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微觀|慢性蕁麻疹治療存在按需治療誤區,建議主動治療、長期用藥

2023-12-21     藍鯨財經

原標題:醫療微觀|慢性蕁麻疹治療存在按需治療誤區,建議主動治療、長期用藥

藍鯨財經 屠俊

蕁麻疹定義為突然出現的皮膚反應,包括顏色為粉紅色至紅色的風團或(麻疹)紅斑。慢性蕁麻疹作為一種常見的皮膚病,通常持續時間為6周以上,在95%的病例中,醫生無法確定蕁麻疹的原因,故又被稱為「特發性」。

中國慢性蕁麻疹的發病率較高,達到了2.6%—4.2%,超過了全球發病率。慢性蕁麻疹患者平均病程較冗長,復發率也較高,不僅造成嚴重的疾病負擔,多數還出現了包括睡眠障礙和焦慮等心理疾病,嚴重影響了患者日常的生活質量。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徐金華教授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大部分患者採取的是按需用藥,存在一定的治療誤區,我們提倡主動治療、長期堅持用藥、逐步停藥。

患者存在按需治療誤區,專家:提倡長期用藥、逐漸停藥

「由於慢性蕁麻疹的病因複雜,按照目前的研究水平,還無法達到根治的目標。目前對患者的治療目標為通過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手段控制疾病症狀,直至症狀消失(無風團和瘙癢),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徐金華教授介紹。

而對於目前的治療方式,徐金華教授指出,中國最新指南推薦第二代抗組胺藥物作為慢性蕁麻疹的一線治療,常規劑量使用1-2周後,如若症狀未控制則選擇加量或者聯合其他抗組胺藥。2-4周治療後,如果症狀仍未控制,則需要診斷是否誘導性蕁麻疹,若診斷為誘導性蕁麻疹需要避免過敏原。

徐金華教授提醒,目前部分慢性蕁麻疹患者的治療方式還是存在誤區,沒有按照要求堅持用藥。

「現在很多患者是按需吃藥,所謂的按需吃藥就是有症狀了吃藥,控制了就停藥,再出現症狀又吃藥。我們希望慢性蕁麻疹患者主動治療,在症狀沒有出現以前就按照要求堅持用藥。」徐金華教授進一步解釋,「我們提倡長期用藥,要控制症狀,甚至完全控制症狀的話就要堅持治療一段時間,症狀控制以後不能隨意停藥,堅持3個月到半年以上。如果在症狀減輕,沒有發作時可以在醫生的囑託下暫停用藥。但患者不能自行判斷是否停藥,還是要按照醫囑來治療。」

對於何時停藥、如何停藥?徐金華教授表示,應該選擇逐漸停藥的方式。在完全控制症狀以後,可以嘗試兩周左右減少一次作為試驗,檢驗的方法可以是延長間隔時間或者減少劑量,從原來的每天1次改成2天1次、3天1次,或從原來的每天1片改成每天半片甚至1/4片。

一代和二代抗組胺藥如何選擇?

組胺是變態反應性疾病中的關鍵介質,參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發揮調節變態反應、免疫進程、炎症反應等多種重要作用。H1抗組胺藥通過與組胺之間競爭性結合組胺H1受體,或通過反激動劑樣作用使組胺H1受體處於非活化狀態,從而發揮拮抗或對抗組胺的作用。

徐教授介紹,抗組胺藥主要分為兩代。第一代抗組胺藥對於血腦屏障穿透比較高,對神經系統影響比較大,所以它往往會帶來很大的副反應,也就是嗜睡,當然還有頭暈、食慾增加、體重增加等其他的副反應。

第二代抗組胺藥通過血腦屏障的機率降低,因為它的結構式變化一般不太容易進入到血腦屏障,所以往往沒有嗜睡這樣的不良反應。

「所以,最大的區別就是第二代是非鎮靜類抗組胺藥,第一代是鎮靜類抗組胺藥。」 徐金華教授說,「不過,有時候我們也需要選擇第一代抗組胺藥,少數患者因為疾病的影響,瘙癢難忍,睡不著覺,加用一些第一代抗組胺藥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睡眠,這是特殊情況下的使用,一般情況下我們還是不希望患者有嗜睡這樣一個不良反應。」

據悉,全球最大的義大利生物製藥公司美納里尼旗下新二代非鎮靜性的長效抗組胺藥物力敏能(通用名:比拉斯汀片)正式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適用於12歲及以上青少年和成年人蕁麻疹的對症治療。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存在一定的耐藥性,我們期待更多創新藥物能夠為中國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徐金華教授表示,「人體太複雜了,很多病的病因,好像找到病因了,但是再研究下去發現又有其他的問題。就像對抗組胺的研究,以前我們認為組胺是蕁麻疹發病最主要的因素,現在發現組胺只不過是它發病的一個因素。所以,對於治癒這種疾病還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和藥物開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01dd42a18bc99d08afd5fd4dcc1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