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現代課程網「新教學支持系統」聯盟校在實施新教學的實踐活動中,在「新教學支持系統」專家的指導下,不斷生成了一批更加適合本地學情的優秀的大單元教學設計,真正將「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的教學理念落實到一線課堂教學當中。
現代課程網將持續分享來自於新教學支持系統聯盟校實踐過程中生成的優秀教學設計案例,為廣大教師在落實新課標、開展新教學的課堂實踐中提供更多優秀新教學設計參考範例。
今天分享的是「新教學支持系統」聯盟校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高中生物教研組林昭汝、黃群曉、鄭善真和陶思丹老師的集體設計,並在「新教學」教師研修實踐活動第二期(溫州站)上進行了分享。
新教學支持系統生物學科核心專家、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青年教師、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教練朱嘉晨老師專門對這一教學設計進行了點評和指導:
「本設計的一大亮點是統一了教學目標、學習過程和評價方案,有效落實教學評一致性,設計的評價問題串邏輯緊密,難易梯度設計合理,與教學目標相匹配,可以很好地對目標的達成度進行檢測。」
高一生物大單元教學設計
細胞的分子組成
一、單元劃分依據
根據《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圍繞重要概念「細胞由多種多樣的分子組成,包括水、無機鹽、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等,其中蛋白質和核酸是兩類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組織單元「細胞的分子組成」,該單位內容為必修一第一章。
本單元主要圍繞「生物體是由哪些物質構成的」這一中心問題展開。學生對自然界中的生命由物質組成有基本的認識,但是對於無機環境和生物物質組成的關係,以及構成生物體的物質種類及特點,特別是大分子物質的特點並不清楚。同時本單元是學生剛開始接觸高中生物的內容。
因此,通過各類生活化的問題,藉助驗證實驗、學生實驗、文本閱讀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分析討論—歸納總結」的過程,幫助學生在初步獲取的信息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理性思考理解生物的物質組成,及各類化合物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之間的聯繫,並能運用這些觀念分析和解釋特定情境中的生命現象,關注適量化合物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踐行健康的生活計劃。
根據以上分析繪製本單元的概念圖框架如下圖所示: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構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理解各種化合物在生命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這些物質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聯,逐步形成生物是由物質構成的生命觀念。
2.通過運用構成生物體的各種物質的結構與功能的事實和證據,歸納、概括和闡釋構成生物體的各種物質的特徵、作用特點等;能夠在面對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時,運用歸納、演繹、推理等科學思維解釋問題、論證自我。
3.通過所學的構成生物體各類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的知識,發現自己和他人生活方式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訂並踐行健康的生活計劃,養成熱愛生活,關注熱點的社會責任。
三、評價方案
四、評價工具
(1)預評估測試卷
情境:葡萄曬乾後,變成美味的葡萄乾,重量會減少很多。葡萄燃燒後,只會剩下一點點灰燼。
問題1:為什麼葡萄乾比新鮮的葡萄儲存更久?嘗試從新陳代謝的角度進行分析。
問題2:葡萄燒盡後留下的灰燼在農作物生產方面有什麼作用嗎?
問題3:葡萄吃起來很甜,裡面含有什麼成分?這些成分有什麼作用?
(2)課後測試題
1.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半合成頭孢類抗生素是以7-氨基頭孢烷酸(7-ACA)為原料生產的,而7-ACA既可通過無機催化反應又可通過酶催化反應由頭孢菌素C獲得,其反應式如圖所示。
a.寫出含有與圖中虛線方框所示結構相同的生物大分子物質名稱。
b.7-ACA與構成人體的胺基酸相比有什麼異同?
C.催化頭孢菌素C水解的酶與催化其合成的酶如果胺基酸的數目相同,其結構和功能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五、教學過程
專家點評
點評專家:朱嘉晨
本單元教學設計圍繞細胞中的分子組成,創設了一個「夏季葡萄豐收」的大情境統領本單元。該情境貼近學生的個人生活,同時涵蓋本單元所有知識內容,情境創設合理。但在「認識生命的物質性」環節的設計跳出了情境,而是選擇了比較地殼與細胞的元素對比,這裡可以改成葡萄細胞和「葡萄模型」的元素比較,更貼合情境。
本設計的一大亮點是統一了教學目標、學習過程和評價方案,有效落實教學評一致性,設計的評價問題串邏輯緊密,難易梯度設計合理,與教學目標相匹配,可以很好地對目標的達成度進行檢測。
但本單元的評價方式稍顯單一,均以課堂觀察問答為主,有效性不高且覆蓋學生的面不廣。若能運用平板等移動終端,學生將各自的作答提交到教師端,就能提高評價的效度,並能保存數據在雲端形成學生學習檔案。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安排了足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弱化教師主導的講知識、寫重點、看資料,強化學生主導的做活動、想問題、悟觀念。
當然,由於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教師在單元設計時最好在設計時就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做好引導、矯正和評價的相應準備,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增設一欄並隨著多次的教學實踐不斷更新完善。
新課程系列 高一生物必修
《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 生物 學與教指南 必修一》共2冊,《教學指南 必修一》1冊,《學習指南 必修一》1冊。《教學指南》供高中教師使用,《學習指南》供學生使用。二者一體化設計,相互照應,同步使用。
新課程資源系列 生物編委會
- 顧 問:張民生 朱慕菊
- 主 任:崔允漷 陸志平
- 副主任:楊向東 張鐵道 劉紅雲 楊曉哲
- 主 編:張治
新課程資源系列3大理念
1.素養為本的單元設計
改變以教授知識點為立場的教學設計範式,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綱,尊重學科邏輯體系,不羅列、照搬知識點,而是基於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充分考慮大觀念和關鍵能力,在規定的課時內,選擇或設計主題,組織教學內容,強調教學過程關鍵環節,明確評價目標與方法,形成教學單元。同時為在真實情境中面對真實任務或挑戰,促進教師教學,引領學生學會學習,提供支持。
2.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
以學生的學習主線,以大任務、大主題實現單元設計。創設真實合理的學習情境,突出項目學習和問題解決方案,設計靈活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習成為質疑和反思、交流和討論、探究和創造的過程。學生學習不再是被動接受和機械訓練。
3.線上線下的智能系統
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的優勢,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工具和學習支架、富媒體學習資源、功能強大的交互式學習平台,推進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混合學習,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嵌入式評價和階段性評價,全面、精準、及時地促進教和學的變革。
點擊「閱讀原文」,歡迎訂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aJmaW4BMH2_cNUgJn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