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在世界的東方,有著一群龍的傳人,他們真真正正修建了一條「龍」長城是秦始皇一手操辦。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說到長城,我們就不得不提到秦始皇。
秦始皇一統六國完成霸業,要說心性,那可是相當高傲,按理來說面對北方的匈奴侵犯,暴躁的秦始皇不可能忍氣吞聲,可邪門了,此時秦始皇居然認慫,居然會選擇防禦,今天我們將站在歷史的角度上,探討當時實力強大的秦朝為什麼不選擇進攻匈奴而是選擇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修建長城。
長城對中國的意義
長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閃耀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意志和團結,它一直被視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也是代表著中國的國家象徵。它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築,無論是在歷史還是在現在,長城都承載著榮耀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珍貴財富。
歷史上,長城是中國古代的防禦工事,早在公元前7世紀就已經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龐大的長城系統,連接了中國北方的山脈、沙漠和草原。長城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外族入侵,保衛祖國的領土和邊疆安全。除此之外,長城還是一條重要的文化交通線,與其他文化體系相互滲透和交流,構成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
如今的長城已經成為了中國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從長城的歷史到現代改造,長城都展現出了一種宏偉、精湛和巨大的藝術價值。長城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誌,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氣魄。
長城與秦始皇
千古皇帝秦始皇,曾經睥睨天下不可一世,秦始皇一生都在征服和戰鬥,征服這一詞仿佛就是為其量身定做,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這一理念曾一直被秦始皇效仿。
秦始皇做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高傲和具有野心的君主人物。
但是他的童年並不快樂,相反,十分的悲慘,由於戰亂小時候就被父親拋棄,被別人辱罵是野孩子,這對秦始皇幼小的心靈造成了深深的傷害,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成為人上人,他發誓一定要讓將來自己的國家安穩。
這一目標在秦始皇心裡一待就是一輩子。他在年輕的時候成為了衛將軍,隨後他開始領導大軍征戰六國,最後統一了楚、韓、趙、魏、燕和齊六個小國,建立了秦朝。雖然他曾做過許多世人不能理解的殘暴行為,但他一直堅守著心中的那個大我。
秦始皇在位時期,匈奴是秦國的重要敵人之一。匈奴實力強大一直虎視眈眈,儘管在之前的戰爭中秦國曾經占據上風,但卻從未真正對匈奴實施過有效打擊。一番思索,秦始皇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放棄攻打轉型防禦!
修建長城的原因
1.防止匈奴入侵
為了避免匈奴對中國的入侵,秦始皇下令修建了萬里長城。這條長城是由許多防禦工事和城堡組成的系統。它被視為中國古代防禦體系的傑作之一,有助於保護中國不受外部侵略。
2.海上經濟與北方經濟相對獨立
在秦朝時期,中國的海上經濟和北方的農業經濟相對獨立。海上經濟與西方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據說秦始皇認為向北擴張可能會削弱中國發達的海上經濟,而不如在南方擴張。
3.匈奴的土地環境和玄學因素的影響
匈奴原本生活在草原上,沒有固定的居住地。因此,在戰爭中,中國很難攻下匈奴的土地,同時匈奴也無法給中國造成持久的威脅。另外,據說秦始皇相信「沙漠之行、玄武之術」,即堅信在荒無人煙的沙漠地區隱居可得長生不老之術。為了避免損失神秘力量,他不願攻打匈奴。
4.秦始皇政治考慮
除了玄學因素的影響外,秦始皇還有其他政治因素的考慮。在他統治下,秦國已經向西和南擴張,而向北攻打可能會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國家財政負擔加重,從而影響秦朝的經濟和政治穩定。
修建長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這也是統治者對於邊境地區的控制和管理的一種手段,同時也加強了各地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匈奴的軟實力
秦始皇時期,匈奴是中國北方的威脅之一,但是匈奴很強悍,秦始皇分析利弊才做出防禦的決定。
1匈奴擁有相對統一的政治體系,比較有條理的部族結構,以及穩定的社會組織。匈奴的權力結構分為左右貴族和單于三個級別,單于是匈奴的最高領袖,可以對外統一行使決策權。在匈奴內部,各部族的關係被嚴格約束,單于也能夠通過巧妙的聯姻等手段來維持權力平衡,從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
2匈奴擁有廣闊的草原資源,可以養殖馬、牛、羊等,提供豐富的肉類、奶製品等食物,同時草原還提供了良好的戰略基礎設施,比如易於移動和藏匿的土地,為匈奴的遊牧特性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此外,匈奴還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可以與東西方各國進行貿易往來,吸收了不少文化和經濟成果。
3.匈奴深諳外交策略,能夠與周邊國家進行巧妙的交涉,從而維護自己的王權和國家利益。同時,匈奴的外交圈子廣泛,能夠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保持友好溝通,甚至將他們吸收入自己的部落體系中,從而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強悍的匈奴
其實,秦始皇不是沒有想過拿下匈奴,而是根本拿不下,倒不如以退為進。
1.匈奴是匈奴是當時草原上最強大的游牧民族之一,族群分散,難以被徹底打敗。而且匈奴人天生喜愛戰鬥騎射本領高超,能夠自由的在草原上進行游擊戰,有著主場優勢,熟悉地理環境,能夠迅速調動和機動作戰,形成在草原上無人能敵的軍事實力。
2匈奴擁有精銳的騎兵部隊,秦兵如果想攻打他們需要更高的戰術水平和更大的兵力。顯然很難做到。秦軍雖然有較強的裝備和組織,但並不擅長在草原上作戰。
而且,匈奴人缺乏固定居所和經濟基礎,無法被長期控制。對於一個擴張的國家來說,攻打一支精銳的游牧民族,除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外,還需要很強的戰爭策略和野外作戰能力。考慮到這些問題,秦始皇可能認為建造長城是更可行的選擇。
3. 秦兵缺乏有效戰略,秦始皇出兵時只是簡單地派遣將領率軍進攻,沒有制定明確的作戰計劃和戰略。同時,秦軍缺乏對匈奴的了解和情報,無法準確評估和預測敵方的行動和反應,容易受到匈奴的出其不意的襲擊。
4. 前線供給困難,秦軍需要在敵後的廣袤草原上作戰,這就要求秦軍必須依靠運輸來保證補給物資的支援,然而草原地區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加上匈奴經常襲擊秦軍的補給線路,使得秦軍缺乏足夠的食物和水源,士氣受到影響。
5. 內部矛盾,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然存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士兵之間彼此之間的感情薄弱,容易發生內部矛盾和衝突。同時,軍隊中存在官員之間的權力之爭,甚至有人企圖藉助戰爭來謀取自己的政治利益,這也削弱了秦軍的戰鬥力。
秦始皇的治國思想
秦始皇倡導「雜色之慮」,即任用人才不分官職和階級。他認為,只要人才能夠勝任工作,就應該任用他們,不應拘泥於傳統的官僚體系。因此,秦始皇在政府中任用了不少平民,他們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機會,國泰民安自然也不會想主動挑起戰爭。
秦始皇將國家統一作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他更注重穩固的治理和內部發展,而不是過多地擴張領土。他希望通過長城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在他的統治下,秦朝實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政策,包括標準化貨幣、文字和度量衡系統等等,以加強國家統一。此外,他還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道路和渠道工程,提高了生產效率。總之,他更注重如何穩固治理國家,使得國家保持安全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