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南山附校:探路科創教育跨界新模式

2024-01-17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北師大南山附校:探路科創教育跨界新模式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 | 《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張玉榮

發展高質量科學教育,是當下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北師大南山附校堅持走科技創新教育與多學科相結合、日常生活相融合、跨界相協同的道路,通過項目驅動、學賽結合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努力打造特色生態課程,構建技術與工程教育新路徑。

2023年12月15日,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以下簡稱北師大南山附校)與北京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理工深研院)簽署了一項「高•高」科技創新教育戰略協作協議,旨在推動高校研究院與高中學校雙方在科技創新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共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科技人才。

據悉,此次協作協議的簽署,是高中與高校研究院在科技創新教育領域的一次重要嘗試。未來,雙方將在協作協議的框架下,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創新教育的發展。

科技日新月異,作為重實踐、跨學科整合的一種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科創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也在實踐層面面臨諸多挑戰。科創教育如何超越淺層次技能訓練,切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如何激發興趣、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發展,避免成為部分人的「精英教育」?北師大南山附校通過構建跨界學習新生態求解科創教育的實踐難題。

科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繩球快傳、鼓動人心、舞動彩龍……2023年12月14日,在北師大南山附校操場上舉辦著一場特別的運動會——科技運動會,為期一周的校園「科技周」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著。

活動改變原來「科技創新只是少數人的遊戲」做法,結合「學生技能大賽」動員學生全員參與創新實踐,引導廣大師生成立北師創客、機器人社、街頭科學家、化學大爆炸等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學生社團,開展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鼓勵學生外出參加各類國家級、省市級科技競賽,讓廣大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用實戰檢測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錢學森書院院長羅東才介紹,科技周至今已舉辦四屆,活動不僅有學生全員參與,還有家庭、社會組織、企業、大學機構及政府的積極參與。活動期間,學校與街道辦通過「民生微實事」項目,共商共建共享科技周AI體驗活動;安排家長義工,企業工程師、家長評審團參與學生課題答辯;聯合高校、研究院等專家院士進校園開設大學先修課程、木鐸金聲大講堂等品牌活動,用高質量科學活動,激發青少年的科技靈感。

科技運動會、科創競賽、科普基地等為科創教育走出書本提供了平台,北師大南山附校作為中國教科院首批STEM教育種子學校,廣東省科技創新教育示範校,深圳市科創教育特色學校,將科創教育融入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在學校、社會、企業間形成更加廣闊的科創教育舞台,旨在培育更多有科技創新素養的未來棟樑,推動科技創新教育高質量發展。

北師大南山附校通過構建跨界學習新生態求解科創教育的實踐難題。圖為北師大南山附校「科技運動會」

項目驅動實施工程教育

作為首批國家級課程改革試驗區學校,北師大南山附校逐漸形成以課程形態變革推動學生科創精神培養的深圳路徑。在科技創新教育的引領下,該校諸多創新科技教育模式應時而生,不少理工創新項目脫穎而出。

為幫助盲人方便外出融入社會,高一(6)班的羅藝伶參與設計了一款智能導盲拐杖,改變傳統導盲拐杖缺少避障、定位等功能弊病,通過設計三種導盲模式讓盲人能實時「看見」周邊物體,即室內避障、室內尋物、室外定位。為了預防青年脊柱側彎,高三(4)班鍾念翰和王凱熒參與開發青年脊柱側彎預警系統,運用圖像識別原理通過捕捉人體骨骼關鍵點的姿勢與正常姿勢做比對,發現異常便發出警報。同學們告訴記者,高一他們就開始組團每個同學都加入相關項目,參與提出創意、查找文獻、實施落地等,老師進行指導學校給予支持。

在國際海洋工程裝備科技創新大賽中北師大南山附校學子連續四屆獲得特等獎。在歷屆「未來太空學者大會」中國區終選賽中,由北師大南山附校高中同學組成的代表隊在羅東才和尹垚兩位老師帶領下均榮獲亞軍以上好成績。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賽錦標賽上,北師大南山附校AI實踐團隊學子何秋妍、羅藝伶榮獲本次比賽ENJOY AI—冰雪運動會賽項高中組冠軍,實現該校在該項賽事首次參賽即獲得零的突破。

日常的科創學習對於同學們參賽有何幫助和促進作用?高二(7)班李敏萱告訴記者,參賽項目會涉及各種技能,包括數理化多學科技能掌握。同學們有的參與平面設計、空間設計,有的參與建模。最後答辯要求全員英文答辯,對英語要求很高。當時準備時間很短,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進步。

跨界學習協同創新實踐

「新教材、新課標強調地理實踐力,為鍛鍊同學們的實踐技能,我們選了兩個方向:氣象觀測和天文觀測。採取『雙軌』運行機制,即校內創辦天文社團運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天象,校外和深圳市天文台取得聯繫。2023年8月,社團同學們去深圳市天文台看了場英仙座流星雨,大家都非常震撼!」海風天文氣象站負責人韓俊豪說。

這是一場非常有意義的跨界聯動。在北師大南山附校,這不只是個例。學校作為深圳市海洋教育示範校與廣東省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協同研究基於珊瑚礁生態修復的海洋生態保護;目前正著手協同創建全國首個由中學生主導的海洋水下監測中心。校內外結合建設科創教育實踐基地,形成跨界融合的教研機制,實現學校學習與社會實際的技術融合。形成跨界協同創新深度參與合作機制、創建多元化跨界協同創新模式,從而促進高質量培養中學生創新人才目標的實現。

基於「產、學、研、用」理念的「大學-政府-企業-學校」技術教育新生態,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在與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教學融合的過程中,迸發出更多的教學創意和靈感,藉助創新的技術理念,這一「新生態」在中學技術、科創教育課堂中充分滲透,大幅提升中學技術教育教學實效,也實現素質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我們通過跟高校、科研機構、產學研基地一起合作搞研究,能夠幫助老師和學生打開視野和格局。」北師大南山附校中學部部長俞立柱介紹,學校希望科創教育不是少數人受益而是普惠教育,面向全體師生實現真教育、育真人,真正落到實地。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4年1月中旬刊

作者:張玉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880afa2215f4de81dbaa1e670ec29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