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財經記者 李明昊
12月26日,全球醫藥巨頭阿斯利康和亘喜生物聯合宣布,阿斯利康已就對亘喜生物收購提案簽署最終協議,收購完成後,亘喜生物將作為阿斯利康的全資子公司,在中國和美國開展業務。
阿斯利康表示,此收購將進一步深化阿斯利康在細胞療法領域布局,將為阿斯利康不斷擴充的細胞療法管線增添GC012F CAR-T細胞療法。
最終協議條款顯示,此次收購合計交易價值最高約為12億美元,與亘喜生物12月22日的收盤價相比溢價86%,比60天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格溢價192%。
消息公布後,亘喜生物的股價也隨之大漲。12月26日美股收盤,亘喜生物股價大漲60.26%,報收9.92美元/股,總市值為9.58億美元。
源於血液瘤領域之爭?
亘喜生物成立於2017年5月,是一家致力於開發用於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創新細胞療法的全球臨床階段生物製藥公司。2021年1月8日,亘喜生物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阿斯利康本次收購亘喜生物目的比較明晰,主要是看中了亘喜生物FasTCAR技術平台生產的BCMA/CD19雙靶點自體CAR-T細胞療法GC012F,目前主要潛在應用場景是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 MM)。
FasTCAR是亘喜生物在2017年推出的一款開創性的「次日生產」自體CAR-T細胞技術平台,旨在通過強化療效、降低生產成本,並提升CAR-T療法的可及性。FasTCAR平台可將細胞生產周期由傳統的數周時間大幅加速至次日完成,有望顯著縮短患者等待期,並降低疾病進展惡化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與傳統CAR-T工藝製備的細胞相比,得益於FasTCAR-T細胞表型更年輕、健康度更優異,使其具備了更好的體內擴增以及更有效的腫瘤殺傷能力。
多發性骨髓瘤與白血病、惡性淋巴瘤都屬於血液腫瘤中比較常見的疾病。今年5月,強生旗下楊森製藥與西比曼生物達成的全球獨家合作,或也是促成阿斯利康本次收購的原因之一,阿斯利康憑此可與強生爭奪血液瘤領域的市場份額。
12月15日,西比曼生物正式宣布與楊森製藥簽署的全球合作和許可協議進行修訂。根據修訂後的協議,對於靶向CD20的嵌合抗原受體T(CAR-T)細胞C-CAR039和C-CAR066產品,楊森將擁有在中國對其進行商業化的權利,在實現商業化後,西比曼生物科技將獲得里程碑付款。
據了解,西比曼新型CAR-T細胞治療產品C-CAR039和C-CAR066,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成功開發商業化後,西比曼也將從楊森的凈銷售額中獲得銷售分成。
值得一提的是,亘喜生物的創始人曹衛曾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加入西比曼,並於2015年成功帶領西比曼生物登錄納斯納克。2021年2月西比曼完成私有化後,在同年9月開啟A輪融資,由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紅杉資本、雲鋒基金共同領投,融資金額為1.2億美元。
亘喜生物打法能否複製
財務數據顯示,亘喜生物自2018年至2023年9月30日,五年多的時間累計虧損額超過18億元。亘喜生物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則顯示,當季公司凈虧損大幅收縮至6760萬元,主要原因是研究、開發和臨床試驗的支出減少,研發支出由上年同期1.33億元縮減到0.90億元。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當前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為17.08億元(約合2.34億美元)。
但是,亘喜生物目前所有管線都在臨床I期及以前,距離商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路,並且其在全球正有多項關鍵臨床試驗正在密集展開,即將面臨大量的資金需求。
據動脈網統計,截至12月18日,今年倒閉的美股上市Biotech企業數量已經超過30家,在Biotech企業投融資進入寒冬,整體大環境遇阻的前提下,亘喜生物能夠以如此之高的溢價出售給阿斯利康或許也是當下最合適的出路。
阿斯利康本次收購亘喜生物也在醫藥圈引發熱議,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阿斯利康收購亘喜生物在一定程度上也證明了中國創新藥行業的實力。在此之後會否引發中國Biotech收購潮也令人遐想。
曹衛曾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亘喜生物從創立之初就具備「國際化」基因,其研發策略乃至市場定位一直都是同步放眼國內國外,也在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及設施領域上實現了中美雙布局。
此外,亘喜生物的差異化生產工藝,能夠降低生產成本。亘喜生物的核心差異化技術FasTCAR平台可將細胞生產周期由傳統的數周時間大幅加速至次日完成,即能顯著縮短生產時間,有望縮短患者等待期,降低疾病進展惡化的風險,恰好能解決現有CAR-T存在的關鍵難題,同時能降低價格。
對此,藥融圈合伙人彭丹也對藍鯨財經表示,亘喜生物有著特有的IP完善性,從一開始就是以全球視野的角度去做,這是被MNC收購的基礎。亘喜生物被阿斯利康收購還是屬於個案,但是對於整體Biotech投融資上還是會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