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發燒,血常規能看出什麼?

2023-12-05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孩子感冒發燒,血常規能看出什麼?

孩子感冒發燒,血常規能看出什麼?

孩子一旦出現發熱症狀,家長總會多一份擔憂,帶孩子到醫院去驗血常規,已成為越來越多家長的常規操作。但當報告出來時,家長看著那一堆數字和高高低低的箭頭,卻還是摸不著頭腦:

「白細胞計數升高是什麼意思?」

「超敏C反應蛋白升高是病毒感染嗎?」

「如何從報告看出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

或肺炎支原體?」

面對各項血常規指標,家長們應該如何判讀?「手把手」教您看懂血常規化驗單。

什麼是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是指通過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隨著檢驗現代化、自動化的發展,現在的血常規檢驗是由機器檢測完成的。血常規檢查包括有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白細胞分類計數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為三大系統,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

一般血常規的檢查項目有20多項,如下圖。

圖源:浙大兒院

孩子發燒關鍵看哪些指標?哪些指標最直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實驗檢測中心副主任沈紅強表示,血常規里主要看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的數值和百分比。

怎麼看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典型的細菌感染性發熱時,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往往是升高的,伴有C反應蛋白(CRP)的升高更傾向於細菌感染,是門急診中醫生使用抗菌藥物的主要依據。

而如果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升高顯著,甚至出現中性粒細胞計數明顯下降(<1.5*109/L),則傾向於病毒性感染

這是因為大部分細菌感染時,會刺激機體產生大量的中性粒細胞來對抗和吞噬細菌及其產物。而病毒感染下,機體出動淋巴細胞來抑制病毒的複製,起到主要的防衛作用。而單核細胞計數無論是細菌或者病毒感染,都可能會升高

這些情況也可引起白細胞異常

所以,單純依靠血常規中白細胞的變化,就能區別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了嗎?其實不然。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也可能升高,比如驟然出現高熱、頻繁的劇烈嘔吐、機體發生創傷疼痛等應激狀態下,又如常見的腺病毒、腸道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等急性感染下也可能出現輕度的白細胞升高,尤其是感染早期。

值得一提的是,兒童白細胞數的正常範圍和年齡密切相關,新生兒生後24小時白細胞計數可高達30*109/L,以中性粒為主,然後逐漸下降,中性粒的比例也逐漸降低,其中生後4-6天及4-6歲分別是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數交匯的兩個時間點,8歲後白細胞數接近成人水平。

但研究表明,白細胞計數大於25*109/L時更可能存在感染。

淋巴細胞與病毒感染

如果導致寶寶發燒的是病毒,那麼上戰場的主要就是淋巴細胞了。淋巴細胞主要是「毒殺」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或是派出抗體抓住病毒送給單核-吞噬細胞清除掉,所以此時就會出現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度減少,而淋巴細胞百分比和絕對值升高。

嗜酸性粒細胞與過敏

白細胞里還有一類特殊的嗜酸性粒細胞,經染色後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就像是個大石榴,裡面充滿了橘紅色的顆粒。這類細胞的增多主要跟過敏性疾病有關,比如蟎蟲過敏引起的皮膚出疹子、花粉過敏引起的哮喘。由於寄生蟲感染也會有類似過敏的反應,所以寄生蟲感染的寶寶也容易出現嗜酸性粒細胞的升高。

肺炎支原體感染在血常規報告中難以體現

診斷需要依靠抗原檢測或核酸檢測

兒童感染肺炎支原體導致的發熱、咳嗽甚至肺炎也是比較常見的疾病。肺炎支原體感染後,寶寶的白細胞總數一般正常,後期可能會有輕度升高,也可能會伴隨中性粒細胞比例和CRP等炎症指標的升高。

但是,總體上,血常規指標的變化特異性不強。這時候就需要用別的化驗手段幫助醫生進行準確診斷,比如血清裡面肺炎支原體抗體的多少,以及咽拭子裡能不能檢測到肺炎支原體抗原或核酸。

溫馨提醒:

任何化驗結果都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需要結合患兒的個體情況來解讀。同時,臨床醫生的診療決定也是綜合多方面證據做出的。因此,對化驗報告的全面準確解釋,還是建議家長們尋找專業人士的指導。

來源:小康頭條微信公眾號綜合新華社、四川疾控、浙大兒院、上海瑞金醫院

責編:田苑淯穎

校對:武金洋

審核:王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5711e7a1859d6feeca8b43e282f3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