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火宅單車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
放映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放映時間:9月23日(周四)19:00
地點:上海普陀大光明影城
主持人:藤井樹
嘉賓:蔣為民(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執行院長)
四代作家接力表達
民族心事娓娓道來
對於那些對中國當代文學如數家珍的觀眾來說,《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可謂是滿足了他們的趣味和期待。
那些我們在中學課本上認識的作家,如今,以真人口述、訪談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是一種與書本文字截然不同的鮮活感覺。
梁鴻是「細膩」,她講述的家庭部分令人動情;賈平凹是「平靜如水」,但他的講述卻「像史詩一般,萬馬奔騰」;而余華像一個脫口秀明星,風趣幽默、舉重若輕,是影片的笑點擔當。
余華說他小時候看見大海是黃色的,課本上卻說是藍色的,所以他夢想能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地方。
賈樟柯便以此作為影片的名字,「一直」代表歷經挫折,「游」代表持之以恆,「海水變藍」代表更加美好的理想社會。
影片通過四代作家的接力表達,將一個民族的心事娓娓道來。
直擊觀影現場
【藤井樹】
01.我們失去了什麼?
我是第一次看,我的感受是,哇,這裡面出現了好多人臉。而且這些臉和我們通常在敘事電影中見到的演員的臉不一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臉是很蒼老的,不加修飾的,中國老年人的面孔。
當然也有年輕人的臉,最後那個河南出生北京長大的,十四歲男孩,他已經忘了鄉音了。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我的小孩也是上海人,他只是聽得懂上海話。我們的下一代,鄉音不再。但第一個章節里那個賈家莊的老人,他滿口鄉音,甚至幾乎很難聽懂他在說什麼。
這就是一個對仗,一個對比。所以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影片就是在講,共和國的七十年里,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傳承了什麼?我們失去了什麼?
02.從私體驗開始
影片還有一個獨特的視角。紀錄片,當然不是漫無目的的,它的畫面聲音也是精心挑選過的。
賈導找的都是各個年代的大作家,但沒有一個字在講他們的文學作品寫得有多麼深刻、多麼宏大。所有人都在講個人的、家族的私體驗。而這些私體驗,你是可以在其中找到你的坐標的。
賈導其實是用這四個作家的生命體驗、他們的個人史和家族史,來串聯起整個共和國七十年的精神變遷史。
影片也在去文學性,去精英化。賈平凹講了當年他父親因為成分問題連累了他做任何事情,余華講他小鎮青年的文學夢是從海投稿子開始的,梁鴻講的是她與家庭的隱秘往事。這些完全都是普通個體的經歷和命運。
03.拍攝空間的考量
另外我注意到,影片對拍攝空間的選擇依然是圍繞著它的主題進行的。
相對來說,賈平凹的空間是比較乾淨的,余華則置身於一個車流穿梭的小破飯店,而梁紅在一個小縫紉廠里。這些空間,以及空間感,我相信賈導有他的考量,或許其中有某些隱秘的聯繫。
另外有個題外話,我覺得余華不去上吐槽大會真是太可惜了!
我至今依然記得余華在某個電影節上講過一段話,把全場樂的!他說,「我一開始覺得張藝謀太厲害了!拍《活著》的時候,他信誓旦旦地和我說,哪些地方必須改,你要是不改,通不過審查。那我肯定改啊!結果沒想到,我照他所有意見改完之後,依然沒有通過。從此之後我不再欽佩張藝謀,我只欽佩電影審查。」
【蔣為民】
01.沒有夢境,全是現實
我看了三遍了。第一遍看,我覺得我也能拍。因為我以前是在電視台做紀錄片的,這不就是採訪加空鏡頭嘛。
看了兩遍以後,我覺得不太對了。我發現這個影片不是說去完成這些畫面就可以了,它不是要觀眾沉浸在影像營造的夢境中。沒有夢境,全是現實,是對這段七十年歷史的思考、觀察和提煉。
影片的拍攝背景原是建國七十周年的獻禮。2019年4月份,賈導就已經在構思要拍一個什麼樣的電影去完成這個任務。我那時候就在觀察,像他這樣的一個作家導演,他會如何完成這樣一個使命呢?
今天我看到這個片子覺得很感動。我覺得賈導是站在未來的眼光來凝視這段與我們休戚相關的歷史。一個精神史的新中國,或者說,一部新中國的精神史。 作為共和國的人民,我們會在七十年的歷史中,找到不同時期的共鳴點。每出現一個年份,就會想起那個時候,我們自己在做什麼。
02.選擇與時代最貼合的作家
影片一開始叫「一個村莊的文學」,我當時挺擔心。在中國,一個藝術家要去拍一批作家,而且這批作家又都是和共和國歷史相關的,我的直覺告訴我這很敏感。
當然,今天我們看到的片子是迴避了很多東西的,但一方面,它又用其它信息補充了歷史。所以我也在思考,他選的這四個作家,既作為客體被講述,又作為主體來敘述,真是非常精妙的設計。
馬烽是解放初期的一個作家,接著就是50年代生的賈平凹,60年代生的余華,以及70年代生的梁鴻。四個作家,串聯起了整個共和國的歷史。
為什麼沒有莫言?為什麼沒有蘇童?他們也都是那個時代里非常有名的作家呀。我想是因為,他選擇的是和這個共和國歷史最有貼合力的,最有代表性的人。這些作家雖然是歷史的記錄者,但也都是一些普通人。
03.心靈的講述
觀看的過程中,我總是會忘記我是在看一段歷史,仿佛只是在感受人和人之間的心靈溝通。
余華寫了很多苦難,但余華本人卻擁有少年般的生命力。一般,作家就是因為不善言辭才會用筆去書寫,但余華的口頭表達和文風截然不同。他很真實,包括他有時展現出的小小的虛榮心,也是很坦誠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梁鴻的講述也很觸動我。雖然她已經是一個光鮮的女教授,但她的內心也一直有一道隱秘的陰影,她沒有辦法正常地談論她的母親。但因為被不斷提及,所以她也只能不斷去回溯痛苦的內心往事。
我們這一代人確實在情感表達上非常含蓄。就像我和我媽之間,雖然我認為她很好,她也覺得我是她的自豪,但內心深處,我依然認為我和她沒有和解,我們兩代人之間的理解遠沒有達到梁鴻和她父親之間的深度。
04.這部電影像賈樟柯這個人
如果說賈樟柯的影像,畫面和用光是電影級的,那麼我認為這次的聲音設計是史詩級的。聲音的信息量豐富,而且有情感力量,很多情感是被聲音帶動起來的。
另外,十八個標題,第一章節的標題是「吃飯」,第二個是「戀愛」。食色性也,老百姓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從這裡開始,從個人的成長,到新中國的成長,這樣一條時空線,慢慢蓄勢。
相對應的鏡頭細節也很厲害。一開始的有一片麥田,是青色的,到了後面,麥田已經慢慢變成黃色,是收穫的季節。
所以,這部影片就像裡邊所念的那些詩句,每一個字都很樸實。但是放在一起時,它就是有詩意的。
這部電影有點像賈導這個人。他站在我面前時,我覺得他真的好普通,沒有一點光環。但去看他的作品,就會感受到非常強大的力量。
【現場觀眾】
【六零後觀眾代表】
我一開始也覺得這片子不難拍,我是一個副教授,做過口述史,採訪過很多人。但很快也發現不是這樣。
這個影片帶給我太多感觸,尤其是一代人與一代人的不同。我父母其實住在最好的養老院,我們會覺得這個錢就是要花的,但他們還是不捨得。
【七零後觀眾代表】
余華說他在牙科的小窗子看著外面的人聲喧鬧,他說,難道我要在這個小鎮待一輩子嗎?
我的家鄉也是在一個四線城市,當時我也是在家鄉的陽台看夜景,我也問自己,我難道要在這個小城市待一輩子嗎?現在,我來上海已經幾十年了。
當你年輕的時候,極力地想往外面走。我出來以後,家鄉物是人非,我回去也未必能找到當初的記憶。但不管我走多遠,鄉愁都已融入我的血液。
過去我理解的鄉愁是余光中的那個鄉愁,字面上的鄉愁,二十多年後我理解了。我覺得四個作家其實就是在講述鄉愁。
【八零後觀眾代表】
賈樟柯是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導演,他明顯是在通過這幾個作家表達每個年代的悲哀和精神鴻溝,以及這種鴻溝的不斷擴散和延續。
因為作家是最具時代性的記錄者,每一個作家都代表了一個時代,並且他會去記錄這個時代。從馬烽、賈平凹、余華到梁鴻,沒有一個人不是悲哀的,並且他們都有巨大的精神鴻溝。比如梁鴻和她的父親,比如余華也很隱晦地表達了某種特殊待遇。
我想,對於導演和這些作家來說,這是痛苦的。他們在不斷地強調鄉愁,在談鄉村的力量和它的初始感,但緊接著的鏡頭,就是一群低頭族,他們看著手機上各種娛樂節目。
鴻溝在不斷延續和擴大,並且已經不是主觀意識,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的,賈導,你也追不回來了。
還有一個細節是特別棒的,就是讓文學巨匠講自己的百姓生活,讓普通百姓來念詩詞文章,這種反差的儀式感。
【九零後觀眾代表】
我在這部影片里看到了時代的印記。比起在現實中抗爭的前輩們,九零後的我們更多是活躍於社交網絡,我們不會在現實里舉手。
【台灣觀眾】
我印象很深的,是余華講他小時候在海里游泳,遇到海流,如何掙扎都沒用,只能順著流,最後流到岸上,再慢慢走回家。
我覺得這故事特別有深意,特別美。雖然我不是成長於大陸,但這些情感是相通的,台灣早期也是苦過來的。
【部分觀眾真實反饋】
特別鳴謝:上海大光明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