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皇帝,正常情況下,在王朝的開國初期,基本上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叛亂和農民起義,這主要是因為經歷過王朝的更迭,老百姓急需休養生息,討厭戰爭。
而開國皇帝一般情況下也都算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懂得這個道理。忽必烈雖然好戰,不斷的發動對外戰爭,同時到了後期也重用奸臣,使得朝政混亂,但整體上忽必烈並不算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
然而在忽必烈統治期間,卻爆發了李璮叛亂,雖然沒有成功,但對忽必烈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此後忽必烈開始不太信任漢人,加劇了民族矛盾。
李璮是金末山東軍閥李全之子,不過也有說法認為他只不過是李全的養子。李璮的實力完全是接盤了自己的父親,否則他是沒有能力與忽必烈一戰的。李全是金朝的紅襖軍首領,他出身綠林,抗過金,歸過宋。在蒙古入侵金國的過程中,他趁機崛起,不過最終投降了蒙古。
那麼既然李全早已投靠了蒙古,為何在忽必烈統治時期,他的兒子李璮要叛亂呢?
關於李璮為何叛變蒙古,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說法。不過普遍認為他還是有著自己的民族情結,不可能心甘情願的為忽必烈賣命。
與此同時,李璮畢竟是個軍閥,他的手裡有軍隊,忽必烈也不可能真心的信任他,所以兩人可以說是貌合心不和,在這種情況下,李璮也只好放手一搏了,不然他的結局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李檀雖然表面上是歸順了蒙古,但是傭兵自重根本就不聽蒙古方面的指揮,在忽必烈上位以後,他甚至連賦稅都不交,還暗中招兵買馬,想要造反 。
不過忽必烈對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忽必烈的事情太多,實在是顧不上他,根本沒有騰出手來對付他,所以只能對李檀一再忍讓。
後來在忽必烈征討他弟弟的時候,李檀也正式的造反了,可見他還是有些頭腦的,不過雙方的實力差距實在是太大了,金國和南宋都不是對手,他就更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