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領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占了楚國都城「郢」。
鄢郢之戰示意圖
屈原投江
被楚頃襄王流放在汨羅江的屈原,在聽聞郢都被攻占之後,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對於儒家思想的華夏民族來說,為了表彰屈原的忠節,所以將「端午節」視為屈原的紀念日。不過,在紀念屈原的同時,又讓人有很多的疑問。此時,號稱占地五千里,帶甲百萬的楚國,為何連自己的都城都難以守衛?雖然,秦軍號稱虎狼之師,統軍大將也是號稱「戰神」的白起,但是他們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首先,就是秦軍的兵力不占優勢,白起所統轄的軍隊不過7萬左右,面對的楚軍都以十萬計。比如,在固守鄢城的楚國軍民就達到了30餘萬。其次,白起此次出征是從公元前279年開始的,征戰時間長達1年,在如此漫長的征戰中很可能會陷入師老兵疲的境地。再次,白起的軍隊長期駐軍於楚國境內,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糧食補給、兵員補充都非常困難。最後,就是在攻擊鄢城之時,由於楚國軍民堅壁清野,秦軍還長期頓兵于堅城之下。可以說,白起和他的秦軍犯了各種各樣所謂的兵家大忌。
如果按照一些「常規劇本」往下發展,白起的大軍如果不是全軍覆沒,就已經是萬幸。結果,白起率領秦軍一路掃蕩楚軍,最終完成了攻占郢都的壯舉,並燒毀楚國的宗廟,以及楚國先王的陵墓,將楚國大半國土收入秦國囊中。為何會出現這種大逆轉的情況呢?或許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就是白起非凡的軍事才能。在這場長達1年多的鄢郢之戰中,白起將秦軍行進中經過的橋樑全部毀壞,將所搭乘的船隻全部焚燒,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徹底將這支虎狼之師的鬥志點燃,使得秦軍免除了「師老無功」的隱患。然後,一路從豐饒的漢水流域進行掠奪,搶奪大量糧草作為軍需補給,一舉解除了秦軍補給的問題。最後,在攻擊鄢城之時,利用水攻的方式攻占了這座城防堅固的城池。此戰,不僅讓楚國軍民徹底膽寒,而且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為之後一路掃蕩並攻占郢都奠定基礎。
秦軍是一支由自耕農組成「虎狼之師」
水淹鄢城
其次,兩國的兵源不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徹底廢除了所謂的「井田制」,出現了大量的自耕農。同時,在秦國奉行獎勵耕戰的措施,使得秦國上下「勇於公戰,怯於私鬥」。依靠自耕農組成的秦軍,成為了戰國時代銳不可當的「虎狼之師」。反觀楚國,雖然曾有吳起變法,但是沒有徹底動搖楚國的土地制度。在戰國之時,楚國大量土地是屬於楚王的王田和貴族的食邑,僅有少部分屬於自耕農。所以,大量民眾還是依附於王公貴族的農奴或隸農。試想以農奴或隸農組成的楚軍,如何能夠戰勝以自耕農組成的秦軍。
再次,就是此次白起發動的攻楚之戰並非是簡單的一場戰役,而是一個完整的戰略。在白起率軍漢水長驅直入時之前,秦國的另一位大將司馬錯早已向秦王提出了攻楚的戰略,「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而蘇秦在遊說楚王之時,也曾提出「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則鄢郢動矣」。所以,當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軍水陸並進,一舉襲破了黔中郡之後,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略包圍。由於黔中郡緊鄰著楚國郢都,可以說楚都郢城的西部門戶大開,隨時處於被秦軍攻擊的境地。到了白起發動的鄢郢之戰時,不過是攻楚戰略的繼續。
最後,就是楚國的兵力分散。在司馬錯奪取了黔中郡之後,為了解決這一來自上游的巨大威脅。所以,楚國制定了一項宏大的反制計劃,進軍雲貴高原,從南方,居高臨下,威脅秦國的四川盆地,從背後牽制秦國。所以,楚國一面派大軍與秦國反覆爭奪黔中郡,而且在公元前279年還「遣莊蹻將軍士二萬人入牂牁」,開始了對雲貴高原的征服行動。莊蹻雖然先後征服了夜郎王國(位於今貴州省)、滇王國(位於今雲南省),但是由於楚國無法真正的控制黔中郡。所以,不僅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還使得莊蹻無力回援楚國。試想,如果這些征戰黔中的楚國將士和莊蹻的二萬大軍還在楚國,能否多抵擋白起一陣呢?
當然,歷史是不相信假設的,但是當復盤曾經的戰爭之時,就會發現秦楚之戰的結局是早已註定的。而鄢郢之戰,不過是壓垮屈原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