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兒童節,你家的孩子過得開心嗎?#六一兒童節#
中午,我去超市買東西,看到一對母子上演了一場「對決」。
這是一個大約七八歲的男孩,正纏著媽媽要一套手槍玩具,胖嘟嘟的臉上寫滿憤怒,在大家的注視下,肆無忌憚地要挾媽媽,一張大嘴,眼睛裡就擠出兩行淚。
媽媽站在旁邊,憤怒地邊指責,邊拉著他走。
很明顯,這是一個為孩子過節的媽媽,家裡有無數套手槍玩具,不想再買了,可執拗的兒子說啥也不肯走。
這種情況太常見了,天下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如何才是正確高效的愛和陪伴呢?
陪他寫作業,逼他上輔導班、考名校,給他買玩具、甚至滿足他的物質需求,就是愛嗎?
是的,這是愛,這是大多數家庭都認為的愛。
藏傳佛教高僧希阿榮博堪布的著作《透過佛法看世界》中,有一篇題為《培養孩子快樂的能力》的文章,上面寫道:「關於教育孩子,有一些問題要去探索、要去回答。首先,我們的孩子到底缺少的是什麼?其次,我們希望孩子快樂,而快樂的基礎又來自於何處?最後,如果真的要尋找問題的根源,它又在哪裡?」
你有沒有考慮過,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呢?是真實的陪伴和理解。
如果讓我找出一件事情,來讓孩子感受到陪伴和理解,那就選「遊戲」。
願意陪孩子玩遊戲的家庭,一定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家庭。
遊戲是什麼遊戲是兒童的主導活動,能培養兒童高尚的情操,引導兒童認識客觀世界,促進兒童身心的發展,是對兒童進行全面教育的有力手段。
這不是我們日常說的「玩」,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就是從遊戲中獲得的。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遊戲是發展人我關係上最重要的方式,幼兒便是在遊戲中發展出對社會常規的認識。
遊戲階段理論中遊戲的發展與兒童的認知發展相一致的。不同遊戲階段代表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水平,提出三種階段的遊戲理論。
第一個階段,練習,是兒童產生最早的一種遊戲形式,兒童通過自己的身體作為遊戲的中心,逐漸地會擺弄與操作具體物體,探索新的動作,從而使自身獲得發展。比如扔掉玩具再撿起。
第二個階段,象徵,兒童把一種東西當作另一種東西來使用。比如過家家時用一塊布來代替娃娃的衣服。
第三個階段,規則,是以規則為中心,擺脫了具體情節,用規則組織遊戲,比如下棋。
遊戲有什麼作用遊戲有利於發展兒童認知能力。遊戲的過程,是孩子認識世界、探索自我的過程,對身體的控制也在不斷加強。遊戲過程中豐富的語言、音樂、動作,對孩子大腦發育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遊戲有利於兒童社會行為的產生。馬斯洛認為:「當兒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兒童就渴望自己有所歸屬,成為團體中的一員,渴望在團體中與他人間建立深厚的感情。」遊戲一般都需要大家共同合作才能進行,這對幼兒具有很大的誘惑力,為了參加遊戲必須相互協調、合作,學會自己解決人際矛盾,學會理解和照顧他人、平等待人等。
遊戲有利於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遊戲都是具有競爭性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滿足感,會增加了自信心;失敗以後的挫折感也會幫助他進行自我分析,克服弱點,培養抗挫折意識。
提高陪娃效率的遊戲有哪些在這裡提供兒童遊戲的4種類型,適合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來玩。
1、想像遊戲:用道具來代表真實物品、模仿某個人物、想像遊戲場景和詢問奇怪問題,都是想像類遊戲,這類遊戲可以幫助孩子鍛鍊抽象思維,增加感受的細膩性。比如角色扮演、過家家等。
2、構建遊戲:幫助孩子利用各種材料,比如積木,積塑,金屬結構材料,沙,雪等,進行各種建築和構造活動,反映現實生活,這類遊戲可以直接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3、體育遊戲:把體育運動加入遊戲的因素,會讓孩子們愛不釋手,除了一些常見的體育運動,還可以把其他優秀的場景搬到戶外,在更加廣闊的場景下進行。
以上就是關於遊戲的內容,想要高效陪娃,就扔下手機,陪孩子一起做遊戲吧!
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要說的,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