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立秋時間是幾時幾分?立秋習俗由來天氣有什麼變化 立秋養生飲食吃什麼好

2019-08-08     中國小康網

今日,立秋!「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中國天文年曆》顯示,今日3時13分迎來「立秋」節氣。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暑去涼來標誌著孟秋時節正式開始。

立秋時間是幾月幾日幾時幾分?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達到黃經135度,為立秋。立秋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即將來臨。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涼爽;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天氣變化

雖然有「立秋之日涼風至,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的說法,但炎夏酷熱仍未消,天氣逐漸轉向早晚涼爽,白天悶熱的狀態。此時,人易倦怠、乏力,清熱消暑仍要繼續。

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雖說立秋就是秋季開始了,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緯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氣候。此時大部分地區仍處於炎夏之中,尤其在我國南方地區,此時節由於颱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中醫認為,養生必須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所以秋季養生務必一切要以「收」為要。古人所言「傷春悲秋」,秋天一定要注意收斂心情,主動排解鬱結,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立秋後天氣會逐步變得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因此,要早晚適當增加衣物,避免著涼感冒。」此外,北京中醫醫院主治醫師徐潔指出,秋季是疾病復發的高發時期,我們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疾病的發生。

立秋由來

「立者,建始也」,立秋可直接理解為秋天的開始。古人為何將這個季節命名為「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揪斂」為聚集、收斂之意,《慎子·外篇》云:「氣之揪斂而有質者為陰,舒散而有氣者為陽。」從農曆七月開始,天氣由熱轉涼,萬物聚集收斂,所以古人將農曆七、八、九三月命名為「秋」。另外,秋字還有禾穀熟之意,所以人們常說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立秋三侯

一候涼風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候白露降: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時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感覺到陰氣上升,太陽光已成強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鳴叫得更加響亮、淒切。

立秋習俗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流行於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區。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稱為「最美中國符號」之一,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前去賞秋拍攝。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立秋養生

從中醫角度來說,立秋至秋分這段日子被稱為「長夏」。「長夏應脾而變化」,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易導致食慾缺乏、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因此,這個時節的養生保健要格外注意。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說,立秋後,不要著涼,多曬太陽,適當運動,規律作息,不要熬夜。日常飲食中,少吃生冷、辛辣、油膩之物,宜多食梨子、銀耳、百合、葡萄、石榴、芒果等,可滋陰潤燥,養肺健脾,護肝生津。如果已有「濕邪」侵入,在日常飲食中,還可增加一些利水滲濕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等。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有差別,大部分地區暑氣難消,注意提防「秋老虎」。

早睡早起精神好

立秋節氣,氣溫仍然較高,持續的高溫悶熱天,許多人易犯困、精神疲乏。加上工作生活的快節奏,不少上班族由於缺乏運動,容易使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徐潔建議大家要早睡早起,這樣能讓人精力充沛。早睡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而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早起時,可在床上放鬆四肢、閉目養神一會兒再起床,且秋季在五臟內應於肺,而肺在志為悲,悲憂過度易傷肺氣,因此秋季要特別注意調適情緒,做到內心寧靜,以緩和秋的肅殺之氣。

防暑降溫防秋燥

徐潔表示,立秋並不意味著真正進入秋季,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暑降溫防秋燥。經過了一個炎熱的夏季,人們的脾胃多有損傷,消化功能亦處於脆弱狀態。此時應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主,為秋冬寒冷季節進補打下良好基礎。

立秋後,飲食上要注意減「少辛多酸」。徐潔建議,應避免進食過燥的食物,例如,煎炸類食物等,要適當少吃薑、蔥、辣椒等辛味食物。可適當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補肝氣,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檸檬、山楂、番茄、荸薺等。多吃健脾祛濕食物,如小米、薏米、扁豆、砂仁等。此外,慎食瓜果類水果,有脾胃虛寒的人更應禁忌。

「貼秋膘」還為時尚早

立秋後,民間有「貼秋膘」的習慣,但徐潔告訴大家,此時「貼秋膘」還為時尚早。「立秋過後,由於天氣逐漸變得涼爽宜人,所以人們的食慾便會逐漸好轉。不過此時人的胃腸功能還處於較弱的狀態,還沒有從夏季飲食的習慣中調理過來,如果在這個時候吃太多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徐潔解釋說。

當心上呼吸道和過敏性疾病

徐潔告訴記者,立秋時節還應小心上呼吸道疾病和過敏性疾病。立秋時節,白天炙熱夜晚涼爽,晝夜溫差大,容易誘發感冒、咳嗽、咽炎等上呼吸道疾病,尤其是體質較弱的老人及兒童,應及時增減衣物,不可盲目堅持「春捂秋凍」。

「此外,易過敏人群也要提高警惕,由於他們對環境變化敏感,適應環境能力差,這個時節容易引發哮喘、鼻炎等。一方面要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另一方面儘量避免接觸過敏原,亦可通過中藥、針灸進行體質調理,益氣固本,減少疾病復發。」徐潔說。

立秋吃什麼好?

秋季養生要遵從「潤燥、補肺、養陰、多酸」的原則。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張入秋宜食生地粥、蓮子百合湯、雪梨銀耳湯等以滋陰潤燥、健脾祛濕,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立秋時節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亂補」。因為經過炎熱的夏季,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秋季進補要適當。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人不宜攝入太多肉食。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辦法又是秋季養生、抗衰老的飲食良方。

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

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未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貼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櫃檯前,選購肉食製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裡,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EpQcmwBvvf6VcSZDu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