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不急不吼如何對寶寶說「不」?聰明媽媽讓愛和規矩並行

2020-11-30     福林媽咪

原標題:正面管教|不急不吼如何對寶寶說「不」?聰明媽媽讓愛和規矩並行

文|福林媽咪

之前跟大家探討過要對孩子多表達愛,行動上做得不夠,還要說出來。這樣才能讓孩子懂得什麼是愛。

可實際上,寶媽們真的能做到經常對孩子說「媽媽好愛你」嗎?

幾乎不可能的……

因為媽媽更多的時候是在說「不行」、「不可以」、「不許動」!

之前一位寶媽就拍視頻記錄她帶娃的一天給老公看,因為老公抱怨她一天不知道在幹嘛總是不接電話。

於是就看到她一天都在阻止女兒的手,這兒摸摸那兒碰碰,什麼危險動什麼,說多少遍都阻止不完。

相信不少寶媽都有同感,對孩子說「不」總是沒用,孩子仿佛聽不進去。

為什麼你說的「不」,對孩子不起作用?

不知道各位寶媽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想通了,恐怕也不會點開這篇文章。

我來舉例四種最典型的情況,我想大家也就明白了。

情況一:總是預計孩子犯錯,對孩子極度不信任

「你那樣會摔倒的!」

「你小心點,別夾到手!」

當孩子還沒有做什麼事的時候,爹媽就提前警告別出錯,這就會讓孩子有種極度不被信任的感覺,於是,孩子就越發想要證明自己。所以就會作出那些大人不允許他做的事情。

而且你強調的「不」越多,比如「不能拿」、「不能吃」、「別看了」、「不要大喊大叫」,最終傳到孩子腦子裡的只有「拿」、「吃」、「看」以及「大喊大叫」,「不」字沒有強調出來,反而「不」後面的動詞不斷出現在孩子的腦海里。

於是,不讓孩子拿的,他多拿了幾個,你不讓孩子吃的,他抓起地上的土就往嘴裡放……

情況二:只會嘴上說「不」,行動上不去阻止

一個堅定地「不」,不光需要嘴說,行動也要跟上,同時表情也要嚴肅。

少了任何一個,孩子都可能不會很好的執行。

當你僅僅是動動嘴,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無視大人的阻止,依舊我行我素。

情況三:求孩子聽話

「求求你,不要亂跑了!」

「拜託啦,你看媽媽這麼辛苦,你能不能不要亂丟玩具了?」

一開始,媽媽在孩子面前露出難過無助的表情,孩子可能會配合,但是次數多了,招數就不好使了,而且孩子還可能認為只要自己不聽話,就能左右自己的媽媽了,後患無窮啊。

情況四:馬後炮

「說了多少次你都不聽,吃虧了吧?」

每次孩子發生什麼,爸媽就喜歡這樣說,這對孩子來講根本沒有什麼教導作用,只是一句抱怨牢騷而已,甚至還給孩子一種你就是看他笑話的感覺。

而且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說明了你每次的警告都是無用的,孩子之後也還是會繼續不聽。

對孩子正面管教,試著換種方式說「不」

其實可以記住一個公式:

為什麼不行+可以做什麼+我們一起做

遠比「我不准你做」的上帝視角管用好幾倍。

因為孩子也要了解原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的執行。

所以,那些不被允許的句式,可以換一換了。

×「不可以打人!」

√「打人會傷人,我們用嘴說。」

有些時候,孩子打人是無意識的,你只告訴他不可以打人,或者強迫他道歉,他自己都不理解。還有的時候是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會動手打人。

所以,媽媽應該關注孩子生氣打人的原因,然後解釋給孩子聽,比如「媽媽知道彤彤搶走你的玩具你不高興,但是你打人是不對,你可以像媽媽求助。」

×「不准亂扔食物!」

√「食物是吃的,不是扔的,你不想吃,媽媽可以端走。」

孩子玩食物,多數情況下是不餓的,尤其是還不會說話的寶寶,你如果在他扔食物的發火,他反而會覺得很有意思,越扔越起勁兒。所以要堅定的告訴他,如果不管用,直接收走食物。

讓他明白「扔食物」和「沒得吃」之間的因果關係。

×「不許大喊大叫!」

√「你這樣說話媽媽聽不清楚,你可以用平時的語氣講清楚嗎?」

孩子在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時,就可能出現這種大喊大叫的情況。媽媽可以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在情緒穩定的時候再表達,然後通過孩子的表達去猜測。這樣不僅能幫孩子控制情緒,還能強化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不可以吃糖!」

√「知道你愛吃糖,但是吃多對牙齒不好,媽媽幫你做XXX好嗎?」(用一些自製小零食代替)

不讓孩子幹什麼的時候,你得提出可替代,且你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這樣孩子更容易聽話。

用上帝視角去觀察孩子,和孩子對話,是孩子最不容易接受的方式。

真正的對話是平等的,和孩子溝通,而非命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WB2HXYBdHeNs4oxBm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