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的一加發布會不知道差友們看了沒?
除了配備 6100mAh 超大電池、同時支持 100W 有線閃充的一加 Ace 3 Pro( 測評傳送門 ),一加還給我們帶來了旗下首款平板 —— 一加平板 Pro,而且一出手就下了血本,直接讓它用上了驍龍 8 Gen3。
你們別看現在搭載驍龍 8 Gen3 的手機如今早已爛大街,但是搭載驍龍 8 Gen3 的平板目前有且只有一加平板 Pro 這一台,其他旗艦平板,要麼搭載了高通去年的旗艦晶片,要麼就是搭載了聯發科的晶片。
之前我也問過廠商朋友 「 為啥安卓平板不用高通當代的旗艦晶片 」,那邊給到的答覆是:高通旗艦晶片有點貴,相對來說聯發科的晶片會更便宜些,用高通去年的旗艦晶片或者聯發科晶片可以便宜好幾百。
考慮到很大一部分買安卓平板的人,對價格非常敏感,可能他們願意掏四五千買 iPad,但換做安卓平板就不樂意了,所以就算廠商願意在平板上堆料,消費者也不一定買帳,說到底這就是一個雙向選擇的結果。
講道理,讓我掏四五千買台安卓平板,我還真會猶豫。。。不過不管怎麼說,有額外的選擇總比沒有好。
這台平板咱們也提前拿到手用了好幾天,如果讓我用一句話總結,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加推出的第一款平板,一加平板 Pro 在各方面做得非常成熟,甚至我覺得不輸任何友商(果然,平板發的晚也是有好處的~
而且這台平板,說實話 2799 的起售價也不貴,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聯發科倒逼了高通一把,促使它調低了晶片售價,不過這個價格也是有一些犧牲的,比如它的硬碟規格是 UFS 3.1 而不是 UFS 4.0:
老樣子咱們還是先從外觀說起。
看的出來,一加是真的很喜歡綠色,從一加 9R 開始,後續它推出的所有手機幾乎都有綠色版本,到了這一代,手機、平板、耳機還有手錶更是全員被 「 綠 」,其中平板甚至只提供了灰色和綠色這兩個選項。
我尋思著 OPPO 黑化從綠廠變成黑廠之後,一加是不是就成了新的綠廠。。。
不過你別說,綠色搭配磨砂質感的金屬外殼,這台平板給人的感覺就很清爽,而且它的後置攝像頭模組被放在了平板背面左右居中的位置,強迫症看了表示異常舒適,可惜就可惜在鏡頭不是純平而是有凸起。
而且凸就算了,它的後置攝像頭拍照還不咋滴。。。
當然了,如果你之前關注過 OPPO 平板,會發現這套設計,黑廠其實早就用在了自家平板上,子承父業了屬於是,有句話咋說來著?「 一加人 」 不說兩家話,我有理由懷疑黑廠後面的新平板也會是這樣的設計~
而它的正面搭載了一塊 12.1 英寸 LCD 螢幕,這塊螢幕解析度高達 3000*2120,支持 144Hz 刷新率,手動最大亮度有 600 nit,峰值亮度則可以達到 900nit,平均 ΔE 小於 1,而且螢幕看上去還是四邊等寬。
有一說一,這塊螢幕的顯示素質放在一眾 LCD 平板中算是不錯的了,而且 LCD 螢幕也不用擔心頻閃問題。
只不過我一直有個疑惑:你說這平板都上驍龍 8 Gen3 了,那肯定是主打性能,很多人大機率會拿它打遊戲,既然這樣,為什麼一加不把它做小一點,比如做成像 iPad mini 還有拯救者 Y700 那種小尺寸平板。
我個人猜測啊,可能是因為小尺寸平板跟小屏手機一樣,叫好不叫座,投票沒輸過銷量沒贏過。。。
說真的,儘管這台平板重量不到 600g、厚度沒超過 6.5mm,絕對算得上輕薄,但長時間拿手裡還是會感覺到有些吃力,更何況它的螢幕尺寸本來就比較大,所以玩遊戲的時候,操控起來也沒有手機那麼順手。
舉個例子,我拿手機玩王者,稍微挪下手指就能夠到出裝,而在平板上由於行程變長,點出裝的速度勢必變慢,而且另外幾根手指還得托住平板以防它掉下來,就。。。如果是排位,我肯定選手機而不是平板。
但是,但這個大螢幕玩音游是真的爽,而且該說不說驍龍 8 Gen3 在平板上的表現是真的頂。
實測,室溫條件下,打開平板性能模式,原神開啟高畫質,須彌城跑圖,一小時下來它的平均幀率有 56 幀,而且這個時候如果仔細觀察畫面你會發現,它的解析度不止 1080P,而是來到了 2K 級別。
儘管之前搭載驍龍 8 Gen3 的手機,已經可以玩到 2K 解析度的原神,但是它們的幀率普遍被限制在 30fps,想要實現 2K 60fps 基本只能通過超分或者插幀,要不然晶片發熱到一定程度,手機散熱就扛不住了。
除非。。。你用上散熱背夾這個物理外掛。
而換成平板就不用擔心這問題,一小時跑下來,它的機身最高溫度也不過 46℃,說實在的,一加平板 Pro 能有這樣的表現我一點都不意外,你看它正面這麼大一塊螢幕、背面還是一整塊金屬,天生就適合散熱。
實際上現在的平板跟手機一樣,性能早就不是它們最大的短板,就算用上去年的旗艦晶片,滿足日常影音娛樂需求也是絕對夠用了,所以最近這兩年,很多平板廠商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提高自家的平板生產力上面。
既然是生產力,那手寫筆和鍵盤總得有,好不好用另說,起碼能夠讓它看起來像台電腦。
一加自然也不例外,給這台平板準備了包括手寫筆、分體式鍵盤以及支架在內各種配件,本來我以為它只是做個樣子,好給人一種你拿它幹活也行的錯覺,沒想到它竟然來真的,這些配件用起來確實還行。
首先就是這根手寫筆,它的筆尖是軟的,在螢幕上書寫的時候可以提供一定的阻尼,不至於像是在搓玻璃板,而且這根筆還內置馬達,能夠通過提供不同振動頻率,模擬出用鉛筆、鋼筆還有原子筆書寫的感覺。
就我個人用下來,用這根筆在平板上寫寫畫畫,確實有在紙張上書寫的感覺,包括延遲也很低。
只不過雖然它說是能模擬不同類型的筆,但因為不同振動頻率帶來的振感差別很小,實際上很難區分,另外它的振動只能在一些原生 app 比如備忘錄和輸入框中生效,其他第三方 app 願不願意適配也是個問題。
不過考慮到這根筆的價格還不到五百,我覺得完全能接受,更何況它也支持磁吸充電,還要啥自行車~
接下來是這個分體式鍵盤,可以看到一加在鍵盤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大面積的觸控板,這個觸控板除了支持移動光標和點按,還允許我們通過手勢快速切換應用、呼出懸浮窗、調出最近任務或者返回到上一級。
儘管給鍵盤上觸控板會增加額外的成本,但我覺得還是有這必要,因為這樣就不用時不時抬手點螢幕,而且一加還貼心的在設置里提供了指針靈敏度選項,可以說這款鍵盤除了鍵程稍短,用起來已經很接近筆電。
而且你會發現在它右側還有一個 NFC 標識,如果你想把手機螢幕鏡像到平板,或者把手機上的照片傳到平板,只需要拿手機碰一碰鍵盤就行,相信之前用過華為或者小米平板的差友,應該對這個功能並不陌生~
當然了,跟前面的手寫筆一樣,鍵盤也不需要我們單獨充電,平板底部就有觸點能給它供電。
至於這個支架就沒啥好說的,一開始我還尋思為什麼一加不把鍵盤和支架做一起,後來才發現它支持大角度無級調節,比那些只能提供固定幾個角度的支架方便很多,看電影的時候把鍵盤單獨拆下來也不影響支撐。
這麼說吧,平板發晚了還是有好處的,友商早就把潛在的坑都踩過一遍了,一加只需要注意避開就行。
而在系統功能方面,一加這台平板主打一個友商有的功能我也有,比如它的通信共享功能支持平板使用手機 5G 網絡( 不用另外開熱點 )、接聽手機電話、共享手機簡訊以及驗證碼,甚至手機上的 GPS 也能共享。
這麼一來,四捨五入等於是省了買蜂窩數據版的錢,要知道隔壁插卡版本比不插卡可是貴了整整一千。。。
而它新增的全景虛擬屏功能,支持我們同時打開三款應用,而且還是每個應用可以切換著顯示或者同時顯示的那種,這功能之前 OPPO 摺疊屏手機就有,一加拿過來用也很正常,多少能夠提高一些操作上的效率。
我倒是覺得,它連上電腦其實完全可以像電腦一樣,打開 app 後,默認讓它以自由窗口的形式顯示在桌面上,這樣連切換介面的步驟都省了,操作效率勢必會更高,當然要是能像三星那樣單獨做個 PC 模式就更好。
至於隨身工作檯,簡單來說它支持我們通過瀏覽器跟平板進行跨屏互聯。
原本我以為這個功能類似「 vivo 辦公套件」,可以用平板遠程控制 Mac 或者 Windows,後來才發現原來它只能用電腦對平板進行一些搜索、查看、編輯、傳輸平板中的文件,相當於加強版的雲服務,有用但不多。
如果你還在用蘋果設備,那麼大機率會用到它的文件隨心開功能,因為它支持我們打開各種蘋果專有的文件格式。
另外我也是實際測試了下,這台平板還支持 Type-C 投屏到電腦,而且接口也是 USB 3.2 Gen1 規格。
與此同時它還搭載的 6 揚聲器還獲得了 Hi-Res 認證,外放音質干翻手機肯定是綽綽有餘,9510mAh 電池並不算小,一小時 2K 60fps 原神玩下來它也就掉了百分之十幾的電,就是它 65W 的充電功率稍微有點小了。
總的來說,現如今安卓平板給我的感覺已經非常成熟,倒不是說它已經能替代電腦,而是相較於 iPad,它們終於走出了自己的路 ——
iPad 只有 Pro 版本才有高刷是吧?那我就給千元平板也用上高刷屏;iPad 有手寫筆和鍵盤,那我也做,這些配件功能差不多,但我賣的比你便宜;iPad 生態好,那我也整個互聯互通,充分發揮安卓系統開放的優勢。
總之一句話,iPad 沒有的功能,或者加錢才有的體驗,我能給的都給。
誠然,安卓平板在性能方面仍跟 iPad 存在差距,但是有多少人能把它的性能跑滿呢,換句話說,現階段 iPadOS 沒足夠多的應用來發揮蘋果 M 系列晶片的真正實力,除非蘋果給它用上 macOS,但想想就知道不可能。
儘管 iPad 在它擅長的領域比如繪圖、剪視頻、記筆記這塊,現階段體驗還是能吊打一眾安卓平板,但不是所有人買 iPad 都是為了做這些事情,我缺的是非要使用 iPad 的理由。
如果你的預期就是,想要整一台能夠滿足日常影音娛樂需求,順帶還能偶爾拿來輕度辦公的平板,並且從來沒有考慮過用平板畫畫或者剪輯視頻,那我覺得,其實大可以不用考慮 iPad,安卓平板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
撰文:胖虎
編輯:米羅&面線
美編:楊總
圖片、資料來源:一加官網、小米官網、vivo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