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還記得傅首爾在《奇葩說》節目中辯論二胎話題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當孩子手裡有100顆糖的時候,他當然不介意分享,但如果孩子手裡只有1顆糖,你又怎麼讓他學會謙讓。」
前兩天一位粉絲朋友卻跟我說:「你們都說只有給大寶充足的愛,大寶才能接受老二,為啥我家孩子被我們寵著,卻還是不想要弟弟妹妹呢?」
「三山實驗」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叫做「三山實驗」。
皮亞傑通過實驗發現,兒童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描述「三山」的形狀,而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像「三山」的形狀。
皮亞傑通過這個實驗證明了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所以可得出結論,無論家庭的教育如何,兒童是有一段時間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應該做的是引導兒童走出自我中心,而不是將他捧為小皇帝或者說進行棍棒教育。
愛孩子是應該的,但是卻不能寵得孩子永遠「以自我為中心」,因為遲早有一天,孩子要融入到這個客觀世界的規則當中去。
孩子不是易碎品
而二胎家庭包括多胎家庭,這樣的狀況不是非正常,其實原本,多胎家庭就是人類社會的常態。
隨著現在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少會有家庭再讓孩子向過去一樣參與到勞動中來。
但是,從小在多胎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和獨生的成長環境有很大不同,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有很大影響的。
並不是說,生二胎三胎就一定會分走爸爸媽媽對老大的愛,也並不意味著,有了二胎三胎,老大就一定會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成為他原生家庭之痛。
事實上,這個過程中要教給孩子的其他技能——結交新朋友、與同齡人和睦相處等等,這是需要父母正確引導的。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弟弟妹妹
我一位有二胎的朋友給我講了她和她的小兒子的一段故事。
在生二胎之前,她和老公給老大做了很多思想工作,老大也非常期盼弟弟妹妹的到來。
老二出生後,他們也一直儘量以老大的需求為主,但是有一天老大卻突然說,他不喜歡弟弟妹妹。
朋友就問:
鐺鐺為什麼不喜歡弟弟妹妹?
鐺鐺最近很喜歡去小區里的小花園裡玩兒,說是小花園,其實大部分都是小區里的綠植,不過鐺鐺不在乎這些,他真正的目的是去和朋友們玩兒。
她就想讓鐺鐺多和妹妹玩,因為鐺鐺已經五歲了,明年就該上小學了,可以讓已經慢慢長大了的他體驗一下當哥哥的感覺。
「鐺鐺,你不是很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嗎?」
鐺鐺點點頭,「嗯嗯!我最最喜歡的是那個會打小籃球的哥哥,他好厲害啊媽媽——你都不知道!」
朋友又問:「那鐺鐺為什麼不想和妹妹玩呢?妹妹也很喜歡和個玩呢,像他們一樣,做什麼都可以一起的哦。」
她循循善誘,希望能讓鐺鐺給出想要的回答。只是他沒想到,鐺鐺毫不猶豫地否定了。
「我不要弟弟妹妹!」
「為什麼呀?鐺鐺不想要人陪你玩嗎?你還可以照顧他們,體驗一下當大哥哥的感覺。」
「就不要就不要!」
鐺鐺說這話時已經帶了哭腔,狠狠地一跺腳跑回了他的小房間。
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才讓鐺鐺對妹妹如此牴觸呢?
晚上吃完飯,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鐺鐺可不可以告訴媽媽,為什麼不想要妹妹呀?」
小傢伙一副不想說話的樣子,但還是慢吞吞地張開了嘴,「阿姨說,有了弟弟,爸爸媽媽就不會喜歡我了。」
鐺鐺爸爸走進來,對鐺鐺說,「是我們沒顧及到你的想法,但是跟你說這話的阿姨,她說得不對,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媽媽依然愛你!永遠愛你!」
鐺鐺趴在他爸爸懷裡,委屈地扁了扁嘴,淚珠子在眼眶裡打轉。
對自己的反思
朋友以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為了避免幼兒孤單才想要生二胎,但這是一種對兩個孩子都不公平的想法。
我問她,有了二胎以後是否會還顧及到大孩子的想法。
她說「當然了,畢竟生二胎就是為了讓鐺鐺不孤單。」
我又問她,那是否會要求大孩子去照顧二胎?
她想了想說,「這有錯嗎,畢竟是他的玩伴。」
我說,沒錯是沒錯,但強行這樣做,既侵占了大孩子的利益,又剝奪的第二個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權利,只會讓大寶陷入他在為二寶服務的感受中。
君不見那麼多的家庭糾紛都是由於父母不能很好地調節孩子之間的關係造成的。
再加上有些大人自以為的玩笑話,被孩子聽到了心裡。
建議大家聽到這種話,一定要站出來阻止,給孩子撐腰,告訴他爸爸媽媽永遠愛他。
聽完了鐺鐺的故事我陷入了思考,因為我一直覺得,時刻注意大寶情緒的父母,不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但事實上我這位朋友已經做得不錯了,也並沒有一味寵溺孩子,在家裡也會讓孩子適當地做一些家務,但幼兒仍拒絕自己的領地被侵犯。
但生活是細節的,當老大看著爸爸媽媽和弟弟妹妹一起玩,他就是會吃醋,雖然聽了很多道理,但這是孩子的本能。
所以說,如果下次發現大寶看著二寶和爸爸媽媽玩得開心,自己卻在一旁站著,一定要霸道得把大寶拉過來,讓他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