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技術賦能農業「中國芯」,康農種業北交所IPO迎來發展機遇期

2023-09-21     梧桐樹下V

原標題:硬核技術賦能農業「中國芯」,康農種業北交所IPO迎來發展機遇期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如果說晶片是現代工業的核心和靈魂,那麼種子便是現代農業的「晶片」。我國種子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也湧現出了一批實力突出的優質企業,即將在北交所上會的湖北康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農種業」)正是其中之一。憑藉育繁推一體化優勢和突出的技術驅動力,公司為全面推進我國農業「晶片」自主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育繁推」一體化種業,立足西南品牌優勢凸顯

康農種業成立於2007年,公司聚焦於雜交玉米種子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一家以科研創新為驅動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

種子產業鏈可分為「育種-制種-推廣」三大環節,其中育種是產業鏈的核心和關鍵,制種為中游環節,是種子從研發到產成品的過程,銷售則主要通過經銷商和零售商完成。隨著行業的發展,許多大型育種公司通過整合種業、育種和推廣的資源,即「育繁推一體化」,將農業生產的效益最大化,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2012年我國公布首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公司名單以來,該類企業始終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康農種業自2017年起成為「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是作為湖北省唯一一家玉米種業入選國家農作物種業陣型企業名單,代表湖北成為全國69家農作物種業領軍企業之一。

作為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康農種業積極發揮自身能量,自成立以來一直深耕於我國西南山地種植區。西南玉米產區雖是我國第三大玉米種植區域,但相對北方春播區和黃淮海夏播區而言,存在種質資源匱乏、地域間生態差異大、土壤貧瘠、陰濕寡照、自然災害頻繁、耕作栽培粗放等多重問題,產量極為不穩定。

因此,有針對性地培育出適宜於當地種植條件的核心育種材料是品種選育成敗的關鍵。康農種業通過「西南抗玉米灰斑病穗腐病新品種研發項目」、「西南抗玉米莖腐病新品種研發項目」、「西南玉米特效基因挖掘及品種開發項目」等項目的研發,加強優質種質資源的引進、鑑定和改良,創新了一批高產、抗病、耐密抗倒、品質優良的玉米品種。公司培育出的康農玉 007、康農 2 號、富農玉 6 號、康農玉 109、康農玉 999 等高產、穩產、抗逆性良好的品種在西南地區獲得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旗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康農系列」、「富農玉系列」等品牌的玉米新品種,也以其獨特的廣適性、抗病性、豐產性和優良品質贏得廣大客戶的青睞。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康農種業以西南地區為基礎,逐漸開展其他區域的新品種審定工作,目前公司已經擁有了樺單 568、吉農玉 198、吉農玉 218 等適宜在北方春播區和黃淮海夏播區種植的玉米品種,並在產品市場推廣和營銷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3年6月,康農種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235.49 萬元、14,166.52 萬元、19,762.42 萬元和4,723.21 萬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949.90萬元、4,276.96 萬元、4,133.90萬元和1,063.96萬元,整體呈現穩定增長趨勢,盈利能力在同行業可比公司中也處於相對較高水平。

技術護航創新驅動,行業集中度提升利好未來發展

康農種業深耕行業十數年,始終堅持以創新驅動業務發展,並已擁有完整的研發體系和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公司擁有湖北省專家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玉米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並依託以上平台建立了豐富的種質資源和技術儲備。

在種質資源儲備方面,截至2022年末康農種業共儲備自交系10,000個左右,已實現商業化應用的自交系168個;擁有玉米植物新品種權19項,已通過審定的自主選育雜交玉米品種77項。

在技術儲備方面,截至 2022 年末康農種業已獲授權的與玉米種子選育相關的發明專利4項,其中公司獨有的「玉米植株全同胞單交種的制種方法」可以大幅提高種子制種產量、降低制種成本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雜交種子種植產量;「一種提高玉米單倍體誘導育種誘導率的方法」系公司在技術成熟的單倍體誘導技術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創新,大幅提高了玉米單倍體育種誘導率進而大幅提升了公司育種效率、縮短育種周期;「玉米植株紋枯病發病的方法」系公司在結合自然選擇環境的基礎上增加人為干預創新進行抗逆性精確選擇,大幅提高了公司抗病自交系及抗病雜交種選育效率及精準度。公司還擁有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特定性狀基因突變定向誘導技術、不育化種子生產技術等多項非專利技術,有效地將傳統的生物育種與分子育種有效結合,並大幅提高育種效率。

憑藉技術上的優勢,康農種業在行業內擁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

從全球市場區域分布來看,全球種業的區域分布集中,中、美兩國構成的雙寡頭局面。但從全球競爭格局來看,海外種業市場集中度較高,拜耳、科迪華、先正達、巴斯夫和利馬格蘭等國際種業巨頭,其憑藉領先的研發能力、研發投入、專利保護機制等建立了極高的競爭壁壘,占據行業52%的市場份額。而中國種業市場卻相對分散,大而不強,且存在科研創新能力整體偏弱、品種同質化形勢嚴峻等問題。

為了實現現代化農業建設,我國產業政策大力支持、引導種業的發展,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種糧、種好糧。「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亦被列入「十四五規劃」農業發展目標。

在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引導與跨學科技術交叉融合等因素驅動下,中國種業行業集中度將持續提升,市場規模將迎來爆髮式增長,以康農種業為代表的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營銷渠道和資金實力的種業企業將隨著行業的整合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

政策暖風振興種業發展,助力良種培育打贏種業翻身仗

隨著土壤退化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以及極端天氣造成的糧食減產、糧食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愈發嚴峻。種子處於農業種植產業鏈的最前端,種子行業的發展直接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因此其整體上一直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

2021 年 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會議指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之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並強調保障糧食安全的兩個要害是「耕地」和「種子」;今年2月,中央1號文件出台,生物育種產業化政策再次加碼。種業政策利好持續,各地方積極響應,種業振興行動全方位推進,種企政策紅利窗口期已至。

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飼料作物,是食品、化工、燃料、醫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其生產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由玉米凈進口逐步轉為供求平衡或略有結餘,但隨著畜牧業等下游需求持續增長,國內玉米產需缺口仍在不斷擴大。

受制於地形、耕地質量及水熱條件、經營方式、育種技術等因素限制,我國玉米供給增長緩慢。2021年,我國玉米單產 419 公斤/畝,僅為美國的 58.3%。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統計,2021 年我國農作物種子貿易額達到 10.1 億美元,但是進口額高達 6.8 億美元,出口只有 3.3 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 3.5 億美元。

近年來,我國的玉米種子市場零售價穩中有升。2013-2021 年期間,我國雜交玉米制種量連年低於需種量,我國的玉米種子市場零售價從 22.33 元/千克升至 27.11 元/千克。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我國玉米產能與需求間存在較大的矛盾。

耕地面積有限的背景下,生物育種技術的發展,是帶動種業發展的新引擎,是提升種業競爭力的利器。轉基因技術作為「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重要一環,對單產的提升可以有效彌補我國耕地面積不足的劣勢,降低由於玉米、大豆等農產品進口依存度高帶來的糧食安全風險。

雖然目前我國國內尚未放開轉基因玉米的生產、推廣與銷售,但自 2019 年以來,已有 13 張轉基因玉米安全證書以及 4 張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書已經發放。2023 年中央 1號文件中也有關於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的決策部署,預計未來幾年我國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廣包括玉米品種在內的轉基因農作物種子。

近年來,康農種業不斷加大在轉基因等新型育種技術上的投入、持續提高產品性能、質量及穩定性、注重產品的升級優化,並已與大北農、中化先正達、隆平生物、杭州瑞豐等性狀龍頭企業進行了深度合作,其中公司骨幹自交系已經全部完成雙抗(抗蟲、耐除草劑)性狀的導入,自有核心品種已進行組配並計劃參加 2023 年國家統一試驗,公司在轉基因玉米品種商業化領域產品儲備充足,且在同行業公司儲備中處於相對領先地位,將有望憑藉在該領域的前瞻布局進一步打開盈利天花板。

除此之外,康農種業還將著力建設年產2.5萬噸的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項目,全面提升公司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健全公司商業化種子生產體系,並圍繞高產、穩產及綜合抗性好的育種目標,進一步完善自身的育種、制種、種子加工流程,增強種子生產能力,培育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種子,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助力我國種業升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ddcc9ce61d1ba94e92f9c567fd186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