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一項新研究早已預示這場大流行的發生

2020-04-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跟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8日02時45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1407123例,累計死亡80759例。其中,美國累計確診病例383256例。

圖片來源:電影《傳染病》

疫情還在繼續,但一項新研究指出了從哺乳動物到人類「病毒溢出( virus spillover)」的關鍵驅動因素。

4月8日,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的數據分析顯示,當人類活動,如濫砍濫伐、土地開發等導致野生動物棲息地遭到破壞,甚至威脅到其生命時,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風險最高。

這項研究的投稿時間是2019年11月,也就是說,該團隊認為這種風險早就已經埋下了,發生是必然結果。此前,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員也曾公開表示:「如果我們人類不提高警惕,那麼下一次病毒的感染,或者直接感染,或者通過其它動物感染到我們人類,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復盤SARS!看石正麗講述病毒溯源始末)該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流行病學和野生動物健康教授Christine K. Johnson博士說:「這項研究是幾年前進行的,但我們當時就已預料到未來會發生來自野生動物並影響人類的新發傳染病。我們開展這項工作的原因是為了幫助理解什麼是病毒溢出效應的驅動因素,以及過去出現的哪些特徵能在未來幫助我們防止它發生。」人畜共患疾病的傳播來源於動物並感染人類的傳染病構成了大多數復發性和新發傳染病的威脅,已是公共衛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病原體從野生動物向人類傳播事件的描述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科學挑戰,它受到野生動物病原體檢測的限制。尤其是那些偏遠地區,病毒外溢很可能被大大低估了。人畜共患疾病外溢事件也很難被檢測到,特別是當輕度或非特異性症狀,或者僅限於沒有人傳人事件發生。

雖然人畜共患疾病的共同特徵促進了對動物和人類之間疾病傳播的理解,但顯然,還有很多未知問題尚待解決。

Johnson說:「如果人類與動物長期生活在一起,轉移也會變得越發容易,像豬流感和禽流感就是這種情況。因為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以它們為食,並與它們接近或生活在一起。」

人類與黑猩猩和老鼠共享90%左右的DNA,這使動物也更易遭受與人類似的許多健康問題,因此它們成為眾多研究的實驗對象。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埃默里大學疾病生態學家Thomas Gillespie表示,蝙蝠和靈長類動物極有可能是病毒向人類擴散的源頭,這是因為它們在生物學上的相似性,及其免疫系統對感染反應上獨特的代謝調節機制。人為造成的壓力哺乳動物面臨的的人為壓力也增加了人畜共患傳染病的風險。Johnson說:「當我們把野生動物從它們的自然棲息地捕獲後,並帶到市場上交易時,它們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更有可能產生大量能感染的病毒。

病毒的數量越多,意味著病毒的釋放量越大。Johnson說:「與野外接觸相比,在被捕獲的環境中,壓力大的動物使人們暴露在更高水平的病毒中,感染病毒的幾率也更大。」

哺乳動物種群的變化研究人員使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提供的2004年至2013年的數據,對人畜共患病毒及其陸地哺乳動物宿主進行了研究。在所檢測的142種人畜共患病病毒中,根據聚合酶鏈反應(PCR)、病毒分離或血清學分析,有139種病毒至少報告了一種哺乳動物宿主。研究人員認為,通過PCR或血清學檢測人畜共患病病毒表明,在過去或將來的某個時候,該物種有可能通過直接或間接傳播,成為病毒向人類蔓延的源頭。

該報告稱,包括貓、狗、豬、牛、馬和羊在內的已被馴化哺乳動物攜帶了50%的可傳播給人類的病毒。齧齒動物、蝙蝠和靈長類動物也有很高比例的人畜共患疾病。

圖片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研究人員表示,一些物種感染人畜共患病病毒的風險較低或較高有幾個原因。

一、具有瀕危保護地位的野生哺乳動物非常罕見,因此它們與人類相遇的機率很低,而且種群較小,也可能攜帶較少的寄生蟲。

二、由於人類的捕獵、貿易和自然棲息地被人類占領而導致種群規模縮小的受威脅物種,其人畜共患病病毒的數量是因其他原因而受到威脅物種的兩倍多。

圖片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該研究稱,由於參與這些活動的野生動物和人類之間的密切接觸,像狩獵、貿易等對野生動物的利用可能增加了病毒擴散的機會。

普渡大學病毒學教授Suresh Mittal博士說:「社會對氣候變化和野生動物的作用缺乏認識,使這個問題成倍增加。野生動物由於缺乏棲息地和食物而瀕臨滅絕,導致人類接觸野生動物的機會增加。」他未參與這項研究。

Gillespie說,由於缺乏關於近90%的野生哺乳動物是否存在人畜共患病病毒的現有數據,造成了結果的巨大不確定性。

他補充說:「需要對動物和人類病原體以及自然和人類系統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觀察研究。」

人畜共患病史

在歷史上,已經有幾個人畜共患病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案例,包括蝙蝠傳播的尼帕(Nipah)病毒和黑猩猩被屠殺引發的愛滋病危機。還有2003年菊頭蝠傳播的SARS,以及野生獼猴攜帶的B型皰疹病毒(McHV-1)。

圖片來源:WHO

當然,新冠病毒可能來自蝙蝠,也可能來自一種未知的病毒,這種病毒被認為在人類中低水平傳播多年後才具有嚴重的傳染性。

然而,人畜共患病並不總是以暴發的形式出現。有些感染率很低,不易被發現,而另一些可能已經變得很嚴重。

結果的嚴重性取決於病毒的特性,包括它是否能從動物跳到人類宿主,然後再轉移到另一個人,以及它的感染率和症狀的嚴重程度。

Johnson說:「以前的一些冠狀病毒毒株就是這樣。有些病毒曾擴散到人類,但可能只導致輕微症狀,或是季節性的疾病。

對未來的啟示

Johnson說:「物種的減少是一個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健康問題。但是,作為病毒擴散的潛在原因,這促使我們不得不考慮環境變化及其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她補充說:「我們需要開始考慮環境健康與人類健康了。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流行病的肆虐,如果我們對野生動物的活動考慮不周,沒有儘量減少與它們的接觸,那麼我們就處於危險之中。就像當前疫情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

Gillespie說:「通常,大規模土地開發的商業活動會產生巨大的成本,而成本效益分析並沒有考慮這些因素,因為這些成本不是由那些獲利的人承擔的。三個月前,新冠病毒對我們來說還不是一個緊迫的問題,人們並沒有感覺到威脅。而現在,這場大流行正嚴重影響著經濟、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等。」

他補充說:「現在情況緊急,人們感覺到了自身的脆弱。正是在這樣的時刻,真正的改變才可能發生。關鍵是確保這場危機能夠促進社會和環境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強化根深蒂固的非理性。」

參考文獻:

Global shifts in mammalian population trends reveal key predictors of virus spillover risk

DOI:10.1098/rspb.2019.2736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公眾號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承辦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pYpW3EBrZ4kL1ViFE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