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快把太空搶完了,我們自己的商業火箭咋樣了?

2024-01-21     差評

原標題:馬斯克快把太空搶完了,我們自己的商業火箭咋樣了?

最近張朝陽跑去看火箭發射的事兒大家聽說了吧。

在現場看天舟七號發射,張朝陽開心得像個 60 歲的孩子,連邊上的人叫他回頭合影都是草草地凹個造型,完事迫不及待立馬轉身看火箭升空了。

但其實現場看火箭發射這事兒,在科技圈大佬們里還挺流行的。

當年嫦娥三號發射的時候,馬化騰、周鴻禕、雷軍、張朝陽們就組團去現場看過。

不瞞大家說,差評君前不久也受邀去看了一次火箭發射。

不過,和張朝陽去的文昌發射中心不同,差評君去的是山東省煙台市的海陽

我只能說,看了之後才知道,為什麼大佬們都好這口。

雖然海陽這地方並不繁華,卻能以國內幾乎最近的距離( 約 3Km )觀看火箭發射。

和想像中 「 10 、 9 、 8 、 7 …… 」 的萬人齊聲倒數不大一樣,直到發射指揮部傳來的 「 30 秒倒計時…… 20 秒倒計時 」 ,觀看的人群才有些躁動。

突然,沒有任何徵兆的,不遠處的船上躥出一簇火光,兩扇巨大的濃煙中,鑽出了一個火箭。

現場開始爆發歡呼聲,可還沒持續幾秒, 「 響徹天 」 的轟隆聲傳來,帶著一股撕裂空氣的勁力,挾帶著空氣的抖動朝著所有人的面門沖了過來。

大概也就幾十秒,火箭就伴隨著一道美麗的 「 軌跡雲 」 消失在了視野里。

然後就是官方一步步通知: 「 助推器分離成功 」「 入軌成功 」 。

整個現場的工作人員全都沸騰了。。。

差評君實在筆力有限,沒法給大家描述出現場的那種感覺,咱建議有機會還得現場去看一次。

當然了,這次咱們去看火箭發射當然不只看了火箭,也非常難得地和相關的航天工作人員聊了不少。

他們告訴差評君,這次發射的火箭名字叫引力一號( 遙一 )海瀾之家號, 「 引力 」 是項目名, 「 一號 」 是具體型號,未來還會有二號、三號……海瀾之家則是 「 男人的衣櫃 」 買的獨家冠名。

它的主要目的,是把雲遙一號 18 - 20 星共 3 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在發射成功後,引力一號就成了全球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目前為止運力最大的商業火箭

而差評君,也通過這次難得的觀禮和交流機會,了解到了國內商業航天的現在,還有其意義。

咱們也知道,只要定語夠長,誰都能當第一,東方空間的設計師們也和咱透露,引力一號和大家都知道的 SpaceX 的獵鷹系列比起來,還是 「 略遜一籌 」 的。

不過與其說是引力一號菜,倒不如說是因為國內商業航天,還屬於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

東方空間引力一號總體副總師黃帥告訴我們,幾十年前他選擇進航天行業的契機,是看到報紙上介紹航天業是個朝陽產業,直到現在他才明白 「 朝陽 」 的意思: 「 到了我這個年紀,這個太陽才剛剛升起 」 。

相較於美國商業航天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謀劃,而我國的商業航天到 2014 年底才開始有苗頭。

而這個時候,馬斯克的 SpaceX 已經跳出了 NASA 的技術路線,完成了獵鷹九號的回收了。。。

你拿一個剛會走路的娃娃和 30 多的大叔比身高,顯然不是很公平。

雖然國內商業航天起步比較晚,但幾年下來還是取得了不少成績。

在去年,國內各個公司總計已經完成了 13 次火箭發射,已經快趕上排名第三俄羅斯一年的發射次數( 15 次 )了。

雖然這在 SpaceX 一年 98 次成功發射面前還是不夠看,但起碼已經是國際上第二檔的商業航天了。

不過咱也不是跟風,人家有我們就得有,非得和人家比個高低,咱們發展商業航天其實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第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省錢

發火箭、搞航天真的很費錢,當年美蘇爭霸的時候,搞什麼太空軍備競賽,燒錢都活生生把蘇聯給燒沒了。

而各國國家隊為了確保成功率,會做大量的設計冗餘、去定製化專門的系統、設備等等,這樣一來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搞商業航天,用市場來稀釋成本自然也就很合理了。

大力推廣商業航天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想從太空階段的 「 大航海 」 里分一杯羹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太空資源不是根據地球上國土面積來分配的,也不是按照人口數量來指派的,而是非常原始的靠搶

目前太空軌道資源特別是近地軌道數量相當有限,有數據表明大概是能容納 6 萬顆衛星的樣子。

根據相關預測分析,到了 2029 年,地球近地軌道就要達到 5.7 萬顆衛星了。。。

而在去年一年裡, SpaceX 一家就發射了 2514 顆衛星,占到了全世界的 87% ,這麼下去,整個太空都要被 SpaceX 給搶完了

不僅如此,除了軌道資源,低頻衛星主要採用的Ku 和Ka 通信頻段資源,也在逐漸趨於飽和。

目前國際通行的做法是,你先到國際電信聯盟 ITU 那登記你要的軌道和頻段。

比如我們差評登記了個 925 號軌道、 A 頻段。

但這個軌道和頻段資源不是終身制的,登記後的 7 年內,你得發射相關的衛星去占住那才真屬於你了。

可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現在咱們發射成功數量、運載能力,全國加起來都沒 SpaceX 一個公司多

這些地皮你不抓緊去占,可就被人家占完咯。

所以,我們就放開了商業航天的管制,希望藉助大傢伙的力量多發衛星去 「 搶車位 」 。

除了這些原因,還有就是有商業航天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反推整個航天技術的發展

長期以來,航天業一直按照美蘇兩國國家隊的路線,也就是走高精尖路線。

甚至包括像通用動力公司、洛克希德 · 馬丁公司們等最早的一批商業航天公司,都算是這一類的代表。

什麼反覆驗證設計就為了萬無一失、無塵車間、高精度打磨都是標配。

在一代代人的認識里,航天業門檻就得高、航天級工業品那就是神聖、精準、高品質的代名詞,相應的為之付出再昂貴的代價都是被允許的。

可問題是,航天事業是一個神聖的使命,但航天工業也需要戴上 「 神聖不可侵犯 」 的帽子嗎

如果你看到 SpaceX 直接在露天壩里焊火箭,工人乘坐吊車上火箭檢修,甚至造火箭的場地連個大門都沒有,狗在裡面亂跑人在裡面亂竄……

然後造出來的火箭照樣經久耐用。

你就明白馬斯克為什麼會說航天工業 「 白痴指數 」 ( 馬斯克自創,說是售價和製作這個產品的原料成本相比,相差越大白痴指數越高 )太高,火箭上的零部件根本就不該那麼貴了。

而且在馬斯克反覆地 「 內部折磨 」 下,很多汽車甚至家用電器零部件,稍微改吧改吧就上了天,這也是 SpaceX 家的火箭能夠把成本打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網友就總結說,馬斯克以及他的 SpaceX ,活生生地把航天工業給袪魅了。

而這就是商業航天存在的意義之一:

能夠跳脫出老規矩,想出新辦法,做出不一樣的結果

如今,我們看到了國內的商業航天,也有了相應的轉變。

東方空間的相關技術人員告訴我們,他們現在也在逐漸拋開一些 「 歷史包袱 」 ,大膽地進行嘗試。不過由於一些商業機密的問題,他們沒法透露太多具體的細節。

不過他們也還是承認了,引力一號火箭的設計和製造過程中,在保證了核心可靠性,經過充分的冗餘設計後,一些設備的設計、製造,大膽用上了更加工業化的成品,以及市場更常見的零部件進行替代。

東方空間創始人姚頌告訴咱們,目前國內商業火箭的發射成本大多在 10 萬人民幣每公斤左右,而引力一號能夠便宜一半

除了這些零部件思路轉變,甚至引力一號這個項目本身,東方空間的人也毫不避諱,直接明說它的誕生就是很商業化的思考。

雖然,不少網友還是在吐槽引力一號是固體火箭,技術落後、不少關鍵部件都是哪兒哪兒採購的。

但以結果看,人家就是實實在在能夠帶大量衛星等載荷上天,能把成本降下來,所以在尚未發射時就接到了國內商業火箭中最多的訂單。

這就是個很實在、很市場化的操作。

最後,大夥還記得小時候上電腦課,還得穿鞋套才能進機房不?整得和去朝聖一個樣,可現在呢?

差評君覺得,如果將來有一天,大家聊起火箭的時候,不再給它戴一個 「 神聖光環 」 ,而是和現在大家聊數碼、聊汽車一樣,稀鬆平常,那商業航天才是真成了。

撰文:八戒 編輯:江江 封面: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馬斯克傳

知乎:SpaceX的「猛禽」發動機憑什麼疊代那麼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0f28c30be6370053ec5ae136ce2fb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