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穩經濟,財政政策發力空間幾何?

2022-05-18     人大重陽

原標題:朱青:穩經濟,財政政策發力空間幾何?

朱青,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人大財稅研究所首席教授。

2022年4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明確要求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5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要進一步運用多種政策工具,以保基本民生、穩增長、促消費。目前,我國正經歷奧密克戎疫情,疊加減稅降費政策,財政支出壓力較大。特別國債相比一般國債發行時間更為靈活。通過增發新一輪特別國債來實現財政擴容的呼聲再起。就目前我國財政、貨幣政策發力空間還有多大,有什麼可能的財政貨幣政策工具可以應用?朱青教授提出了如下觀點。

我國目前的財政貨幣政策有必要發力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今年的經濟形勢將面臨「三重壓力」。而最近李克強總理召開的國常會等多次會議上也都強調,受新一輪疫情和國際形勢變化的「超預期」影響,我國經濟的新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當前的經濟形勢已經十分嚴峻。因此,國家必須出台一些去年年底做計劃時沒有考慮到的財政貨幣政策,用以穩住經濟大盤。而對於發力的著眼點,受國際形勢的影響,未來的出口形勢可能還會繼續惡化;居民收入水平受疫情的影響一直較低,消費也因此保持低迷;穩經濟大盤的重任恐怕還要落在投資的身上。實際上,今年4月29日的政治局會議也已經提出「要全力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

投資面臨的兩大問題

一是,是否有足夠多的基建項目供「有效投資」;二是,投資資金的來源。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明確提出可以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所以,第一個問題目前似乎已不是問題。目前主要的問題是,投資資金應該來源於財政還是銀行。回顧歷史,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四萬億」計劃主要由銀行體系出資,但實踐證明此舉容易導致通貨膨脹。例如,2009年M2的增速超過了28%,直接導致2010年和2011年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3.3%和5.4%。以史為鑑,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果今年還要通過基建投資拉動經濟,由銀行體系進行資金支持是否有重蹈覆轍的風險?對於通脹控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承諾通貨膨脹率不超過3%,而明年從政治穩定的角度考慮,通貨膨脹率上限也不可能定得過高,所以要搞基建恐怕必須財政拿錢。從財政的「四本預算」來看,一般預算主要是「吃飯財政」,資金量來看不足以支持基本建設投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盤子只有五千多億元,根本不能支撐大規模的基本建設;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儘管有一些結餘,但要專款專用;所以最後的落腳點還是政府性基金預算,即發行專項債為基本建設籌集資金。今年政府性基金預算計劃發行3.65萬億的專項債,發行規模與去年持平,但考慮到去年有大約1.2萬億的專項債收入沒有形成實物工作量,這兩部分加到一起今年大約會有5萬億的專項債資金可用於基本建設,約占去年基建投資規模的35%。今年各方面不利因素「超預期」,所以如果要努力保既定的經濟增長目標(5.5%),在基建投資方面不下「重手」恐怕是不行的。這就需要在3.65萬億的基礎上增發地方專項債,至於增發的規模還需要有關部門測算確定。

如何刺激消費

去年居民消費的增速已經降到了近期的最低點,而且還看不到大幅度回升的跡象,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收入水平存在制約。2014年以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總體下降,與此同時,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率也從7.5%降為4%。從各國的經驗看,要持續地拉動經濟增長,居民消費不斷增加應當是最主要的動力。但從2015年開始,我國收入分配的基尼係數一反既往下降態勢,出現了反彈走勢,這對擴大居民消費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當前要解決消費的問題,恐怕還得從矯正收入分配入手,當務之急是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購買力水平。這就需要政府出手,通過財政支出向這部分人群轉移收入。政府部門可以考慮通過發放「疫情紓困特別購物券」(有規定的有效期)的方式向城鄉4100萬低保人口轉移一部分收入,這樣既可以增加低收入者的購買力、擴大居民消費,又可以緩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社會問題。該政策作為疫情期間的紓困計劃,可以暫定為一次性發放,以後可以根據疫情的發展再決定是否延續。這筆紓困資金需要政府財政支持,而從目前一般預算安排來看,各方面的資金都十分緊張,政府如果要向低保人口發放購物券就需要增加債務收入。但如果在一般預算增加債務規模,利息支出就會相應增加,而目前各級政府一般預算的利息支出負擔已經比較重(今年中央預算利息支出已占到總支出的17%),所以可以考慮採用2020年的做法,即讓政府性基金預算髮行特別債券籌集資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2f5ff6e2b7af64eadd297607390e6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