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如果爸爸不喜歡我了,那我就不喜歡爸爸了;
如果媽媽不喜歡我了,我也就不喜歡我了……」
這是我最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個4歲孩子的一段話,聽完之後眼淚瞬間就流了下來。
兒子小時候,有一次白天我帶著他和朋友聚餐,兒子可能是覺得被忽視了,於是開始頻繁做小動作,搞出一些小動靜。
提醒了幾次之後,他還是不肯安靜下來,於是我生氣地說:「你再這樣媽媽不愛你了啊!」
這句話講完之後,兒子確實安靜了很多。
晚上回到家,我們兩個一起玩鬧,兒子突然間冒出來一句:「媽媽,你真的不愛我了嗎?」
我心裡一咯噔,趕緊回答說,怎麼會,媽媽永遠愛你。
但那天睡覺前,兒子依然多次詢問:「媽媽,你會不愛我嗎?」
直到我反覆肯定,他才睡下。
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會隨便說這樣的話了,也不會跟孩子亂開這樣的玩笑。
可能有的父母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會懷疑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呢,難道我們為他所做的一切,他都明白不了嗎?
就像戀人之間會反覆確認對方愛不愛自己一樣,你明白你愛他,但是他是不知道的呀!他是不能控制你愛不愛他的。
對嬰兒來說,媽媽的愛,是能夠生存下去的唯一依賴,必須在反覆確認中每次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他才會相信,這份安全感才能建立。
這就是為什麼說0-3歲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以前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哭聲免疫法,大概就是說,孩子哭了不要抱,因為你越抱孩子就越知道用哭來要挾大人……
這個觀念,像是把孩子當成了巴普洛夫的狗,已經被很多人批評。
孩子不是動物,大人要用哭聲免疫法來訓練他讓他學會不哭。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知道爸爸媽媽不會不管他,他才能安定,才不會暴躁、叛逆、敏感,才更能把握幸福的人生。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在出生後3個月內,一哭就被抱起來的,和哭了不被抱起來的,他的神經記憶是不一樣的。如果一歲之內孩子撫養到位,他長大以後性情就比較平和。」
這個時候孩子的哭,是生理上的哭,不是心靈上的哭,這時候給足孩子安全感非常重要。
1歲以內,孩子的第一撫養人多抱抱孩子,多親親孩子,多一些親密接觸,孩子的內心,就會是飽滿豐盈的,孩子的自我,就會是完整獨立的。
我總覺得,每個孩子的小腦袋,就像一個黑匣子,你永遠也搞不明白裡面是怎麼運作的,搞不明白他每一個想法是怎麼冒出來的。
有的想法有跡可循,被我們看到了,我們還可以再去做引導,但有的想法可能會被孩子埋起來,自己生根發芽,父母永遠不會知道。
當這些被埋起來的想法變多了,父母就離孩子越來越遠了。
而且,父母對孩子撒完氣,再去哄孩子,孩子就會覺得沒事嗎?
拍攝過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周軼君曾經說,「你那種突然一下子爆發出來的情緒,過後再跟孩子說多少對不起都沒用,你別看孩子默不作聲,其實好多東西都在他心裡。」
孩子的腦袋裡在想什麼,大人沒有辦法完全了解,所以我們能夠控制的,就是孩子的成長環境,以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
所以不是我們太小題大做,教育孩子,本身就無小事。
我不希望自己因為一些言行,讓孩子得出不對的結論,並且把這個結論埋在心底。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會明顯發現,孩子小時候是怎麼樣被對待的,長大了就會怎樣去對待別人,包括情緒,還有其他任何一切。
所謂撫養,並不只是生活上的照顧,還有心靈上的撫育。
如果孩子的感情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故意和父母唱反調,故意搞破壞引起父母注意,故意用發脾氣的方式製造問題。
相反,如果孩子的感情得到了滿足,那麼他粘一會兒爸爸媽媽之後,就會主動去做自己的事情,從而發展出興趣、好奇、專注等等。
比如說,生活中我們會有這樣的經驗:
一個孩子拿到一個全新的玩具,在客廳自己玩兒,媽媽在廚房忙活。
然後孩子可能突然察覺媽媽不在,或者想媽媽了,就喊一聲媽媽。
這個時候,如果媽媽在廚房答應了一聲,孩子就會繼續低頭玩兒遊戲,媽媽沒來也沒關係;
而如果媽媽沒有答應,也沒有過來,孩子就會把頭抬起來,四處看看,然後馬上放下玩具,跑到廚房去找媽媽。
這個就是安全感,媽媽的回應,會讓孩子知道,不管你有什麼事,都可以找我,孩子內心就是安定的。
而如果媽媽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回應,孩子就缺少安全感。
如果長時間沒有回應,他就會只能學會適應和習慣,他就不得不自己保護自己……
爸爸和孩子建立連結,可能還需要一個過程,但媽媽和孩子的連結,從懷胎十月的時候就開始了。對媽媽來說,孩子可能不是世界的全部,但是對孩子來說,媽媽卻是他世界的全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對媽媽的愛,可能更純粹,更篤定,這應該是養育過一個孩子,才能體會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