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多寶地,最美是鄒江。奎婁胃卯,角亢氐房,蒼芎有八星佑我;鄒江之水,東流西往,水潤之而萬物昌。遠古洪荒,天生神蚌。東南鄒江環抱,西北泓泉以涵。上天造就,船形之山,欲乘長風以破千層之浪,聳蛤蟆侖而揚萬里之帆。鴻蒙初開,清升濁降,山雄水媚之處,即是吾之家鄉。
鄒水靈兮,人文生光。人以鄒姓,地以鄒名。十五世紀,有尚春公入住於斯,今油榨場乃發祥之地。尚生七子,逾之七世,枝繁葉茂,有玉欽公,遷鄒家灣。於斯則登臨神造之巨輪——船形山,而揚帆起航。故老曾傳,玉欽公者,秉性聰穎勤勞,尤善誠信經營,有古范蠡之風。墾良田,辟沃土,攔河築壩,渠溝縱橫。修路橋,興學堂,大施公益,廣聚人緣。綠野走銀蛇,山川橫玉帶。遍種稻麥,廣植桑麻。不覺之間,遂聚家資豐厚,良田千畝。起造置業,皆有高人指引。財興人旺,廣置家園。樓台亭閣,錯落有致;鳥驚庭樹,影度迴廊。碧綠迷朦煙樹里,蛙鼓聲聲讀書郎,實乃鐘鳴鼎色之家,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
自此以來,有再唐公,聰明卓越,工於文章,精習刑名,歷州縣之通判,為各官所器重。有馥芝公,性情瀟洒,好讀書文,過目成誦,終身弗忘;篤信儒術,不惑釋老之說;每論歷朝得失、地誌輿圖,娓娓清談,了如指掌。有魯芹公,師從紹陶、星皆,業從龍公錫慶、左公宗棠,文治武功,官居六品。
時至民國,有伯麒公,居蚌形山之畔,兩河交匯之濱。課耕課讀,忠厚傳家。克勤克儉,集腋成裘。天黑之後,無論男女,不准出門。男人讀書,女人漿洗,未有閒暇。家資豐厚,戒律森嚴。高樓大馬,庭院深深。然則倚山臨水,鍾靈毓秀。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河邊淡淡風。
先祖仁里德盛,後輩福澤綿長。
鄒水秀兮,地發千祥。人因地而才俊出,地因人而美名揚。山水看似無奇,然則人多俊彥。武將不失儒雅,文官略帶粗獷。鄒子喬者,與共和國元勛葉劍英同仇敵愾,馳騁千里太行,血刃倭寇無數。鄒公滋三,主政新化二區,轄今新化縣之河東,及冷水江礦山渣渡,漣源之伏口湄江古塘,區域人口近百萬;勤政廉政,戒賭毒,懲邪惡,重民生,一方平安,政通人和,今猶哲嗣英姿不俗。鄒厚吾者,師級官階,揮師北伐,戰功顯著。鄒公耀林,文武兼備,曾供職於南昌警衛司令部。鄒上珍君,國立師範學院之驕子,鄒家橋開闢鴻蒙以來第一大學者。鄒會佳君,中國科技大學首屆弟子,曾就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研究院,堪為人中龍鳳。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此先賢之大略也。然則後浪推前浪,今人勝古人。鄒謀佳公,一門俊彥,生前傾心為民之形象光彩照人,如今仍好評如潮,餘輝燦爛!其子奇志先生,自幼聰慧,勤勉刻苦,官居師職,銜至大校,與當朝宰相同框,實乃家鄉之榮光!睦如先生,余之良師益友,集才子佳人於一家;聰穎過人,神仙手眼,菩薩心腸;在任上是頂樑柱,本可頤享天年,但為百姓之健康仍勞作不休。其子欣昂,浙大之高材生,攜筆從戎,如父強於父,前程無量。好友子均,一門忠良;父子四人,有其三而戍邊衛國,馳騁沙場;兄弟三人,皆為領導,傳為美讀。表侄仲時,聰明勤奮,超乎常人,寒窗高中軍事學府,軍旅再建驕人功勳,乃槍桿子陣營中難得的筆桿子,曾任縣團級主要領導主政英德,年輕儒雅,銜至上校,當代年輕人之楷模。政界群星璀璨,商界業績輝煌。樹榮、建軍等諸先生皆創業精英,以其聰明睿智,泛舟商海,已然富甲一方;熱心公益,潤澤鄉邦。尤其是樹榮先生,對全鎮第一條村級水泥路之建設傾注大愛,以拳拳愛心詮釋「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於世者為榮」的聖賢古訓。
我之家鄉,人傑地靈,才俊輩出。劉、楊、廖諸姓氏兄弟,亦多俊彥。各行各業,捷報頻傳,業績昭彰。限之篇幅,恕未盡述。
鄒水媚兮,和諧之邦。鄒江橋者,鄒姓世居。陳、劉、楊、廖亦世居之族。孰居先後,筆者孤陋寡聞,未能考證。予曾聞言:宋時,陳氏、鄒氏同出於江西吉州府之太和,又都遷入新化之橫陽山(現西河鎮),後世居於斯。據鄒姓史料載:玉欽公於1681年後主修鄒江橋。《興儒公家傳》載:「……當新安孔道橋在西南,公厭過往紛擾,移橋上游,改道由蘇家沖繞蚌形山陳氏貨埠東南出茅田坳。」由是觀之,我陳氏先祖,於1681年已形成「貨埠」之規模,故爾入住時間起碼早於1681年也。近百年許,陳鄒二氏曾多次聯姻,喜結秦晉之好。我曾祖父之妹適鄒同星,習之公與我祖父是嫡親老表,我的曾祖母亦系灣里鄒氏。我們和灣里、大坪里的老表們,身體里流淌的熱血,或許還有相同的DNA。就是這兩種優秀基因之組合,難怪乎後輩不俗。陳鄒二氏,即是近親又是近鄰。也和鄒氏與劉、楊、廖多姓氏一樣,共結連理,互幫互助,奏響了一曲多姓氏共生共榮,水乳交融,和諧相處的華美樂章!
鄒水清兮,你我之家。錦繡鄒江,人傑地靈。一泓之綠水橫野,千古之風流遺世。春有百花爭艷,蝶燕紛飛;杏花雨,楊柳風,小橋流水,水墨江南。夏則群峰競秀,一碧萬頃;好鳥鳴,嚶成韻,翠竹蒼松,萬種風情。秋天禾稻飄香,瓜果滿園;浩月千里,了無纖塵;稻菽熟,牛羊肥;丹桂飄香,五穀豐登。冬有瑞雪紛飛,梅迎春到;殺年豬,釀美酒,圍爐夜坐,樂享天倫。於斯美景,天造地設。此間風骨,先祖遺留。
我等生於斯,長於斯,根繫於斯。任你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刻骨銘心,魂牽夢繞者,都是你我共同的家鄉——鄒家橋。
2016年,歲次丙申,我與二位胞弟一起,於舊址結一草廬。自題曰:
古蚌山莊是我家,君有閒時來沏茶。
金色粉牆琉璃瓦,堂前一樹紫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