力之間,往往是不對等的。

同時,電影和電視劇的不同收益模式,也放大了這種不對等。

網播劇播出時間長,只要點擊人數多,討論相關話題的樂子人多,收益就來了,流量明星在劇這個領域具有「引流」屬性。

幾個平台年底大賞都會給這類宣傳屬性強的明星,頒出一個肯定獎

而在電影領域,光在網上做樂子人是不夠的,需要出門到線下,真金白銀買票看電影才行,明星的「引流」作用有限,必須具有優秀的「導購」屬性,才可能吸引高票房。

因此,能「帶貨」電影票的明星,往往具備一個反明星身份的特質:他們可以為每一類型角色代言,每一個角色都能完美讓一部分路人共情;而流量明星,演什麼都是他自己,永遠只能吸引定向消費群體——粉絲。

何況,就算是鐵桿粉絲,網上吹彩虹屁容易,線下完整看完偶像的蹩腳電影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舉個例子,都是楊冪的作品,很顯然《哈爾濱一九四四》戰況比《火鍋》強。

所以,《火鍋》除了本身質量的問題(這是根本),前期策略也出現了兩個重大偏差。

第一,宣傳上過度關注主演,沒有即時提煉主題、劇情爆點,不斷往女主身上疊羅漢加詞條。導致整部電影除了女主之外很少有觀眾知道在講什麼,相當多觀眾連男主是誰也不清楚。

第二,搞花里胡哨的火鍋店聯名,有這個錢不如增加票補。

觀眾不會在意有沒有吃到鴨血和慕斯,但真的會因為9塊9、19塊9的超低票價進場消費。

院線可能第一天會願意給到《火鍋》相對合理的排片,但顯然質量低下的作品本身,跑不起來的宣傳,以及主創們渙散的精神狀態,場均人次越來越低,後續排片也就垮了。

主演蓋過故事,沒有討論度的劇情讓院線不看好票房走勢,不好的票房走勢讓導演暴露了疲憊和無望,粉絲又開始嘴宣傳和發行,而看到以上大戲的觀眾更加不想為此買單……

除了逃跑,還能幹啥呢?

E姐結語

《火鍋》即使撤檔再來,回本也是很難的事。

《搖太陽》最後能打破預期突破2億,源於過硬的質量和口碑;宣發公司雖然一開始在檔期選擇上犯了糊塗,最後兩番操作下來,還是打出了優勢組合拳(這家公司還有很多次精彩的操盤,值得點贊)。

而《火鍋》,以上兩點都不具備。

還有,我想說一點:無論什麼時候,主創不放棄自己,觀眾才不會放棄你的電影。

很多年前向華強向太投拍的《封神傳奇》大撲特撲,向太一句「這部讓於總賠了,那就下一部讓他賺回來」,成功挽回一部分士氣;可一旦主創表現出落水狗、喪家犬的形態,甚至有了發癲行為,就別怪觀眾往死里打了。

所以,如果既不敢保證主創心態,也不能避免投機性,那要不還是穩穩保質量吧。

《封神第一部》產生了各種衍生瓜,在首日票房讓人兩眼一抹黑的前提下,導演帶著一幫壯丁瘋狂跑路演,最後跑出一票生死相隨的真愛粉,絕對是業界奇談。質量,是最好的宣傳,也是最好的銷售。

撤檔除了敗壞心氣之外,還有一個很不理想的點在於,或許有些片子壓根就沒打算要回本……

我想如果良心足夠的話,一個項目從大到小,都應該極力把個人的部分做到最好。

自己擺爛,然後寄希望於「天塌下來有個兒高的頂著」,那麼最後大家都當不了體面人,不是意外,是宿命。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怎麼看《火鍋》上映之後又選擇撤檔?

來評論區說說吧~

上一篇:

郭晉安歐倩怡:模範夫妻的「斷崖式離婚」

拓展閱讀:

春節檔電影測評:最大的話題居然是藝人盜攝?

香港「電影之神」楚原:歡聲淚影人生,寫情寫意作品

-今天頭條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思考的碧雕

值日生:甜辣醬 美編:樹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e828823d7d66ec830acc1deb62957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