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中國經濟面臨「基礎病」的挑戰

2022-06-13     人大重陽

原標題:劉志勤:中國經濟面臨「基礎病」的挑戰

作者劉志勤系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

中國經濟在過去四十多年的高速發展,被譽為世界的經濟奇蹟。中國經濟發展創造的幾個世界之最,將載入史冊,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段佳話,會成為影響世界數十年的教科書般的成功典範。

但是,隨著國際風雲變幻,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格局如同地震引發的板塊移動,世界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震動中求發展。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經濟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一些原來以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不再存在,一些原來以為依靠努力就可以獲得的機遇似乎在減少。中國在經歷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突然發現自己又站在當年剛剛按下「改革」啟動鍵的那個時刻:激動,茫然,和探索未知的衝動……

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難得的「冷靜期」和「修正期」。我們應當承認,中國的經濟存在自身的「基礎病」。中國的幾十年發展也是在「帶病」作業。現在正好利用這次「修正期」,對存在的「基礎病」進行必要的「核算檢測」,並提出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中國經濟的「基礎病」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先天性的,自身帶有的病因。二是後天的,「境外輸入型」病因。主要是受到國際市場和個別經濟體的「病毒」傳播有關,特別是對產業,技術和金融領域的風險輸入造成中國產業的不穩定,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第一類「基礎病」主要體現在我們的教育資源的分配與利用不均衡,中國的目前教育水平在全世界不是屬於已開發國家水平,我們依然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這個教育機制已經完成了賦予它的戰略任務,就是幫助中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夢想,解決了脫貧奔小康的歷史使命,但是它無力承擔中國第二個百年復興的重任。這個階段的中國必須實現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要完成這個戰略目標,前提就必須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提升全民的科技水平,欲達此目標,就必須儘快推進「十二年義務教育」的目標落地,儘快造福人民,造福社會,造福中國現代化。經濟上脫貧奔小康的同時,必須實現教育脫貧的更高層次的目標 ,只有依靠這個「雙軌」,中國的發展才能更上一層樓。

其次,中國民營企業的地位與作用,始終面臨理論與實踐上的矛盾。在這次疫情衝擊中,民營企業的困境尤其大。在經濟順利時,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會自然得到重視,而在遇到大的挑戰時,民營經濟面臨的挑戰要嚴峻許多。這個「基礎病」主要是資源配置和平衡地掌握需要政策和措施的雙保障。

第二類「基礎病」的主要特徵是「外來概念」對本土產業鏈的衝擊。最近幾年,中國的產業中引進「外來概念」技術已經風靡全國:數字經濟,綠色發展,低碳生活,智慧城市等等,讓許多產業面臨重新洗牌,更新的挑戰。可是多數企業對這些所謂「前沿科技」依然是霧裡看花,越看越花,越看越摸不著頭腦。還有的企業為了趕時髦,巧立名目,先占碼頭,後招兵買馬,為的是拿批件,拿專項貸款,難免不出現新的混亂和潛在風險。最近爆出的不少「核酸檢測」公司就是應運而生,倉促上陣,反而幫了不少「倒忙」。

這一類「基礎病」有時帶有「高科技」,「高大上」的光環,對市場管理和監督帶來不小的衝擊。

解決「基礎病」(其實還有其它各種基礎病 )應當加強對 「基礎工業」,「基礎經濟」和 「基礎教育」的關注和投入,才能幫助中國經濟在當前危機四伏的不安情況下,安全度過「修整(正)」,而進入第二次的「保養期」(第一期保養期在2011年前後 )。

「基層工業」包括材料,化工,五金,交通,生物等基本製造和技術應用行業,它們的重要性無需贅言;

「基礎經濟」包括 最新概括的「快修保安潔」,特別是服務業,是經濟的「基石」,不可忽視;

「基礎教育」,包括熟練掌握基本生產,製造,維護的技術工人,技士,機械維護等教育領域,遇到特定情況,災時,戰時,這些「基礎教育」的成果都是救命的才智,極其珍貴。這個「基礎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專業技術(職高)人才,而是全民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要有數與質的雙飛躍。

我們說的「基礎病」既帶有計劃經濟的「末梢缺陷」,也帶有西方國家所謂自由市場的「發育不足」( 易產生惡意競爭等)。不定時對經濟發動機進行必要的「保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汽車保養主要是更換「三濾」,而經濟發展的「保養」則需要關注「三率」:

利率,匯率,增長率。

把這「三率」控制在合理,適度的範圍內,中國的經濟一定可以繼續創造新的奇蹟。

解決了中國經濟體系中存在的「基礎病」,中國經濟體會變得更健康,免疫力增強,可以安然度過眼前「疫情,外壓,內虛 ( 需求側)」的三大挑戰,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5a4c3bc0ec6f421e80807b72bd989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