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耕地總量連續三年實現凈增加,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取得成效

2024-06-25   新京報

人多地少是我國基本國情。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支撐更高質量的發展,始終是自然資源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2024年6月25日是第34個全國土地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我國耕地總量已連續第三年實現凈增加。

據介紹,目前全國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取得明顯成效,建設用地總量管控、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等工作進展順利。全國土地日之際,新京報記者來到湖南長沙,探訪了當地節約集約用地和全域土地綜合治理成效經驗。

截至去年底,我國1304個試點實現新增耕地47萬畝

土地整治一直是「千萬工程」疊代升級的重要平台和抓手,系統解決了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地從哪裡出的問題。2019年,自然資源部印發《自然資源部關於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啟動試點工作。

該通知針對農村地區國土空間存在的鄉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質量退化等問題,以科學合理規劃為前提,綜合運用占補平衡、增減掛鉤等政策工具,統籌實施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歷史文化保護等工作,來優化農村地區國土空間布局。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副司長李建中告訴記者,試點開展以來,自然資源部共支撐25個省區市實施了356個以鄉鎮為單元的試點,還支持了浙江寧波、廣州從化、福建泉州、廣西崇愛高速公路沿線和浙江跨鄉鎮等不同尺度試點56個片區。此外,各地還自行開展了892個以鄉鎮為單元的試點。

數據表明,至2023年底,全國1304個試點累計投入資金4488億元,共完成綜合整治378萬畝,實現新增耕地47萬畝、減少建設用地12萬畝,在組織模式、規劃銜接、實施管理、驗收與後期管護、資金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廣、可複製的寶貴經驗。

「從成效來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在『保護農耕肌理,留住鄉韻鄉愁;釋放發展空間,助力鄉村振興;修復生態基底,提升人居環境;深化制度改革,共享土地紅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自然資源領域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平台。」李建中說。

自2012以來,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約45%

記者了解到,自2012年以來,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約45%。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簡稱「地耗」,簡單說,就是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消耗的土地資源。這個指標的下降,意味著土地的含金量更高了。

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在北京等15個省(市)、43個城市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從規劃統籌、收儲支撐、政策激勵、基礎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政策,累計認定低效用地169.55萬畝,啟動實施再開發136.15萬畝。

同時,隨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的進一步深化,2023年入市719宗、面積1.31萬畝,在帶動產業投資規模、提供就業崗位、增加人民群眾工資性收入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今年,全國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指數(2023)藍皮書公開出版。藍皮書彙集了湖南、安徽、上海、山東等地方在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方面的典型經驗。綜合指數結果顯示,全國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指數逐年提高,2022年為106.02,較上年提高3.4%,全國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穩步提升。

另外,建設用地對經濟的承載能力也進一步提高。據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院長馮文利介紹,2022年,全國城鄉建設用地人口密度較上年下降18人/平方千米,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地均地區生產總值較上年分別增加5.47萬元/公頃、5.99萬元/公頃。

馮文利提到,從指數分析,新增用地供應管理效能也有了整體提升。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經濟區域綜合指數較基期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別增加了3.96、15.45、5.15、3.12。同時東部、中部地區差距逐年縮小。

探訪長沙

廢棄礦坑成樂園,5G智能產業園用技術換空間

炎炎夏日,長沙市民無法拒絕一個架立在百米礦坑之上的冰雪世界。6月24日,記者看到,在湖南這處冰雪世界中,綿密的積雪,10餘條娛雪滑道,8000平方米的雪場,讓一個南方人不用去哈爾濱也能體驗冰雪快樂。在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的溫度常年維持在-5℃。

廢棄礦坑工業遺址蝶變為歡樂水寨與歡樂雪域。 受訪者供圖

礦坑生態修複利用工程的「冰雪世界」位於湘江歡樂城內。此地在湖南湘江新區坪塘街道,該地舊址為坪塘老工業基地,曾聚集著眾多水泥、化工、建材等污染產業。1954年到2010年期間,這片土地因為長期的無序開採和粗放式發展,永久留下了一處長440米、寬約350米、深約100米的巨型深坑,成為了一個寸草不生、污水橫流的地表「瘡疤」。

2008年,當地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將項目所在的大王山片區定性為國際水平的旅遊度假區、山水洲融合的綠色新城。兩年後,總投資約120億元,占地面積1.6平方公里,建築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的湘江歡樂城正式開園。廢棄礦坑這一工業遺址蝶變為活力四射的體驗式「兩型」旅遊度假區,園區涵蓋雪域、水寨、海洋公園、購物、酒店等多種文旅業態。

湘江新區宣傳工作部新聞處處長李波介紹,湘江歡樂城項目的建設,通過對廢棄礦坑的巧妙治理,每年可減少向湘江排放廢水約128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8875噸、氮氧化物696噸、粉塵2005噸、傾倒丟棄廢物35噸,從根本上消除了影響區域環境安全和全長沙市飲用水安全的污染源問題。截至目前,湘江歡樂城各組成項目已陸續開業,預計從2024年起,每年將接待遊客300萬人次,年營收超4.5億元。

長沙市望城區5G智能終端產業園廠房實景圖。 受訪者供圖

近三年以來,在長沙市望城區,一個5G智能終端產業園已經簽約入駐了不少智能終端產業,拉動社會投資逾50億元。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土辦主任萬昊說,全面投運後可實現年產值約200億元以上、稅收約4億元以上,提供就業崗位1萬個以上,年租金收益約1.8億元以上。

據介紹,項目中的標準廠房採用「大承重、大間距、大跨度」的改進型設計方案,充分滿足不同企業生產需求。通過創建「設備預安裝、土地臨永結合」的建設模式,縮短項目建設周期。比如在房屋機電設施裝修環節,把相關設備在出廠前便組裝完畢,運送到工地可直接安裝等。

「通過以上方式不僅較好解決了建設過程中建築原材料壓占土地、多占土地問題,而且相較同體量項目工期縮短至少半年以上,加速項目投產,實現以管理技術換用地時間、產出效益,間接實現土地節約集約。」萬昊告訴記者。

此外,園區還立足「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原則,設計了5G覆蓋、Wifi無線覆蓋、無線視頻監控、電子巡查、智能尋車、智能機器人、智慧樓宇等多項智慧創新元素,實現了信息管理、信息採集發布、智能監控、人臉識別、數據交換、自動物流配送等應用系統的服務功能,大大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運行效率,縮減時間成本,減少了傳統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正常運轉所需的配套用地空間。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張牽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