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辭這個詞,最近幾年特別火。
從之前的那句「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到現在的辭職信全是各種各樣的表情包。
裸辭,似乎已經成了當代白領的一種追求自身信仰的行為藝術。
目的無非是為了跳出舒服,活出自我。
在百科的詞義解釋下,裸辭指的是:還沒找好下家就辭職,瀟瀟洒灑地走,不問以後。
但這次疫情,卻把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大部分裸辭的白領面前,那就是:
裸辭了,然後呢?
有數據顯示,1月和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3%和6.2%,環比分別上升0.1和0.9個百分點。
受疫情影響,今年整體就業形勢會更加嚴峻,一來招聘需求減少,二來薪資水平降低...
這種情況,可能在疫情之後也不會結束。
所以,那些已經裸辭但仍有就業需求的人群,今年不得不迎合市場特點:
要麼降低標準儘快就業,要麼在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繼續去選擇,去觀望。
畢竟一裸辭,影響的不光是自己一個人。
最近幾年呢,經常有不少老闆就跟我抱怨:年輕員工特別喜歡裸辭,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年假。
當然,裸辭並不是個別現象。
我相信很多職場人士,在工作的時候,都會產生忽然想撂挑子不想乾了的想法。
一對白頭到老的夫妻,一輩子至少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
而最新的組織行為學研究就發現,這些可能與情緒有關。
在長時間的高負荷狀態下,許多員工的情緒都可能多多少少出現問題。
在以前,企業的解決辦法,是給員工頒發榮譽,或者給予獎勵,來平復員工的情緒波動,讓他們保持良好工作狀態。
但現在,這些方法的效果越來越不靈光了。
就算你給員工加薪、晉升,所能帶來的情緒改善,時效也非常短,甚至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
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這些方法並沒有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影響了情緒,又是靠什麼改善情緒。
組織行為學的最新研究,就提出了幾點改善情緒的方法,我們今天就來學一學。
首先,我們要想知道,情緒是一種資源。
哈佛大學有位教授,叫霍布福爾。
他在1988年提出:人們總是在積極地保護和構建他們認為寶貴的資源,包括物質、情緒、社會關係等等。
什麼意思呢?
霍布福爾說,情緒和錢一樣,是一種資源。
當你保持專注,處理複雜問題時,你不僅依靠專業知識,還要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擾。
這時候,你調動的就是情緒資源。
對每個人來說,情緒資源都是有限的,就像一個人永遠都不可能處於亢奮當中。
這就好比開車出行,油一定有用光的時候。用光了就必須去加油站補充。
任何資源的損失,我們都在潛意識中把它看成一種威脅。失去得太快,身體就會作出反應來避免損失。
一開始說的裸辭、想休假,就是這種情緒資源耗竭時,潛意識進行自我保護的結果。
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有十幾件一模一樣的衣服,喬布斯一出現,幾乎都是穿黑色的高領衫。
是他們兩個不會穿衣搭配嗎?
非也,他們是比一般人更珍惜自己的情緒資源,所以作出自我保護,不會把自己的資源投入到挑衣服,讓自己心煩意亂這樣的事上去。
在了解了情緒是一種資源,我們再來看,到底是什麼幫助個體改善了情緒,真的是組織給予的榮譽麼?
2015年到2016年間,哈佛大學的幾個課題組通過研究,提出了新的洞察。
在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無法有效補充個體的情緒資源,原因在於,場景沒有發生改變。
只要你還在工作,就不能一邊消耗,一邊補充。
那怎麼辦呢?
你必須得換個場景,才能給自己「加油」。
情緒資源必須通過類似家庭生活這樣的額外反饋通路,來進行補充。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現在,我們的情緒更容易崩潰,為什麼給員工發獎勵沒有用了。
以前,我們可以一輩子只待在一家企業。
但現在,90後平均一份工作的時長不過18.5個月。
與此同時,不同職業間的壁壘越來越大,你的工作,另一半都不一定聽得懂,更何況家裡人呢?
而且現在一二線城市的大部分年輕人,給家裡打電話,都是報喜不報憂。
在情緒資源得不到補充,又一直被消耗的情況下,一氣之下做出裸辭的行為,並不奇怪。
在這情況下,我們還能通過什麼路徑來幫助員工補充情緒資源呢?
組織行為學發現,至少有三條路徑:
比如用生理資源來補充,像是健身、睡覺;
比如強迫大腦跳出目前的情境,像是冥想;
比如用親密關係來補充,例如愛情。
顯然,對於組織來說,發動員工健身、冥想,時間成本很高,效率也低。
想讓員工擁有好狀態,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把他們的情緒資源狀況作為一個重要因素,納入管理的範疇。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假設現在手下有兩個人:
A、能力強、經驗豐富,是骨幹;
B、是新人,能力和經驗都有欠缺。
現在你有個重要的任務,派給誰?
如果從傳統管理學的角度出發,不考慮培養新人,所有人都會選擇A,只要他有時間。
但現在,你還要考慮他的情緒資源狀況,再作安排。
這個時候,把這份工作派給B,就是更合理的選擇。
特別是對於明星員工來說,如果你把情緒資源這個維度考慮進去,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更容易被擊垮。
有時不是能力或者激情不夠,而是他們的情緒資源,沒有得到組織的保護。
話雖如此,但作為職場過來人,我還是想勸各位職場人一句:
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扛住肩上應有的責任,一遇到問題就用辭職來逃避和麻痹自己,同樣的場景,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會繼續上演。
只不過是由老闆A換成老闆B,再由老闆B換成老闆C。
對自己的未來,毫無益處。
因為99%的職場問題,都無法靠辭職解決。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單仁行,跟你分享的所有內容了。
你有過裸辭的經驗嗎?你身邊有裸辭的人嗎?
他們裸辭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公司原因還是個人原因呢?
期待你的留言,我們下期再見。