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載櫛風沐雨 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2023-11-23     安徽司法

原標題:六十載櫛風沐雨 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楓橋經驗」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豐富發展

會稽山脈西麓,楓溪江流水潺潺,這裡是美麗的浙江諸暨楓橋鎮,由此走出的「楓橋經驗」歷久彌新、歷久彌堅。「楓橋經驗」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源於諸暨楓橋幹部群眾的創造和政法工作的生動實踐,「發動和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堅持矛盾不上交」是其最基本的內涵。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六十載櫛風沐雨,「楓橋經驗」穿越時空煥發新活力,創造性地解決不同時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把治理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歷久彌新大放異彩

流逝的是歲月,不變的是初心。

一個發軔於小鎮的經驗,何以能迸發出穿越時空的旺盛生命力?

1963年初,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共浙江省委派出工作隊到當時的諸暨縣楓橋區,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試點。

其間,參與試點的幹部依靠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解決了大量當時出現的各類社會難題。

時間如白駒過隙,改革開放的春風隨後吹遍祖國大地。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堅持「楓橋經驗」的基本精神,注重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發動群眾預防和化解矛盾,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成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先進經驗。

星月輪轉,大河奔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對「楓橋經驗」高度重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戰略舉措,開啟了新時代「楓橋經驗」孕育、發展的新征程。

此後,創新發展「楓橋經驗」貫穿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設始終,成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防範化解社會各類矛盾風險的寶貴經驗。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縱觀「楓橋經驗」的整個發展歷程,就是一個由點及面,不斷輻射、擴大覆蓋的過程。

「楓橋經驗」在實踐中豐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新時代「楓橋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廣大幹部群眾牢記初心使命,不斷創新工作理念、方法和載體,不斷深化平安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全國各地大放異彩。

從一地精緻「盆景」發展為全國精彩「風景」,「楓橋經驗」穿越時空,煥發出新的神采——

從鄉村「楓橋經驗」到城鎮社區「楓橋經驗」、海上「楓橋經驗」、網上「楓橋經驗」,從社會治安領域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各地與時俱進,研究新情況、把握新規律,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完善工作制度機制,不斷提高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和水平,使社會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領導指路引航

積極創新「三調聯動」(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工作舉措,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政法協調、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基層治理工作體系;將人民調解與紅色、客家、綠色等閩西地域特色文化相結合,先後培育出「客家楓橋」「道路楓橋」「邊界楓橋」「林區楓橋」等「紅土楓橋」調解品牌……

福建省龍岩市司法局以「深化紅領行動,爭當紅土先鋒」為抓手,以培育黨員先進典型為重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黨建紅+司法藍」調解工作模式,助推基層治理提質增效,真正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實踐充分證明,「楓橋經驗」是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方案,成為我國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金字招牌」。

群雁高飛靠頭雁,船載萬斤靠舵人。

黨建引領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政治靈魂,反映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本質特徵。

因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就是旗幟鮮明地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領導,把基層黨建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

一直以來,各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將黨建工作和社會治理科學有機融合,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紅色動力」。

浙江把基層治理和基層黨建有機結合,高標準落實農村基層黨建「浙江二十條」,積極探索「黨建+市域治理」「黨建+網格」「黨建+市場治理」等做法,不斷推動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每個末梢,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得到充分顯現。

廣西將黨的基層組織作為「主心骨」,實現黨領導下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積極補齊基層社會治理短板,攻克影響社會穩定難題,提升駕馭複雜局勢能力,有效激活基層治理「一池春水」。

江蘇蘇州不斷深化「融·和」信訪黨建服務品牌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信訪幹部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著力打造全流程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新模式,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信訪工作同頻共振、互促共進,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山東威海、山西呂梁努力推動黨的組織優勢和治理優勢向基層延伸,積極探索新路徑新舉措,以實際成效開創基層治理新局面;重慶九龍坡、四川西充以黨建引領創新工作模式,積極打造多元共治品牌,進一步激發基層社會治理動能。

各地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堅守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堅持綜合施策這一根本途徑,樹立關口前移這一根本理念,夯實基層基礎這一根本支撐,把准群眾訴求,及時解決群眾困難和矛盾,使「楓橋經驗」這張金名片在新時代更加璀璨奪目、熠熠生輝。

法治思維貫穿始終

「遇到矛盾糾紛,就來找家門口的法官說說法,每次都能得到專業解答。」前不久,在安徽省銅陵市白鶴社區「法治超市」的法官接待「專櫃」前,前來諮詢法律問題的居民秦先生豎起了大拇指。

近年來,銅陵市在構建「法治化」矛盾糾紛化解體系、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方面深耕細作,選優配強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三官一律」隊伍輪崗值班,探索形成「法治超市」模式,努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法律政策「宣傳站」、信訪接待「前哨站」、法律服務「供給站」、矛盾隱患「終點站」。目前該市已設立實體化「法治超市」79家,實現全域覆蓋。

「在『法治超市』建設過程中,我們完善輪崗值班制度,完成『三官一律』隊伍身份信息上牆,為群眾提供『點餐式』服務清單,有效推動陣地聚合,讓法治力量直達基層,讓法治服務觸手可及。」銅陵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榮勝說。  

促良法善治落地生根,讓循法而行蔚然成風。

各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基層社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將基層「末梢」變成治理「前哨」,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各方面,大力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聚焦一隅——1月至8月新收各類案件6243件,同比下降13.2%,新收民事一審案件3206件,同比下降18.38%。這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人民法院打造融合化解紛體系帶來的顯著變化。

今年,呼蘭區法院突出派出法庭「橋頭堡」功能,將法院解紛職能延伸至社區、村屯網格,強化「無訟社區(村屯)」建設,6名法官與轄區201個社區、村屯建立包聯關係,提供「接地氣」的司法服務。

放眼全國——年均化解矛盾糾紛600萬起左右,因矛盾糾紛引發的「民轉命」案件連續4年下降。這是各地公安機關常態化開展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活動,引領廣大公安派出所在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走深走實群眾路線中取得的千所示範、萬所提升的成效。

目前,部省兩級公安機關共命名「楓橋式公安派出所」1313個,持續開展「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訪民情、解民憂、化矛盾、防風險,年均走訪各類家庭5200餘萬戶,接受群眾求助1200餘萬起,實現全國110接報刑事和治安警情、全國刑事案件立案數持續下降。

「抓前端」遏增量,溯本清源「治未病」。

各地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推動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切實將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積極推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科技支撐數字賦能

「調解協議我已上傳,現在你們可以點擊查看。如果沒有異議,就請簽名。」2022年春節前,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鳳崗司法所調解員胡秀珍正在進行「雲調解」,視頻多端連接著遠在溫州、北京等地經營沙縣小吃的當事人。司法局通過信息化手段,讓涉沙縣小吃業主的糾紛從線下走到線上,為遠在外地的當事人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更為異地勞動爭議化解提供了極大便利,真正實現了調解「零距離」。

踏實肯干,讓「沙縣小吃」走向世界;司法護航,讓「沙縣小吃」香飄四海。「沙縣小吃業主的足跡遍布全國,考慮到往返時間、奔波成本的問題,我們積極開展涉小吃業主矛盾糾紛『雲調解』,法律服務直通直達,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沙縣區司法局副局長陳峰雲如是說。

科技支撐數字賦能是社會治理現代化中體現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標誌。各地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中,更加突出科技支撐,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架構、運行機制、工作流程智能化再造,把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成果有效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近年來,江門市創新推出「粵平安」社會治理雲平台綜合服務應用,群眾訴求可分類分層分級精準上報,相關部門迅速響應協同聯動,將基層各類矛盾糾紛迅速化解。

「網格員通過『粵平安』等智能系統,將網格事件以圖片、文字等形式,快速轉報對接平台或及時自我辦結。這突破了地域和時間限制,將基層社會治理的『觸角』延伸至每一個網格角落。」江門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在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賦能下,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已逐步發展成為各地推進基層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的「智慧大腦」。

走進甘肅省蘭州市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12345政務服務熱線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接線員們正傾聽並記錄市民反映的各類問題;在「小蘭幫辦」App及小程序上,群眾報事、說事和網格員採集問題不斷上傳,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轉辦有關責任部門,跟蹤督辦、及時反饋……

蘭州市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緊盯應用豐富拓展,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精準把握群眾需求、矛盾糾紛分析、社會風險評估、信息動態研判等方面的優勢,加快推動12345政務服務熱線、民情訴求、110警情、群眾來信來訪、網民留言、信訪、網格員排查上報和法院民商事案件等數據信息整合,建設平安穩定「大數據池」,推動指揮體系觸角延伸到最末端,不斷築牢社會治安防控網。

為深入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貴州省司法廳依託「黔微普法」平台以「宣傳+服務」模式,提供線上及時有效的免費法律諮詢服務,聯通貴州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台,引導群眾通過合法途徑表達利益訴求,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各地創造性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科技動能,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

社會參與共建共享

始建於1985年的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東亭社區是武漢市建設的第一個商業小區。行走在這裡,時常能看到一隊7人為伍「遛彎」的老人,他們被街坊親切地稱作「七寶」巡邏隊,也是名聲在外的「平安合伙人」。

「七寶」之一的黃惠蘭說,他們抬頭除「牛皮癬」,低頭拾垃圾屑,俯身扶起共享單車,近前提倡文明行為,四處查看安全隱患。

2021年底,武昌區發出招募令,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招募令得到全區群眾熱烈回應,不到兩年時間,武昌區142個社區全都有了「平安合伙人」,總數超過6000人。

這些「平安合伙人」由律師、調解員、熱心群眾、物業公司工作人員等11類力量組成,承擔平安信息收集、矛盾調解、安全監測和法治宣傳等任務,成為築牢社會和諧穩定的一道防線。兩年來,「平安合伙人」上報各類安全隱患500餘條,排查化解婚姻家庭、鄰里、物業等各類矛盾糾紛1000餘起,成功調處率達99%。

從「單打獨鬥」到社會協同,從傳統粗放到共治共享,近年來,各地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中,積極推動群團優勢互補,盤活有效資源,輻射帶動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逐步形成。

在四川省屏山縣屏山鎮蔣壩村村委會辦公地,一塊「大招牌」相當醒目。「招牌」上有一個特別的榜單,分別是光榮的「紅榜」和當地村民認為挺「臊皮」(丟臉)的「黑榜」,這就是蔣壩村每季度都會評選一次的「紅黑榜」。村裡家庭和睦、孝老愛親,經過村民集體評選就能上「紅榜」,反之,則上「黑榜」。

「我們搞紅黑榜評選已經有兩年多了,各有10多個家庭上榜。」村委會主任喻剛表示,「那些上了『黑榜』的家庭都會主動改進,村上也會安排專人幫扶,效果很好。」

近年來,宜賓各地持續完善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一約五會」村民自治體系,豐富「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民事民辦」鄰里家事糾紛化解活動載體,形成了依靠群眾發現、干預、化解鄰里家事糾紛的快反工作機制。

夯實基層「前哨地」,繪好治理「同心圓」。

各地統籌發揮群團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力量作用,協同城鄉群眾聚焦身邊事、深化微治理——山西省晉城市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和兼職委員制,科學整合轄區內群團力量,建立婚姻家庭矛盾糾紛「五色」分級預警機制。江蘇省淮安市打造「紅石榴家園」服務平台等17個群團共治平台陣地,設立新媒體民意「綠色通道」,徵集社會治理「金點子」,推廣「小區議事廳」等做法,以群團組織的橋樑紐帶推進共建共治。

潮平岸闊帆正勁,乘勢開拓譜新篇。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各地將與時俱進把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大力提升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努力譜寫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新篇章,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稿件來源:2023年11月6日法治日報頭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4ba4aa30c6c85ac7a885766f7e260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