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小嘴,咬人的魔鬼!
丁香媽媽經常收到很多爸爸媽媽的留言:丁香媽媽,我家娃愛咬人該怎麼辦?
我睡著,她醒了,沒人陪他玩,就把我咬醒了,還有血印。
每次喂奶和上刑一樣……
別的小朋友拿了 TA 的玩具,衝著人家的手就咬!
更頭疼的是,爸爸媽媽明明是「受害者」,卻不知道到底該不該管?
不管吧,孩子就會像小野人一樣動不動來一口,不禮貌也不衛生。管吧,他好像咬得更厲害了,到底該怎麼辦呢?
今天我們請來擁有 10 年幼兒園教學經驗的常潤老師,針對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生理髮育特點,跟大家一起找找孩子咬人的原因和方法。
我們都知道,發燒是身體遇到問題的信號,盲目退燒是不行的,要先搞明白究竟為什麼發燒。
孩子愛咬人也是如此,其實是娃向大人發起的「溝通」信號。大人只有搞明白孩子為什麼咬人,知道他們想說什麼,才能「對症下藥」。
難受的長牙期
開啟咬咬咬
「我正在長牙齒,好難受」
長牙的不適和疼痛,會讓寶寶進入咬咬咬的模式。這種情況中咬的行為伴隨長牙規律地出現,最容易判斷。
一般情況下,寶寶 6 個月左右會開始長牙,2 歲半的時候牙齒會全部出齊。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寶寶長牙的時間、順序作出判斷。
孩子在長牙的時候,不僅特別愛流口水,常常無緣由地煩躁,會在吃奶時咬媽媽的乳頭。
哺乳時被咬疼,媽媽們千萬不要忍著,要抽出乳頭,好讓寶寶知道這樣媽媽不舒服,通常孩子會換個方式吸乳。
長牙期的寶寶還愛咬玩具,這是他們在想辦法緩解牙齦腫脹疼痛的感覺,家長應及時引導寶寶哪些東西可以咬,比如牙膠等,並把這些東西放在他的手邊。
如果寶寶牙難受,磨牙餅乾是個很好的選擇。牙齒生長也不是一直在生長,是有階段性的,你會發現孩子一陣子很想磨牙,看到什麼都想往嘴裡放,那估計就是又一階段的長牙了。
充滿好奇的口欲期
咬咬更享受
「啊咬咬好舒服~」
18 個月以前的寶寶處於口欲期,吸吮、咬、咀嚼等口腔活動能給他們帶來滿足和快感。
這個時候的寶寶使用嘴巴探索世界,所以任何東西他們都想要嘗嘗,咬咬來確定這是個什麼玩具。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處於口欲期的寶寶「下嘴」時輕時重,時啃咬時吸吮。寶寶在咬人的時候,並不太關注咬的對象,和對方沒有目光交流,而是關注咬的感覺,像是進入一個放空的、享受的狀態。
孩子口欲期喜歡咬,可以提供衛生、安全、可入口的嬰兒玩具,引導孩子用適當的方式緩解牙齦的不適。不要批評寶寶咬人的行為,因為寶寶其實並不知道這個行為叫「咬人」,他們只想緩解牙齦不適。
不同口感的食物、尤其是爽脆口感的健康食物作為加餐,也能有效消退咬人的行為。
過度的刺激
讓寶寶難以承受
「太興奮了吧!但我好累哦」
過度刺激是指孩子經歷的感官體驗超過了大腦所能承受的範圍。
比如當環境過於喧鬧,聲光、溫度、外界互動等各種刺激過於強烈,孩子一邊特別興奮、一邊感到很疲憊,又沒有能力自我平復,就會出現咬人、打人等類似發脾氣的行為,並伴隨著哭鬧。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通過調整環境中的刺激因素,來預防咬人的發生。
比如,注意調節電視和音樂的音量;使用更自然的木色、沙色、綠色、淺藍色來布置孩子的房間, 避免在寶寶休息的空間選擇過於鮮艷的牆面、花哨的壁紙或窗簾。
同時,外出時選擇科學舒適的遊戲場所或自然環境。動靜結合地安排一日活動,不要讓孩子長時間處於過度壓抑或過度亢奮的狀態中。
在家中也可以設置一個寶寶專用的「舒適角」,讓孩子在特別興奮或者煩躁的時候,知道去哪裡放鬆也很有幫助。
咬一咬媽媽
就能得到關注
「媽媽媽媽看看我呀」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 2 歲左右,孩子的社交興趣與日俱增,但語言能力和社交經驗不足。
他們不知道如何發起和爸爸媽媽的互動,或者找不到更有效的獲得大人關注的方式。於是通過咬的方式和媽媽玩、或者通過咬的方式「喚醒」媽媽的注意。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這種情況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便是,寶寶咬完了之後,常常會盯著媽媽的眼睛看有沒有效。
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們可以教孩子專屬的「呼叫方式」,比如扯扯衣角、拍拍肩膀等。
同時也要注意,家裡人有沒有特別愛關注和糾正孩子的咬人行為,讓孩子養成了通過咬人來獲得關注的習慣。
小朋友的社交
用咬人來解決衝突
「哼你離我遠一點!」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 2~3 歲之間,孩子不再滿足於平行遊戲,而想要和小夥伴一起玩,但由於尚未建立社會規則意識,語言不足沒法商量著玩,於是就會出現很多衝突,繼而用咬人解決衝突和表達自己。
比如不想讓別的孩子離自己太近、搶奪一個玩具、或者因為別人不聽自己的而生氣,都可能會導致咬人的行為。
註:平行遊戲指幼兒看起來坐在一起玩相同的玩具、相似的遊戲,但其實他們是各玩各的,不會想要影響他人的活動,彼此互不相關。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在與小夥伴交往時,預防咬人行為至關重要。
如果發現衝突開始出現,大人應該及時介入並引導。例如發現兩個小朋友搶玩具,可以引導他們「交換、輪流、或者再找一個」,知道兩個人都想玩一個玩具的時候,能怎麼辦。
即使咬人行為已經發生,也不算太晚,我們可以採取措施來阻止寶寶再次咬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先理解被咬孩子的情緒,同時提供合適的處理方式。
第一時間查看被咬的孩子,然後告知對方稍等我一下我們會回來處理的,把自己孩子抱離一點(目的是躲開人群,尊重孩子)去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不能咬人。我們需要對咬人的這件事道歉,再陪同孩子一起回來道歉。
「小朋友,你還好嗎,疼嗎?阿姨 / 叔叔很抱歉,對不起。」
以此示範共情,讓孩子知道,被咬是一件很痛的事情,而且你在乎的是每個人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面子。如果第一時間關注咬人的孩子,去批評、責罵,只會強化咬人的行為。
最後,我整理了幾個問題,大家如果正在為寶寶咬人而頭疼,先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寫一寫,試著先找找孩子咬人背後的需求,再做出正確的應對方法!
寶寶年齡
和媽媽每天相處的時間長短
和媽媽在一起時做的事情
咬人的頻率(每小時?每天?每周?每1~2周?)
咬的輕重
最常和最不常出現的一日或一周環節和場合
導火索一般是什麼
以及寶寶咬人之後大人通常怎麼應對,有沒有教他合理的表達方式,怎麼教的等等。
寶寶愛咬人,是寶寶發起溝通的信號。很多時候,大人卻並沒有在意信號背後的含義,直接轉向對「咬人」這一行為作出反應。
玩笑般地咬回去、打回去,或者給娃貼標籤(比如批評孩子不聽話),這類「下猛藥」的方法都是沒有用的。
不僅沒用,還會加劇孩子的興奮、恐懼或焦慮,遇到任何問題只會用「咬」來解決。
要知道,任何一個行為的養成和消退都需要時間。
本文專家
常潤
合作專家
美國范德堡大學兒童發展碩士
宋鴿
審核專家
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
5 年以上教育與心理學研究經驗
策劃製作
監製:美麗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